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数字金融纾困之道

2022-11-14 17:15韩雯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20期
关键词:融资金融数字

韩雯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一、数字金融的主要内容

《数字金融蓝皮书: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1)》将数字金融定义为:持牌金融机构运用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协作和融合打造智慧金融生态系统,精准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此前世界银行对数字金融的定义是运用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提供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金融依然是将重点落在了“金融”两字,可以将其理解为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传统金融服务资源的创新金融服务。

数字金融相关的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存储、分布式记账和区块链等,其中大数据是最重要的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的基础。得益于上述技术的创新发展,数字金融日益普及,但数字金融并不完全等同于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在技术进步层面可能存在风险,数字金融则主要依托于数字技术,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增强金融服务体验,在业务层面可以理解为数字技术的演进得以更高效能服务于金融业务,最终实现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其本质和内在逻辑仍是金融客观规律,要求必须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如通过相应的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的金融模式进行创新升级,衍生出移动货币(如电子货币发行与代理网络),平台生态系统(大型科技公司平台,如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出行平台等)和开放式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目的是进一步与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有机结合。

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说,数字金融的主要供给方包括金融科技公司、线上贷款平台和大型科技公司,以及银行、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内的市场在位者。移动端用户是对数字金融的主要需求者。

二、中小微企业现状和融资难困境

中小微企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是保市场主体的重要对象,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中小微企业的员工数量往往小于250人,但却在全球大部分经济体中都起到支柱作用,中小微企业占全球企业总数的90%,为全球提供了60%—70%的就业岗位,并贡献了全球50%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雇用了80%的城市工人,对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达60%。我国经济当前正处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小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更是起着促进就业、发展民生、推动创新的关键作用。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财税政策、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持力度。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经济体内部和经济体之间的不平等,大多数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秩序、生产经营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对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情况普遍不乐观,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调查显示,亚太地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最大,占57%,估计为2.7万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中小微企业的年融资缺口约为5.2万亿美元。

我国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中小微企业自身存在天然弱质性,存在财务不透明、发展不确定、规模不经济的特点,抵质押品少,难以获得长期的融资支持。二是中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操作成本高,较难进行风控评估,贷款风险溢价较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微型企业,其融资具有迫切性、规模小、高频短期的特点,但由于自身资信不足和总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其计提坏账准备内容较多,而大型商业银行往往采用的复杂而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申请材料要求多、审批周期过长,最终审查过程中的成本也容易转嫁回企业本身。三是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中小微企业仅限于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私人股权融资等效率较低的融资渠道,而通过中小板上市融资,其准入条件与主版上市的准入条件相差无几,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又过于苛刻。四是国内担保体系相对还比较滞后,没有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征信市场信息比较分散,信用担保机构创新不足,难以实现征信机构信息的补充,中小微企业受外部信贷约束较为严重,客观上加剧了整个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困境。

此外,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大概在3年左右,而同一指标美国的数据为8年,日本的中小微企业则可以到12年左右。当下,国内的中小微企业的存活更是举步维艰,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可能支撑不到1个月,而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可能能够支撑1—5个月。因此,当前全社会亟须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以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和绿色复苏。

三、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数字金融纾困之道

(一)新型金融产品平台强化科技赋能,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在数字金融模式下,大量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如机器人顾问、财富管理、众筹和数字信贷,通过使用软件编程进行贷款评估、信用评分和投资决策的确定,有利于使中小微企业快速获取融资相关信息,高效率地寻找符合自身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和时间成本。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一方面,通过开通线上渠道办理业务,提高业务办理时效,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贷款业务流程和申请材料,如浦发银行将在小微金服平台上线优质在线融资产品,将线下身份核查验证、风险控制分析、审查审批政策等升级为便捷的线上体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平台将基于收集的申报政策、政务服务、供应链融资等场景,根据小微企业需求调用应用模块,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周期的组合服务,增强金融服务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如网商银行对外发布的“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可以通过中小微企业上传的合同、发票、店面等资产照片,识别、分析企业的经营实力,帮助企业提升贷款额度;中原银行通过开放银行和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线下布设智能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监控,线上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收集汇总相关数据,以精确的仓单粮食的进出仓量作为抵押数据为企业提供融资。此外,依托平台自身丰富的用户资源,金融机构可获取批量服务,节约获客成本,如2020年3月上线的北京市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集中全市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险试点申报平台等多项职能于一体,应用场景广泛。

(二)金融科技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风险

对于中小微企业融资而言,数字金融对于克服信息不对称,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和交易预测的信用评分所带来的融资障碍尤为重要。数字金融依托大数据技术有效整合处理小微企业数据信息,完善中小微企业画像,为小微企业量身设计风控模型,形成数据驱动的风险定价模式,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透明度。利用大数据收集客户信息和征信数据进行科学管控,及时监控数据动态,科学化信用评级,使得市场上的金融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有助于风险评估和线下审核风险的防范。如美国的富国银行大量引入、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工商法院提供的信息、客户社交关系信息、客户消费信息等进行信用评级,花旗银行通过基于“混沌理论”“地震预测”等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风险预测;在国内,平安银行通过微表情技术分辨56个表情进行反欺诈,并体系化知识图谱工具,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知识图谱。

(三)金融基础设施助力普惠金融,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数字金融服务能大规模提升金融包容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利用一系列金融科技工具和措施来更好地实现融资担保目标,促进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实现普惠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政府部门会对如支付系统的金融基础设施提供直接或间接提供担保以及公共资金支持,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如2019年在马来西亚推出的Pay Net,2018年在菲律宾建立的全国零售支付系统等。此外,国际清算银行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全球发展趋势和倡议的调查结果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央行积极研究或开发数字货币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促进国内金融体系的普惠金融、金融稳定以及支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最终增加无银行账户人口,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创收和融资渠道。据相关报告预测,在政府及监管部门对数字金融的大力推动下,预计到2025年,数字金融将使全球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长6%,约3.7万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预计将持续增大。

(四)数字支付平台直接或间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当中小微企业可能存在违约和过度负债风险时,金融机构可能不愿再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此时数字支付平台作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档案的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使中小微企业能够将现金流保理为可用的抵押品,使其能够在传统贷款机构和其他地方获得融资。在一些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于2007年成立的M-Pesa的移动支付方式,为全国范围内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个地区提供无现金支付和转账服务,包括偏远地区充当网络代理的零售商人,向专注于零售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准银行服务;Grab、TrueMoney和Gojek向亚太地区无法获得机构信贷的中小微企业和客户提供无担保数字信贷、小额支付和资金转移。以上这些公司通过算法和大数据进行自动贷款评估和支付,通过股权众筹等数字金融方式,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以克服该地区中小微企业信贷不足的不利影响。

四、数字金融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难点

(一)数字金融在创新升级过程中存在一定监管缺失风险

数字普惠金融的推行过程中,会存在监管缺失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新兴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对其运行模式的不够深入了解,很多没有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导致一些金融风险没有合理的估计。如数字货币运用分布式账本、P2P网络、加密技术、共识算法及超一流的防伪性等新技术时,其去中心化的思想、交易平台的合规性、不受现有金融体系约束、监管难的风险逐渐开始呈现出来,增加了数据操纵和侵犯隐私的风险,从而可能促生金融犯罪,挑战市场诚信,并系统性地影响支付和金融系统的金融稳定。

(二)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不足,数据获取难,数据合规性待探讨

一方面,对于中小微企业全链条的数据获取还存在部分空白。此前,通过互联网的一些经营行为、交易行为、工商税务等等公开信息,已经可以对中小微企业的进行较为全面的画像,但是很多如合同相关的间接数据较难获得或者,或如经营类的数据呈碎片化,一定程度上还是造成了局限。部分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一些农村企业数字化程度较低,也影响了相关数据的获取。2019年我国中小微企业接入O2O平台比例不到10%,智能设备持有率更是少于5%。另一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对于数据合规的监管要求进一步提升,数据获取的合规性日渐被重点关注。此外,在实际推动业务过程中,客户往往希望授权分享最少的数据,而银行希望在合规前提下获得更多维度数据,也成为一个痛点和难点问题。

(三)中小银行发展数字金融成本高,自身数据治理能力有限

现实中尽管大型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应用很多先进技术,但对于很多中小银行来说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还落后很远。尽管很多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不小,但由于资金人才储备不足,且只能立足本地产业,积累数据少,主动提供先进金融服务意愿较低,导致数字金融业务进展缓慢。用户的数据难以获得阶段,生产资料的稀缺和难以数字化线上化是困扰这个问题的根本点,同时,如何突破资金、人才、数据积累少的限制,更是迫在眉睫的挑战。

五、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政府和监管部门角度而言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制度规范,对数字金融在创新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事前干预,从而降低数字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明确数字金融的准入条件,对中小微信用数据的真实性做全面把控,保护数字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双方合法利益。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制度修订及发行,尽快出台更全面的数字金融规范要求。

二是健社会信用制度,加强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风险和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的征信数据和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数据的有机结合,对信贷数据进行一体化处理,消除数据壁垒,规范数据标准。

三是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政策落地落实,逐步放宽数字金融机构准入金融市场条件,大力支持基层数字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适配性,有效帮助中小企业提升融资可得性和便利度。

四是继续搭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数字金融综合服务体,在数字金融提供融资服务、提升融资能力等方面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帮扶,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五是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帮助中小微企业成长,构建数字金融下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完整的生态体系,如“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不能只靠外力约束,还要依靠社会生态,并落到人文与文化共识方面,以推动中小微企业长远的高质量发展。

(二)从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角度而言

一是加大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创新研发,在产品、营销、渠道、运营、风控和决策等全面数字化转型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贯穿到银行变革与发展之中,将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资方式有机结合。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与更专业的科技公司服务供应商合作,提供更符合金融技术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服务,使得中小微企业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红利。

二是通过大数据、区块链、联邦学习等金融科技手段解决风控问题,加快数字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信贷融资需求评估工作中的运用。大数据对于克服信息不对称,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和交易预测的信用评分所带来的融资障碍有着重要作用,要利用中小微企业本身的数据应用加强企业增信。通过联邦学习等加强模型设计,建立适用于不同社会场景的模型,提升数字风控现实中的整体精准度。

三是发展数字普惠贷款,在供应链金融链条中引进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技术,从而降低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最终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如利用区块链技术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注入核心企业信用加成,降低上游中小微企业供应商的融资成本,解决优质核心企业授信难以随产业链进行深度延伸等问题,使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也可便捷获得低成本融资。

四是加强对数据处理的认识和能力,在数据合规、数据获取、数据利用方面充分利用好金融科技。在保证数据获取途径合规的前提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全面地收集企业相关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融资服务。推动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把数据技术和风控的技术和植入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生产产业链当中,将线上线下的业务经营模式相融合,推进信用评级、授信用信、风险控制等智能化管理,更好识别风险,让数据产生更好价值。

五是面对中小微企业缺乏收入、现金流和融资,缺乏公众支持和经济刺激,资源和信息不足等获得融资的主要障碍,加快创新数字金融方式和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合实践场景开发差异化金融产品,有针对性提高产品的差异度,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利用新兴技术帮助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快、更便宜的无抵押信贷。

(三)从中小微企业自身而言

为适应数字金融融资的业务场景,中小微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数字金融相关信息,增加对数字金融的了解。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融资平台的资金实力和合规性,理性选择融资平台,避免引发财务风险和企业信息泄露风险。同时,中小微企业应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人才管理和机制建设水平,推动企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将获取融资与支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政策导向相结合,从而形成有效需求,为更好地获得数字金融支持支持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融资金融数字
融资
融资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7月重要融资事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P2P金融解读
成双成对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