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脾虚型耳鸣的临床观察

2022-11-11 12:49尚艳杰郭浩东钱雨彤喻燕鸣何艺博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耳门脾虚益气

尚艳杰,郭浩东,钱雨彤,喻燕鸣,何艺博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耳鸣为患者的一种主观症状,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蝉鸣声或潮水声,妨碍听觉,经常伴随着失眠、焦虑、心烦、抑郁等症状。根据有关研究表明,耳鸣的患病率约为10%~15%,被耳鸣影响程度较严重的患者约为1%~2%,因为耳鸣无法正常生活的患者约0.5%[1]。在耳鸣病中,“肾主耳”是中医学主要理论依据,将肾虚定为耳鸣病的主要病因。而脾作为后天之本,与耳鸣发病关系更为密切[2]。耳的生理作用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濡养耳窍,脾主升清,可使耳窍清灵,《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表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气血亏虚是耳鸣的原因之一。目前现代医学对耳鸣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采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缓解耳鸣症状。祖国医学应用温针灸、中药治疗耳鸣由来已久,效果良好。本研究采用李东垣之益气聪明汤结合温针灸治疗脾虚型耳鸣,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二科就诊的60例脾虚型耳鸣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并且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耳鼻喉》[3]拟定脾虚耳鸣的诊断标准:(1)劳累、思虑过度后耳鸣加重;(2)面色无华、肢体无力、神疲少气、食少纳呆、时有便溏;(3)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头颈外科分册》[4]拟定耳鸣患者的诊断标准:(1)自觉耳内声响,与外界的声源无关,可分单侧或双侧;(2)耳鼻喉检查排除中耳炎、耵聍、耳部肿瘤、耳膜穿孔等病理损伤;(3)排除噪声暴露史、耳毒性药物接触史以及可能导致耳鸣的其他因素(代谢因素、心血管因素、心理创伤史等)。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耳鸣诊断标准的患者;2)年龄20~70岁;3)病程>30 d;4)能坚持治疗并完成治疗疗程者;5)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器质性病变导致耳鸣者;3)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或皮肤愈合困难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5)不能接受温针灸治疗的患者。

1.5 剔除和脱落的标准 1)未能按照要求进行临床试验者;2)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或病情恶化的患者;3)因患者原因未能完成实验,中途退出者;4)试验数据与结果记录不完全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停用其他药物,给予中药益气聪明汤治疗(黄芪30 g,葛根20 g,党参15 g,升麻10 g,蔓荆子10 g,白芍10 g,炒黄柏10 g,炙甘草10 g);用法用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疗程:2周为1个疗程,共服药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中药益气聪明汤治疗同对照组,并给予温针灸治疗。选穴: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足三里、气海;针具选择:安迪牌0.3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贵州安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对针刺穴位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针刺耳门穴,患者微张口,直刺13~25 mm,针刺听宫穴,微张口,直刺13~25 mm,针刺听会穴,患者微张口,直刺13~25 mm,针刺翳风,直刺13~25 mm,足三里、气海直刺25~40 mm,然后在耳门、听宫、听会、足三里、气海上进行温针灸。2 cm长艾条,将艾条扎入以上各穴的针尾,并在针身上套入硬纸片,以防烫伤患者。待艾条燃尽后留针20 min,再用止血钳夹持针柄取针。温针灸1周6次,疗程同对照组。

2.2 疗效标准 依据耳鸣严重程度分级制定疗效判定标准[4]。

2.3 观察指标 1)耳鸣分级:参照刘蓬[5]提出的“耳鸣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Ⅰ 级:1~6分;Ⅱ 级:7~10分;Ⅲ 级:11~14分;Ⅳ 级:15~18分;Ⅴ 级:19~21分。2)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依照Newman[6]等提出,石秋兰[7]等完成中文版汉化研究量表评分。无残疾:0~17分;轻度残疾:18~37分;中度残疾:38~57分;重度残疾;58~100分。3)安全性评价:记录意外或不良事件及其处理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皮下血肿、针口感染等;监测患者血压、心电、肝肾功能等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程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程度评分比较分)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HI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HI的评分比较分)

3.4 两组治疗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未见头晕、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未见滞针、晕针、弯针、断针、血肿、烫伤、晕灸等现象,安全性良好。

4 讨论

有学者认为耳鸣的基本病机为阳虚浊阴盛,阳气不能冲破浊阴的封阻上达于清窍,阳气与浊阴相争时产生震动,产生声音[8]。脾主运化,脾虚运化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浊阴不降,则可导致耳鸣,所以脾虚是耳鸣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关研究发现,以500例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肾精亏损型和肝火上扰型仅有47(9%)例和94例(19%),而脾胃虚弱型占314例(63%)[9],因此可知,耳鸣最常见的分型是脾胃虚弱型。

益气聪明汤方出自《东垣试效方》,具有益气升阳、聪耳明目之功效。方中黄芪、党参味甘性温,可健脾益气;炙甘草甘平,可补脾益气;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升举阳气、鼓舞胃气、使头目得以充养、九窍通利、耳聪目明;白芍可敛阴养血;黄柏苦寒,清虚火滋肾水。李玉明[10]使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脾虚型耳鸣,效果良好。

温针灸将针刺和艾灸相结合,艾灸借艾火的温和热力及艾绒的药理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发挥温阳补虚、行气活血的功效。听宫穴是手、足少阳和手太阳三经之会,位于手太阳小肠经,在头部侧面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凹陷处,《针灸甲乙经》里记载该穴有开窍聪耳之效,可疏导脉气上行于耳,使虚者得补,陷者得举[11]。听会穴位于足少阳胆经,在面部,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医宗金鉴》谓:“主治耳聋耳鸣,牙车脱臼,齿痛,中风瘛疭蜗邪等证。”耳门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在面部,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张口凹陷处,《针灸甲乙经》:“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有开窍益聪的作用。而且取听宫、听会、耳门三穴符合“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针灸取穴原则[12]。耳门、听会穴深层则与耳颞神经紧密联系,深刺可激活听觉传导,刺激鼓膜处耳颞神经,改善患者鼓膜功能[13]。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针灸甲乙经》记载:“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翳风穴又位于耳后,故为治疗耳病的要穴。《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翳者,蔽也[14]。足三里为胃经穴位,《素问·针解》曰:“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作用,是人体的强壮要穴。气海位于任脉,是小肠的募穴,《医学入门》:“主一身气疾,”“气海”义为诸气汇聚之处,故有补气、调气之功。

本文结果显示温针灸加益气聪明汤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虚型耳鸣优于单纯中药治疗,而且中医治疗耳鸣价格低廉、副作用小便于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耳门脾虚益气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眨眼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