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理念下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改进策略探讨

2022-11-13 08:41
市场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绿色基层

陈 溪

(镇江市新型建材发展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0)

绿色低碳发展是以绿色为特征,以碳量排放为考核标准,注重节能减排,充分考虑资源利用潜力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平衡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国家领导集体关注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在多次讲话及重要会议上强调其重要性。2012年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举措,旨在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保驾护航。新时期新发展格局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需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上到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节能减排要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不断促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强调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加强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衔接,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发挥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导向作用。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节能减排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它与人民的幸福获得感紧密相连,是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的基本环节和动力,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途径,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一、节能减排理念下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意蕴

生态宜居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实现的必然途径,也是整个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广大人民对生态宜居的基本需求

新时期我党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广大人民的需求发生根本性改变,呈现多样化趋向,由物质层面的温饱转向包含优美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的综合需求,而且呈现出高涨势头。然而现实中许多地方的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在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的具体过程中,不可能丝毫不触及既有的地容地貌,势必影响到整体生态环境,虽然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初衷是美好的,总体结果也可能是符合预期的,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时不可避免。诸如脏乱差等环境污染问题,砍伐、开采不当等环境资源破坏问题等,这些问题和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若不能及时解决就会破坏村民正常的生活秩序,降低其幸福感知度,使得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泡影。生态环境的治理注重正本清源才能保证实效,这就需要从源头着手,必须采用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实施节能减排,为广大人民创造美丽清洁、和谐有序的宜居环境。

(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的加强提供经济支撑和保障,环境的改善则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健康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前提。2020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碳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三)推动绿色发展战略有效实现的重要抓手

2020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强调要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这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是国家富强文明、走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和时代选择,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发展内涵丰富、范畴广、内容多,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系,各种内外要素错综复杂。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也是其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必须落到实处。生态环境持续治理与改善是绿色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标志和有力助推器。

二、当前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和人民广泛学习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的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得以强化,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生态环保建设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当前生态建设与治理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完善。

(一)生态治理体系不够完善,生态保护意识还需加强

广大人民是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他们的参与配合是环境生态治理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通常而言,对居住环境的关注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当地居民对其居住环境的要求相应也会更高,也会更多关注其人居环境,主动参与治理的意识相对较强。但在很多地区,由于缺乏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环保教育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也不足,大部分居民环保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在具体的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中,很多居民缺乏主动积极性,自觉性不足,只单纯地依赖政府,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主体意识欠缺严重,致使环境治理工作滞后,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居民自身限制因素较多,教育程度较低,思考问题的方式较为单一,过多关心与个人紧密相关的切身利益,对其他层面问题容易选择性忽视,较少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片面地认为生态环境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这一点在传统工业矿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有些矿区虽有垃圾箱,但确少垃圾处理厂,居民日用塑料袋、废旧电池以及厨余垃圾等或是没有规范分类放入垃圾箱,或是胡乱扔在垃圾箱,甚至乱堆乱放,不够清洁卫生,造成环境污染,和宜居环境的目标相去甚远。很多工业区还没有普及家用自来水,即便配备了家用自来水,但很少有居民能够规范处理其生活污水,大多数工人用水后习惯性地将污水随意泼洒于自家门前、屋侧或院外,任由太阳暴晒蒸发,不仅污染大气,还会造成土壤硬化板结,丧失有机活力。

(二)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够高,生态综合效益有待提升

改革开放后,总体上我国社会的生产力提升很快,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但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地区产业发展沿用传统生产方式,转型较慢,科技含量不够高。虽然中央政府很重视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每年都会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但囿于各种条件限制,基层较难落实到位,基层政府忙于琐事,很难有精力研究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实际生产,产业科研经费难以得到保证。基层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地方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地方政府无法提供良好的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去基层生产部门。这些因素制约了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也给生态环境治理造成了困难。

(三)监管体系不够严格,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有待增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是政府决策的基本依据。环境保护法规的严格完善程度与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行动紧密相关。然而,中国县区级基层地方政府出台落实监管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性规范性文件较为缺乏,监管体系不够严格,执行力也不足,加之执法力量较为薄弱,执法方法不够灵活,甚至执法队伍自身都不遵守法规或不严格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破坏环境的非法事件无法及时得到相应的惩处。而且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无法监管跨行业、跨区域的环境治理问题,难以做到协调统一,环境治理的效能亟须增强。

(四)环保资金投入有限,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人居环境治理公益性较强,经济效益不明显,缺乏明确的主体职责,这使得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社会资本不敢贸然投资。因此,目前各地生态环境治理的经费主要还是以政府拨款为主。尽管十八大之后,我国各级政府环保投资都呈增加趋势,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并未真正消除,大部分排污治理等专项经费都被投入到特定的城市中心地区,基层与偏远地区所能获得的污染治理资金相对较少。基层企业由于自身的社会问题和繁重的社会负担,现金流并不充裕,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很多时候有心无力。根据目前笔者对皖南地区调研所了解的情形分析,该地区基层政府所能获得来自省、市政府部门的专项资金很有限,本地基层政府也很难挤出相关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保与节能减排设施无法及时配齐、更新和完善。

三、节能减排理念下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探讨

基于上述生态环保治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尝试提出下列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有抛砖引玉之功。

(一)完善生态环保治理法规,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健全的生态文明体制和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整个社会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和进步标志。为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决策,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和政策,针对各地的环保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应急机制,不断强化立法和执法,推动生态文明的进步,在总体上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在完善相关环保法规的基础上,重点明确各地环保治理的职责,提升环保意识。政府需要发挥其作为主导者的优势,充分构建交流平台,协调好环境治理主体的关系,使之各司其职。政府毫无疑问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但政府不能自以为是、一意孤行,而应注重引导其他环保相关机构在治理过程中协同发挥作用。政府应深入环保实地调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能够落地的具体政策。当地企业也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企业职责的有效发挥能够实现环保和经济的良性互动。企业需要加快转化思想观念,加快产业升级,确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环保义务,承担环境治理相关责任。广大居民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参与者,需要进一步发挥主人翁精神。目前居民能够参与的生态治理渠道越来越多。各地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免费环保知识技能培训。基层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治理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让居民切身感受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建立主体理念认同感,实现道德层次的主动自我约束,积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力所能及地投入建设美丽家园的具体行动中。

(二)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态综合效益

抓住国家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探索产业增长新趋势,因地制宜地将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地区生态资源独特优势,发展可持续性绿色产业,以科技为抓手推进重点高消耗型产业加快升级。加大产业科技投入,向科技要效益,构建现代产业绿色发展体系,持续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和各行业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积极探索“科技+”和“互联网+”等绿色低碳新产业模式,以科技和互联网武装产业发展,完善配套设施,有效促进产业发展与低碳环保协调平衡。加快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由粗放式数量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现代化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建设,避免落入“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窠臼。在坚定绿色发展道路基本前提下,确立生态优先理念,培育绿色品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城乡各自优势产业,如在农村地区,可积极推动林地、湿地、滩地等经营权流转,引导适度规模性经营,探索“森林+”“湿地+”等复合经营模式。围绕“康养+、旅游+、文化+”等环境友好型主题打造农村产业创意产品,推动绿色农业新业态的健康发展,积极培育生态经济市场经营主体,探索村民“生态入股”新模式,打通生态保护向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转化的有效途径,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严格监管体系,增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还要执法必严,作为公益产品的生态环境治理尤其如此。环保法规的坚定执行需要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反馈评价以及评估等监督机制,这就需要完善环境治理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管理职能与职责协调联动,推动生态环境管理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执法的强度。推进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机制、环境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推进环境治理考核评价机制、约束激励机制,把损害赔偿制度落实到位。完善相关信息传递机制和反馈机制,保证社会大众,特别是基层民众的知情权,拓宽并畅通信息传播和反馈的渠道,确保环境治理主体间信息沟通流畅。目前许多基层政府虽然已建立了较多的政务公开渠道,但信息混杂无序,缺乏分类,检索不便。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建立专门的基层环境治理信息沟通与监督体系,推动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及时反馈。政府还要加强建设公众监督,完善奖惩机制,严格落实对违法企业或个人的惩罚,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主动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履行检举不法行为的义务,调动和保护好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发挥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监督者和实践者的重要作用。

(四)保证环保资金投入,改进节能减排基础设施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治理产业污染,必须加强生态治理与节能减排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安全合理处置生产污染物,提高变废为宝的利用率,综合利用生物特性治理等新型治理技术与手段,从根本上治理好土壤、水体、林地以及大气污染。完善农村改厕、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统筹工作,优先配备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重点治理湖泊、河流、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环境,推进城乡接合部、乡镇镇区、中心村、人口聚集区、旅游风景区等社会人口集中区的生活污水治理。加速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健全工作,按源头分类减量,尽可能资源化处理,配套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设施建设。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及产品的应用力度。加强生态治理人才投入力度,通过人才交流、平台互动等灵活的形式加强基层生态治理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治理能力。出台优惠政策,划拨专项资金吸引对口高校采取各种形式积极投身基层生态治理具体实务,梳理生态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探讨解决,总结发展经验,构建横纵结合、层次多维的生态治理体系。积极推进绿色无公害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地加大与本地区污染相关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土壤修复、污水净化等关核心技术与设备设施的应用,推进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绿色基层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基层巡览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