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的应用

2022-11-11 00:34赖燕灵
医疗装备 2022年20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血流量

赖燕灵

德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四川德阳 618000)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需定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为了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需要建造安全稳定、感染率低、可长期使用的动静脉内瘘作为保障[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透析患者中的老年人比例逐年升高,但由于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疾病,血管存在变厚、变硬等问题,适用于建造动静脉内瘘的血管相对较少,因此,一旦搭建成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尽量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以保证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2]。常规护理干预虽可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但效果有限,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远红外线治疗仪干预是一种非药物干预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升高局部温度,亦可借助光化学、光电能等作用,发挥舒张血管、抑制神经兴奋的作用,进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3—5月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6—8月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2~80岁,平均(69.30±1.58)岁。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70.69±1.3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已了解研究的具体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行动静脉内瘘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环境护理:调节病房温度至患者感觉舒适,以避免患者因病房内温度过低而出现血管痉挛情况以及因病房内温度过高而出现出汗、胸闷情况。(2)伤口护理:叮嘱或帮助患者将动静脉内瘘侧的肢体适当抬高30°,以缓解肢体水肿情况;定时为患者更换敷料,观察并记录伤口变化情况;定时观察并触摸患者动静脉内瘘瘘口处是否存在颤感,用听诊器探听瘘口处是否存在血管杂音,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3)运功护理: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用术侧肢体握拳,10 min/次,3次/d;伤口拆线后,指导患者用术侧手握橡皮球,或用止血带对术侧肢体进行按压,每天2次,每次5~10 min,连续治疗1个月,以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术后1个月进入透析阶段,此时结束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远红外线治疗仪(宽谱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Y-102型):术后第5天,采用远红外线治疗仪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进行照射,设置波长为640 nm,输出功率密度范围2~5 mW/cm2,脉冲频率73 Hz,30 min/次,每天2次;术后1个月进入透析阶段,每次透析时使用远红外线治疗仪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照射30 min,透析结束前1 h停止照射;在照射的过程中注意调整距离,保持远红外线波与照射部位相距20 cm左右为宜,以使动静脉内瘘得以充分暴露。

1.3 观察指标

(1)血流量:比较两组透析时的血流量,其中,透析时血流量>200 ml/min表明透析可顺利完成;透析时血流量为150~200 ml/min表明透析效果一般,透析尚能完成;透析时血流量<150 ml/min表明透析效果不佳,透析不能完成。(2)并发症:对两组术后1年内的淤血、静脉炎、血管狭窄、硬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透析时的血流量比较

观察组透析时的血流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透析时的血流量比较(例)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1年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临床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到体外,并借助透析器通过弥散、超滤及吸附等方式,进行血液和电解质物质交换,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持人体酸碱及电解质平衡;同时,借助血液透析亦可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延缓病情发展。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命,多数患者可从中受益[3]。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治疗常用的血管通路,对于提高透析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年龄较大,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血管壁的厚度增加、弹性降低,加之对动静脉内瘘的认识和保护不到位,透析时间较长,部分患者需依靠临时插管来进行过渡,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生理疼痛,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4]。有研究表明,加强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5]。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通过环境护理、伤口护理以及运动护理等措施干预,虽可提高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6],但受年龄大、原发病的影响,老年患者的血管条件不是特别理想,单一应用护理措施进行干预,透析时的血流效果仍然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远红外线治疗仪干预是一种物理干预方法,远红外线具有温控、共振功能,照射人体表面后部分在体表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则渗透到人体内,引起局部升温,可加快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水分子、蛋白质活性,巩固血液透析治疗效果[7];同时,还可提升组织的再生能力,在机体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透析时的血流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将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可有效提高透析时的血流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血流量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从计算肺循环的血流量联想到定积分的思想
抖腿是健康行为
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作用
饭后静卧养肝利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