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解毒汤加减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2022-11-11 12:50樊永杰王学军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银屑病皮损疗效

樊永杰,王学军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皮肤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的皮损特征表现为局限或广泛分布的红色斑疹,上覆有鳞屑,多伴有痒感。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到目前为止制尚未完全阐述明确,研究发现其病因多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1]。银屑病在临床上主要包括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及关节病型银屑病和银屑病共病,祖国医学将银屑病大致分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风湿痹阻证等六大基本证型[2],血燥型银屑病归属于寻常型银屑病的静止期、退行期,临床上治疗多以养血润燥解毒为主。养血解毒汤是赵炳南老先生用于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的临床经验方,笔者观察导师在治疗本病中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防风、荆芥、地肤子、徐长卿,再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辨证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观察对象均为本院门诊自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60 例血燥型银屑病患者。60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2 例、18 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4.63±2.18)岁;病程9~36 个月,平均(24.23±7.32)月。对照组3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6 例、14 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为(46.36±2.42)岁;病程7~41 月,平均(24.50±10.78)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3]。临床表现为红色斑块,界限清楚,直径不等,数量不等,可少量散在分布,也可多发,小斑块融合成大斑块,甚至覆盖全身;检查皮损有典型的三联征(“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现象”);也可单独发于头皮,而形成“束状发”。血燥型诊断依据参考文献[4]:银屑病病程长,皮损特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干燥皲裂,伴少量脱屑及瘙痒;患者常伴有口咽干燥症状,舌质淡红,苔少,脉缓或沉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血燥证候诊断以及西医临床诊断标准者;2)年龄18~65 岁;3)所有患者均在观察治疗前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或中医辨证为非血燥证候者;2)患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高血压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3)不能遵从医嘱者;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养血解毒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为鸡血藤30 g,丹参15 g,当归15 g,麦冬10 g,天冬10 g,生地黄20 g,土茯苓30 g,蜂房10 g,防风15 g,荆芥15 g,地肤子30 g,徐长卿15 g;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加减用药,若患者兼有肝郁症状:情志抑郁,胸胁苦满,善太息,易怒,脉弦,加郁金20 g,柴胡10 g,焦栀子15 g,牡丹皮20 g;若患者兼有脾虚症状:大便溏,腹胀,腹部有隐痛,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濡细,加炒白术10 g,炒薏苡仁20 g,山药20 g,茯苓10 g;若患者瘙痒较明显,需加白鲜皮20 g,苦参15 g;日1 剂,水煎取300 mL,早晚饭后温服,每次150 mL,由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院区煎药室统一煎煮。对照组予紫丹银屑颗粒(烟台东诚大洋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90133,规格:4 g/袋)口服,每天3 次,每次1 袋。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 个月,在服药期间嘱患者忌烟酒,辛辣刺激、牛羊肉及鱼腥等发物;皮肤患处保持清洁,避免接触刺激类化妆品等;忌过度搔抓皮损;勿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2.2 疗效标准 根据PASI评分方法[5]计算疗效指数评估疗效,疗效指数=(PASI治疗前-PASI治疗后/PASI治疗前×100%)。临床痊愈:皮损几乎全部消除,疗效指数≥95%;显效:皮损大多数消退;95%>疗效指数≥6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60%>疗效指数≥30%;无效:皮损未减轻,疗效指数<30%。

2.3 观察指标 1)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ASI):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皮损部位、面积以及红斑、浸润程度和脱屑情况[5]。2)中医症状评分[6]:瘙痒(无明显瘙痒,0 分;偶有瘙痒,2 分;瘙痒明显,尚能忍受,4 分;瘙痒难耐,6 分);口燥咽干(无口燥咽干,0 分;稍感口燥咽干,2 分;轻度口燥咽干,4 分;明显口燥咽干,6 分);心烦(无心烦,0 分;偶有心烦,2 分;经常心烦,4 分;心烦易怒、脾气暴躁,6 分);排便(正常排便,0 分;大便偏干,2 分;大便3~4 d一行,4 分;大便1 周1 次,6 分)。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7]:从皮损部位的感觉以及本病对患者自身学习生活的影响等10个方面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程度由轻到重记0、1、2、3 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4)安全性观察: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及肾、肝功能检查,评估期服药的安全性。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分)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分)

3.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1 例纳差恶心、1 例腹痛;对照组出现2 例纳差恶心、2 例腹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1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银屑病是一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疾病,临床上具有长期性、复发性、难治性等特点。皮肤表皮增生过度(尤其是在皮损修复过程中)是其生理特征改变,表皮过多的皮肤细胞堆积是银屑病一系列病理事件的结果[8]。现代医学对于银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医家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9]。也有文献指出其发病机制与AMPs、DCs、IL23/IL17轴和AhR等有关[10]。西医治疗主要外用润肤剂、维生素D3衍生物、维A酸类、糖皮质激素等,以及口服环孢素、维A酸类和生物制剂等,疗效上往往不显著。近年来中成药的应用也成为治疗银屑病的一种手段,且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成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11],紫丹银屑颗粒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作用,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疗效较为显著[12]。

银屑病归属于中医中的“松皮癣”“白疕”范畴,民间俗称其为“牛皮癣”[13]。银屑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红色斑疹或斑块,上面覆有鳞屑,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泛发于全身各处,无传染性,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常罹患终身[14]。银屑病病久难愈,病根深伏于体内,湿热毒邪深入络脉,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所以病邪入络为其病理基础[15];也有医家认为血热内蕴、营血亏损是银屑病的主要病机,其病程较长,经脉受阻,则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病久则化燥生风,肌肤失养(初为血热,久之则出现血瘀、血燥证)[16]。血燥型银屑病的形成与“燥邪”分不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提出“燥胜则干”,人体之津液最易被燥邪所损伤,最终导致干燥不润的表现,这就契合了血燥型银屑病皮损多干燥皲裂,脱屑,常伴口燥咽干的临床表现。“燥邪”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津液与精血的虚损,而津液与精血的虚损责之津液精血化生无源,津血内夺、津精输布不畅,津血同源,最终形成血燥证[17]。

银屑病为皮肤病顽疾,在治疗上有颇多困难,而中医的特色是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在治疗本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养血解毒汤也称白疕2号方,是赵炳南老先生自拟的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的经验方。方药组成:当归、鸡血藤、丹参、天冬、麦冬、土茯苓、生地、蜂房。导师在治疗血燥型银屑病中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入防风、荆芥、地肤子、徐长卿。方中鸡血藤、当归、丹参养血活血;天冬、麦冬、生地滋阴润燥;土茯苓、蜂房、防风、荆芥散风解毒;地肤子、徐长卿祛风止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土茯苓总黄酮可通过抑制IL-17/Notch信号通路来改善银屑病的病理损伤,减轻炎症反应[18];生地提取物可下调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ɑ等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19],而起到改善银屑病症状的作用;丹参酮可通过抑制HaCaT细胞增殖,促进颗粒层形成,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20]。当归多糖其可抑制HPV11. HaCaT细胞的增殖率,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21]。皂苷类是地肤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对HaCaT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2]。综上发现养血解毒汤加减中的部分药物均对银屑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为本方治疗血燥型银屑病提供了药理基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养血解毒汤加减在降低患者PAS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以及DLQI评分等方面效果更为明显,表明养血解毒汤加减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疗效较为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银屑病皮损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寻常型银屑病合并手指Bowen病一例
中医辨证论治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观察
面部皮损的组织病理对其美容治疗及效果的影响研究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妊娠与银屑病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