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实践下的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路径
——以杭州市A校的“四位一体”实践模式为例

2022-11-14 07:26白建伟刘婷刘嘉津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8期
关键词:体教四位一体融合

白建伟 刘婷 刘嘉津

(1.杭州市奥体实验小学 浙江杭州 310051;2.杭州市育才登云小学 浙江杭州 310011;3.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

高质量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革新应结合实际体育课程的需求和痛点。在专业竞技体育人才进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应作为构建、引导和协调的中枢与平台,切实把握青少年儿童对专业体育指导的现实需求。在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把牢“以体育人”的学校体育思路,以乐趣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综上可知,让学生在体育中践行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进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必将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新时代小学体育教育的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成为我国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新时代全面提升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落实到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高质量体育教学课程、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与多层次专业体育指导等方面皆是成为学校体育践行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1.1 高质量体育教学课程的发展目标

体育教学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根基,由于长期在体系构建中重建设、轻评估,重学科、轻教育,重体质、轻健康,重技术、轻情意[2],使得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学习的活力,感受学习的意义,体验学习的快乐。因此,《意见》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旨在面向全体学生,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间不被挤占。在此基础上,浙江省进一步细化,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体育课每周3课时,高中体育课每周2课时的课时安排。推动体育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课程化管理,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辅以学生体育评价机制与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全方位构建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现实需求

随着近30年来教育体系的长足发展,我国青少年儿童对于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呈现出极高的增长态势。但较为可惜的是,我国现阶段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并且各级各类学校存在以中高考为教育评价体系的办学目标,致使健康第一、享受体育、体教融合等新时代体育教学理念消解在了现行的学校体育发展困境和壁垒之中。事实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会体育组织推动并赋能青少年体育发展已成重要渠道。诸如,英、美等国家已推进实施由政府主导,整合学校、社会资源的体育发展融合性战略,并且围绕学校、社会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多元主体,构建适合其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发展、精英人才培养的成长通道[3]。美国的NCAA、英国的YST提供的社会组织服务,都是现行青少年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典范[4]。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多领域资源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营造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环境,深化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1.3 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系

《意见》重点谈及了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和加强体育师资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学校体育作为推进体教融合工作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理想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阵地[5],合理有效配置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是当前“体教融合”模式推广的根基所在。除了制定并落实优秀退役运动员、高层次体育人才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外,合理挖掘现有体育教育师资力量,是解决当前体育教育资源紧缺问题的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解决路径之一。

2 小学体教融合实践的案例探究

近年来,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都着力于提高小学体育“体教融合”的教学实践改革,学校体育课程、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该研究通过浙江省杭州市A校的“四位一体”实践模式,着重探讨小学体教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同参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推进有效融合,不断总结与不断创新的差异化发展模式中,探索小学体教融合实践中的发展思路和改革路径,真正实现体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2.1 教学课程体系的革新

目前,浙江省杭州市A校在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校内与校外的各项资源,包含但不限于调动协同校外社会体育组织与不同学科间的教学。具体来说,有四大块教学模块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分别是体育教学课程、小学专业训练队、冠军课堂、素质拓展课程+X课程。相较于传统“体教结合”模式中的体育教学课程与小学专业训练队,A校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冠军课堂与体育+X课程。其中,“冠军课堂”内嵌于体育教学课程中,家长通过学校平台协调后,向校外社会体育组织购买社会体育服务,而小学专业训练队与体育+X课程共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形式。

2.2 冠军课堂:专业竞技体育人才进校园

《意见》支持退役专业运动员和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共同参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但杨国庆[5]指出学校体育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其一,学校体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支成熟、稳定的竞技体育复合型保障团队,加之学校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则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其二,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体育组织融入学校体育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较低,短时间无法接纳社会体育组织为体育教学、竞赛及培训提供指导,甚至质疑或抵触体育社会力量进校园。基于此,杭州市A校则作为构建、引导和协调的平台,促使社会体育组织和专业竞技体育人才进校园,并探索性地开发义务段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体育三步走模式。

学校联动社会体育组织构建“体教融合”平台。目前,社会体育组织运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缺失,资金筹集和专业服务水平较差,内生动力不足,自治水平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较弱。初期,学校在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过程中,做到了筛选和甄别的工作。以A校选取的ZX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如表1所示,A校以低年级段专业体操教学为需求,签约具有多名健将级专业体操运动员的ZX公司。公司签约的体操运动员中,不乏体操项目的世界冠军。A校在此过程中,承担了鉴别社会体育组织的责任,并在后续建立社会力量与学校共建、共治的长效专业性体育服务机制上做出了先导的第一步。

表1 ZX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的专业运动员信息

冠军课堂内嵌于体育教育课程,做到与日常体育教学任务的互补。以目前低年级段单周X节体育课为例,每周至少保证一节冠军体育课。学校体育教师作为助教,协同专业运动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师作为日常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可以合理疏导低年级段学生对陌生教育模式的适应过程,保障了课堂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冠军课堂内嵌于小学体育课程结构中,减少了占用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最大程度让学生与家长接受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学校肩负起家长、学校、社会体育组织的沟通交流的任务。虽然学校体育的专业体育服务通过委托、购买、特许经营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和市场承担,但总体上看,家长对于社会体育组织提供的体育教育服务存在一定的质疑情绪。基于此,A校建立起一对一家校沟通反馈路径,教学开放日,面向家长的教学公开课等途径,及时纾困家长与学生对于冠军课堂开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将冠军课堂形成为引导不同主体共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合力,并将学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打造成学校、社会体育组织、家庭教育等共建的“体教融合”有效载体。

2.3 体育+X课程:“以体育人”的学校体育新思路

近30年,在全球化高速发展时期,全球体育都在沿着娱乐化、商业化的路径快速发展。体育作为公民权利、公共产品以及体育应有的人文关怀越来越不受重视[6]。在现有的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外,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参与并融入学校体育活动,成为学校体育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时,最为迫切面对的责任与使命。开展融合人文素养、文化知识、科学精神等功能内涵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作业、课余体育训练,深入挖掘体育运动的科学内涵及育人价值是当前面向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7]。基于此,杭州市A校则结合自身学校师资力量特点,开发体育+X课程充分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

在课程安排上,充分利用并协调目前学校和家长的实际需求。针对目前大城市家长对于课后托管课程的实际要求,A校的“体育+X课程”安排在了正常教学课程放学后。对于有需求的家庭,针对性的开设各项相关课程。其中,体育学科的“体育+X课程”包含了体育发展历程、现代体育发展现状、奥林匹克文化、击剑、篮球、足球、棒球、羽毛球、武术、象棋等内容,更大程度地覆盖学生的兴趣范围,尽力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以乐趣为起点,用爱心做教育。

在师资力量上,杭州市A校除了充分挖掘自身学科力量,也协调不同学科组的教师资源设置课程导向。如表2所示,杭州市A校体育组11名体育教师中,有6人为硕士,7人具有专业二级及以上的运动员等级证书,涵盖了田径、乒乓球、武术、篮球、健美操等多个体育项目。高素质的体育教学团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体育+X课程更具专业化,更具多元化,更具国际化的学科视野。除此以外,体育+X课程邀请信息技术、英语、美术摄影等不同学科教师,拓展延伸体育教学内容,如体育英语、体育电影等多元化体育课程。

表2 杭州市A校体育组教师学历、专项等级信息表

3 新时代体教融合模式的改革思路

3.1 积极创新教学课程改革

体育教学课程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底座根基和最终落脚点,须将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作为未来体育发展革新思路的核心价值追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让体育素养成为我国普通公民的知识内容、基本特质[8]。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发展思路变革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应当精细化体育教学课程的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不仅要鼓励体育教学课程的制度创新、方式创新、内容创新,也需要充分调动体育教师改革创新体育教学课程的热情。

3.2 坚定引入社会力量融合

有学者指出,要打破体育、教育樊篱,充分引入优秀社会力量深度融入校园体育中去,解决“体教融合”普及和提高中的师资短缺和优质人才短缺的问题[9]。作为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实施主体: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树立起多元开放的融合理念。实现不同教育主体的协同联动功能,最大化地践行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理念。打破以往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壁垒,提供社会力量,作为“体教融合”参与主体的畅通渠道。建立常态化的社会力量协同培养机制,严守学校体育的教育底线,落实责任处理机制与联合督导机制。

3.3 合理协同各个主体参与

当我国各项工作涉入改革深水区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10]。而现行体育的复杂性、多元性、跨界性和整体性特征,就需要系统性地合理协同各个参与主体。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作为主要改革导向,确保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市场监督部门在合作中的权责清晰。探索与实践一体化的学校体育科学、精准、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4 结语

“体教融合”模式进校园的最终根基虽然仍需要落实在教育上,但这不单单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政策,更需要形成更为现代化、精细化的保障监督体系。该文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破析当前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教融合”进校园的初期实践路径。“十四五”时期,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考量,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了学校体育的新要求。无论是以知识为中心,抑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考,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都将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体教四位一体融合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融合》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