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022-11-13 08:41赵奕斐
市场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个体

赵奕斐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引言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13.5%。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为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则为8.87%。在2010~2020年十年间,随着全国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国家更加重视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及其自我发展,更加关注老年群体的多样需求,提出科学的养老策略,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推动老年群体朝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积极老龄化目标不断前进。在加快我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衡量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标准则是老年人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提升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水平,我国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动养老保障事业的持续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安”;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明确指出“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出现了增强老年人幸福感的表述。在党和国家越来越关注我国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当下,整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对于实现我国积极老龄化目标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

(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及特性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的内涵丰富而多样,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不同角度的概念及内涵,因此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还缺乏统一标准。当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①由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维度所构成的主观幸福感,实质上就是个体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相抗衡的结果,当个体体验到的负性情感越少,正性情感体验越多,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对越高,反之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②主观幸福感是指依据自己主观设置的标准,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所产生的结果,由生活满意度、对生活各方面的评价、正性情绪以及负性情绪四个维度构成。③构成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包括自我接受性、自主性、生活目的、环境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在这三个定义中,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最具代表性、接受度最高。

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可知,主观性、稳定性及整体性是其基本特性。主观性:主观幸福感是以自身设定的标准完成对自身幸福水平的判断,没有客观的标准。稳定性: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受情感等因素影响较小。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从负性情感、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这三个方面对个体幸福感水平进行综合测量的指标。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视角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揭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人类所处的环境不仅仅是生物性系统,也是社会性系统,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在解释人类各种行为习惯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在1979年提出了具体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他认为在人类个体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将与自身的生态系统产生密切关系,其自身生态系统将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影响着个体行为习惯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模型由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长期系统构成,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是最核心的系统,主要指个人所接触到的最直接的环境,即个人的家庭;中系统则指各个微观系统在互动时所发生的相互关系,包括朋辈、单位、学校等;外系统主要指与个体并没有直接接触,但同样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宏系统则指一个社会的文化或体系;长期系统又被称作时间维度,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伴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个体会对不同环境进行选择而产生的结果。

查尔斯·H.扎斯特罗(Charles H.Zastrow)对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多重系统以及互动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扎斯特罗对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中,个体成为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而个体长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则是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①微观系统,即个体系统,一种带有生物性、心理性及社会性三重特性的系统类型;②中观系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直接互动的社会生态环境,比如家庭、单位等;③宏观系统,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不进行直接互动的生态系统,比如社区、组织、政府等。扎斯特罗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生态系统,个体成为生态系统中核心部分,这一生态系统类型强调了个体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也会对个体行为习惯的发展和环境变化产生影响,个体与环境的对立关系由此得以打破。

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

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结果显示,在我国老年群体中,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占比为79.7%,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多为积极情绪。CGSS2012数据显示,认为自己幸福的老年人占比为72.8%。2012~2015年,我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到自己情感积极、生活幸福,主观幸福感水平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多数老年人认为自身养老生活质量较好,情感体验较为积极,主观幸福感水平整体较高,并且保持着较快的上升速度与稳定的上升趋势。

(二)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系统因素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个体的生态系统划分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第一种划分方式将个体与环境相分离,第二种划分方式将个体容纳到环境中去。考虑到老年人自身也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我们将利用第二种划分方式,即扎斯特罗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划分,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再考量。

1.微观系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微观系统是指生态系统中的个人,由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系统所构成,三个系统相互影响。

(1)生理系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目前,老年个体自身的年龄和生理健康状况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老年个体年龄增长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以改善。通过探究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可发现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起促进作用的因素之一包括老年个体年龄的增长。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究生活满意度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可知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对更高。

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会促进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通过探究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知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越好,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越高的信心,主观幸福感水平也相对越高。有学者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与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出健康状况越好的农村老年女性,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这一结论。

(2)心理系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质、认知模式、自我效能以及自制力等会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否会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的影响。精神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以及负性情绪这三个维度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人格特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发挥着核心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丰富的积极情绪、较高的生活质量就是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因此,不同人格特质的人所体会到的情绪、所做出的生活质量判断是不相同的,不同个体会做出不同的主观幸福感判断。

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还包括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模式。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采取何种应对方式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积极的认知应对模式会促进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高,而消极应对方式则会增加老年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降低其主观幸福感水平。

老年个体自我效能的提升能推动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发展。自我效能感主要与个体主观幸福感中的情感体验有关,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老人,其情感体验更积极,主观幸福感更强。

自制力也会影响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自制力的强弱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自制力弱的人在完成任务或想要达成某些目标时往往因为不能控制自身行为而出现偏离目标的行为,使得目标及任务不能按照预期完成,容易出现沮丧的情绪问题,从而影响自身幸福感。

(3)社会系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参与以及人际关系会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

文化程度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一般来说,与那些没上过学的老年人相比,有一定学习经历、有一定文化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随着学历的提升,老年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也会影响老年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老年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会受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并随着自身收入及社会地位的上升而不断提高。

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也会促进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通过研究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的状况可知,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未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除此之外,文化娱乐活动、人际交往活动也会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与生活单调孤独的老年人相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

老年个体自身人际关系状况也会造成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差异。通过探究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可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人际关系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人际关系越和谐、越亲密,老年人所做出的主观幸福感判断便越好,反之则较差。

2.中观系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老年个体的中观系统主要涉及家庭和同辈群体。

来自家庭以及同辈群体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推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可以为老人提供所需的物质或信息,提高老年人的适应性、控制感,增强老年人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家庭和同辈群体还可以通过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来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及子女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态度,子女与老人的关系越亲密,越支持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热情就越高,社会参与程度也越高,反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越低。除此之外,老年人社会参与也受到同辈群体邀请的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被同辈群体的社会参与所激发。结合上述老年人社会参与对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影响,可知家庭和同辈群体还可以通过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来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

3.宏观系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宏观系统主要涉及老年人所生活的社区以及国家。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受到居住社区环境的影响。社区生活服务设施越丰富,社区老年人整体生活满意度越高,所做出的主观幸福感的评价越好。社区网络关系的增强意味着老年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的和谐,由此社区老年居民的正性情感也会更加丰富,从而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社区凝聚力的提升也会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凝聚力越强,社区老年人拥有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高。

政府所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也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未能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障与公共服务保障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随着社会养老保障与公共服务保障的完善而不断提升。

四、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受到微观系统、中观系统与宏观系统三方面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水平,还需要从三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从微观系统出发来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结合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微观因素来看,为提升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水平,首先,老年个体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坚持参与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关注内心情绪变化,加强与社区工作人员、同辈群体及子女的沟通,保持身心愉悦。其次,老年个体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参与教育活动、经济活动,来改善自身心态,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树立积极的养老态度。

(二)从中观系统出发来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从中观系统着手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重点要放在家庭层面。在家庭层面,子女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角色。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不仅需要子女在物质层面的支撑,更需要子女在情感层面的支持。一方面,子女应关注家中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通过为父母提供养老方面的财务支撑,不断完善家庭养老环境,为父母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提升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提高父母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另一方面,子女也应关注父母的内在心理健康,对父母情绪变化加以关注,积极鼓励父母的社会参与,通过陪伴的方式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促进父母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在子女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的同时,还要辅以同辈群体的帮助。同辈群体要以自己带动他人,主动邀请身边的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与身边的老年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自身以及同辈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三)从宏观系统出发来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就社区而言,社区可以通过完善服务硬件和服务软件来提升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完善服务硬件方面,社区应积极进行适老化改造,丰富社区老年人活动的硬件设施,关注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促进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改善服务软件方面,应积极开展社区工作人员培训,促进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的提升,组织开展敬老、孝老活动,积极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对老年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推动社区老年人整体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从宏观层面关注我国养老形势的变化,应结合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际状况,关注老年人在生活、情感与社会参与层面的需求,出台相应的政策、法令,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完善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推动老年人走出家门,投身于社会活动,进一步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范围,发挥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后印象
画与话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