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2-11-14 17:45徐亚萍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产业链

徐亚萍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基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局势的深刻变化,我国进入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大循环视角来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而陷入低潮,各国经济发展不尽人意,原有的国际规则和理念陷入混乱,寻求有效积极的政治经济治理体系成为各国的普遍愿望和要求。从国内双循环视角来看,我国发展总体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且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受到世界经济低迷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困难,因而需要具有战略性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思想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先进的理念,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着宏观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新阶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是主导我国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基础战略,其重要举措主要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实体经济以及发展高质量经济。战略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其制定具有客观必然性。在战略确定的诸多因素当中,我国经济正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这是主要决定因素。从当前经济基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工业方面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国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国际地位也持续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从未来的机遇来看,尽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给我国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机遇,同时能够有效加强国内经济抵御外部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的能力。

(二)逆全球化现象影响全球贸易

逆全球化现象是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副作用,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从全面开放退回到有条件的开放或者封闭的现象,也表现为反对多边政策或区域一体化。而逆全球化现象并非首次出现,回顾历史可以发现,逆全球化现象对于全球经济有着重大且长期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来说,冲击是巨大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发展格局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全球化是一条必经之路,需要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逆全球化现象在世界范围不断涌现,尤其是在近年,新冠肺炎疫情使逆全球化趋势加深,全球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阻,逆全球化现象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全球贸易发展的影响。逆全球化与全球贸易总是如影随形,全球贸易这一过程的实现包含着许多产业链,逆全球化使全球贸易不再“自由”,全球贸易产业链竞争加剧或是面临中断,跨国投资、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人员流动被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范围的失业。

(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和隐患充分暴露,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重构。从当前产业链供应链表现来看,“过去经济全球化下的产品内分工体系其实具有固有的脆弱性,即作为产业链‘链主’的企业需协调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工序,但在疫情冲击下,协调成本被无限放大,引起产业链协调机制的崩溃。特别是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具体国情所决定的疫情蔓延阶段、程度和应对方法的不同,必然导致产业链上各企业复工复产复销的活动很难形成自发连续的节奏,从而使得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无法正常运转。”而从重构趋势来看,“全球供应链将朝着近岸化、分散化、区域化的方向演变。当然,这些趋势在逆全球化回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中美贸易摩擦等背景下已经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催化剂,对这些变化起到了加速作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巨大的影响,主要影响包括有可能失去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使国际大循环环境更加严峻以及一定程度上动摇外资在华投资。因此,我国必须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同时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以提高应对防范风险能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稳定因素

(一)引领新发展方向,开拓新发展思路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环境下,在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关键期,基于宏观稳定的经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找准正确的发展道路、消解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不断获得各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多方面的实践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新发展格局的方向引领。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我国积极倡导携手国际合作抗疫,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面对全球经济逆流,我国积极寻求合作,建立中非命运共同体、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对积极参与国际社会起到了带领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实体经济方向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能够开辟新发展格局思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不断激发新动力,把握科技新机遇,打开合作共赢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思路,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乘势而上,用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生活、数字经济新生产、数字经济新治理,抢占世界数字经济市场,打造经济发展新形态,这也是中国后疫情时代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内循环更加畅通,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亟须优化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新动力,形成具有长期稳定、活力潜质的发展道路。一方面,畅通内循环流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9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于,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贯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保持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和产业关联畅通运行。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等环节是一个运行有序的有机整体,打造畅通循环共同体需要层层击破。畅通产业循环的关键是打造稳定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的部署提升产业升级发展。畅通市场循环保护了消费和生产两个基本要素,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扩大内需消费,增强消费信心。畅通社会循环是更高层次的循环,以民生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打造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常来说,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各要素在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状况,另一个是促进各个要素自由流动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能够为要素自由流动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产业链和供应链更加安全稳定

产业链和供应链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素,能够有效减少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带来的冲击。因此,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不容忽视。我国目前的防疫工作依然十分复杂,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各种医疗物资、生活物资以及工业产品的供应,都要求市场具备稳定的生产能力。国家基于防疫统一战线,重点支持相关制造业,确保重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畅通循环。可见,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使双循环畅通的重要之举。要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就要特别强调经济安全共同体,在发展中统筹安全,发挥共同体的纽带作用。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坚定信心,促进保持国内生产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此次疫情防控之中彰显出无比的优越性,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联合发布公告,实施相关退税政策,并鼓励支持微小企业,重点支持制造业,给予我国企业很大的信心,不再害怕停工停产或不能如期交货。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促进中国主动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国际之间的合作与治理,从而把握新发展格局变化,做好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工作,尤其是在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时,达到预防经济风险的效用。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面对国际局势加速演变的新形势,更加需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坚持可行路径,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治理观、共同利益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之路不谋而合。因此,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走公平合理的新发展之路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相互影响,各国人民更加期盼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对公平合理的呼声更加强烈。坚持走公平合理新发展格局道路,一是要发展更加平等的全球伙伴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定地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和以联合国宪章的多边主义。二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中的一部分,更加证实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促进经济发展相互尊重和公平正义,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发展成果、安全保障由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享;坚持国家一律平等,不分强国弱国;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权。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将要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肩负起全球治理的责任,向世界发出最强音,坚定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推进,坚定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不仅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二)坚持走合作共赢的新发展之路

坚持走合作共赢新发展格局之路,就要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基于共同利益,互惠互利、相得益彰,推动共同发展。尽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加侧重于国内大循环,但国际市场也不能忽视,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发挥内需的作用,联通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优势,二者缺一不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质也是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的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强调:“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要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要积极创造更多合作机遇,提高合作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多作贡献。”坚持走合作共赢新发展格局之路,就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寻找国家共同利益,构建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在发展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三)坚持走包容开放的新发展之路

包容开放就是要有世界性眼光和战略性思维,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也离不开包容发展和开放发展。一方面,提升全球化的包容性。尽管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但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全球合作效率提升显著,因此我们要相信人类有能力将世界变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坚定全球化大方向不变,在加强国际大循环的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创建包容开放的平台。“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具备了良好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大量合作机会,欢迎各国国家加入,并特别关注欠发达国家。此外,还需要发挥区域经济作用。区域分工协作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对内要促进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区域经济,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对外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称之为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不正当的竞争。倡导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消解保护主义带来的威胁。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积极参与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例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22年1月正式生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此次生效的国家中就包括了中国,这是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的表现,加速了中国与亚太区域建立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进程,使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更加畅通,推动了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产业链
“五桥”联动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
汇聚留学生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