优化课堂生成 促进深度学习

2022-11-08 09:15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362700邱育群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2022年11期
关键词:平分线预设教师应

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 (362700) 邱育群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思想碰撞、精神相遇的过程,是共享彼此的思考与经验的过程,是教师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调整,以促进课堂有效生成的过程[1].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教学预设的升华,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囿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教师常常满足于完成课前的预设方案,而忽视“生成性”教学,直抛概念,奉送结论,隔断了学生概念、结论产生过程的体验,对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往往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这样看似节省了教学时间,实际上造成了学生思维成长中关键环节的缺失,为后续阶段的数学学习埋下了隐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时恰点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智慧地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为学生的“动态生成”预留出时间与空间,引领他们自主参与、平等对话,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知识的“再创造”、“再发展”中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1 创设“情境”,在导问中引领生成

为了让有效生成真正发生,教师应优化情境创设,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引发学生在“收放自如”的情境中感知、体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自由思考与讨论, 并给予恰当的引导,使学习能力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提升,从而促进课堂生成.

案例1“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片断

情境1: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给我一张纸,我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把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对折30次后,总厚度多少?

生1:总厚度y=0.0001×230=107374.1824(m).

师:107374.1824>8844.34,因此纸经过30次对折,厚度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若对折x次后,总厚度为原来y倍,该怎样描述y与x之间的关系?

生2:y=2x(x∈N*).

情境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将长为一尺的木棰截取x次后,木棰的剩余的长度y是多少?

生3:都为幂的形式,指数是自变量,底为常数.

师:对于这一类函数,可以再举一些例子吗?

师:是否可以写出这些函数的一般形式?

生5:y=ax.

师:在函数y=ax中,若底数a取不同的实数,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需要满足什么要求呢?

生7:a不能等于1,若a=1,y=1x是一个常数.

师:很好!为了方便研究,规定底数a>0且a≠1,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函数——指数函数.同学们能给出这个新函数的定义吗?

创设“问题情境”旨在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背景,使学生产生“欲达彼岸”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案例1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设自然流畅、贴近学生生活、直抵问题本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驱动他们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学生通过深度思考,抽象出新函数的特征,催生指数函数的概念.

2 善待“偏差”,在反思中孕育生成

学生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既要有一个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也需要有一个总结与反思的过程.波利亚说过:领会方法的最佳时机是解题回顾,它是解题过程的进一步深化,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2].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自由参与的主动权,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养成“回头看”的习惯,通过反思让学生在讨论、辩析的过程中修正错误,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完善认知结构,促进深度学习.

出示问题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中出现了两种较典型的错误解法:

教师没有轻易对以上解法进行表态,而是推波助澜,引领学生反思:

反思一:上面两种方法对吗?

一部分学生认为以上两种方法都正确,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解法一不正确,解法二是对的,

生2:我认为解法二是对的,以前我们遇到比例问题,往往采用设比例的手段.

教师对这个能够运用“类比”的学生给予了肯定.

师:生2能运用类比推理,值得肯定.那么方法2是否有问题呢?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反思:

反思二:本题的结论能推广到一般情况吗?

经过反思,学生得到了以下两种方法:

大家肯定了方法1,并认为方法2没道理,应该不正确,但很奇怪两种方法的答案一样.

师:生4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思想,大家一起来验证一下.

学生跃跃欲试,又推导出了一般结论.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再检查、再回顾,有利于克服知识理解上的偏差,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有利于梳理数学问题的方法与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提升学生的思维监控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使学习发挥“连锁反应”效应,达到解一题,通一类的功效.

3 捕捉“亮点”,在探究中创造生成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满足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数学课堂是动态多变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不在预设范围内的新信息、新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收获一些预设之外的生成.教师应尊重学生,将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为他们造就勇于发表意见的平台,并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让数学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案例3“圆锥曲线复习课”教学片断

学生完成了上述问题之后,教师又提出问题:

问题二:能否将问题一一般化?

学生经过探究,得到了如下结论:

当教师准备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

师: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将椭圆与圆类比,圆心变为两个焦点F1,F2,我猜测∠F1PF2的平分线与C的切线垂直.

师:如果猜想成立,椭圆的切线与∠F1PF2的外角平分线是什么关系?

生2:由于∠F1PF2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外角平分线垂直,因此∠F1PF2外角平分线即为C的切线,这样切线l与PF1、PF2所成的角相等.

这些“好念头”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经过验证,得出了下列结论:

师:问题一能利用此结论解决吗?

图1

师:请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下上述解答过程,看还能不能发现新的结论?

推论3 从椭圆的两焦点向椭圆的任意一条切线引垂线段,则这两条垂线段的长的积是一个常数.

图2

问题三:过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该点和圆心的连线是这两条切线夹角的平分线.椭圆有相似的结论吗?

学生跃跃欲试,通过探究,又获得以下结论:

图3

证明:如图3,作点F1关于PA的对称点F11,由推论2可知,F11,A,F2三点共线,因此|F2F11|=|AF2|+|AF11|=|AF2|+|AF1|=2a.同理,作点F2关于PB的对称点F22,可得|F1F22|=2a,因为|PF1|=|PF11|,|PF2|=|PF22|,所以△PF1F22≌△PF11F2,因此∠F22F1P=∠F2F11P,又∠PF1A=∠F2F11P,所以∠AF1P=∠PF1B,即PF1平分∠AF1B;同理,PF2平分∠AF2B.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面面俱到地讲解,生怕有什么地方遗漏了.大部分学生忙着“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没有对问题深度理解,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了.数学课堂应适当“放手”,引导学生自由思考、交流,让学生经历困惑、比较分析、感悟与提升的过程,看似耽误了课堂进度,实际上学生的关键能力在体验与思考中获得了升华,这样,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提炼出问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法[3].案例3以问题为载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索.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的“亮点”资源,是他们灵感的迸发、思维的顿悟.教师适时引导,置“课堂生成”于教学常态,使之成为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契机.在教师睿智的引领下,架起了师生合作探究的平台,学生兴致高昂,在探究中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引发了对一般规律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这种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优势往往超越了教师的讲授,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和谐作用的结果.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并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智慧“接生”,才能打造出充满灵动的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平分线预设教师应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角平分线巧构全等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角平分线不等式的上界估计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折叠莫忘角平分线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