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祝嘉先生

2022-11-15 09:48薛龙春
老年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碑学写字书法

□薛龙春

我认识祝嘉先生是在1990年,那时我在苏州读大学。我的写作老师写了篇关于祝老的报告文学发表在《雨花》杂志上,于是我请他写张纸条,打算前去拜访祝老。那时我读的有关书法方面的书籍尚少,但祝老的《书学史》和《书学论集》却是枕边常备。有了这点底气,我便鼓起勇气敲开了南门二村祝老的寓所。

《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 祝嘉

我当时20岁不到,祝老却已90岁开外。他身材不高,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因着浓重的广东口音,所以声音再大我也难听明白。由于双耳重听,我的话他基本听不见。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要靠笔谈。他的书桌上预备了很多小纸片,供来人写画。

祝老的书桌上有件奇特的东西,是把很多层宣纸裱在一起,纸面黑黝黝的,他常蘸清水在上面练字,清水在黑纸上毫发毕现,与后来风行的水写纸同理。他晚年的生活平淡无奇,只有读书写字,倒是少了卖字的喜悦与烦恼。我拜访他的时候,他常用这“千层纸”临《月仪帖》和《瘗鹤铭》给我看。祝老临帖极勤,篆、隶、楷、草、行、章,各体皆学,许多碑帖临数达百遍之多。因为临的东西太多,以至临什么都不太像。孙过庭曾说“偏工易就,尽善难求”,由此可见祝老在书法上的雄心。昔人论张芝学书,池水尽墨,是说张芝用笔精熟。祝老书学的成就,也与他的精熟过人分不开。祝老写字强调“全身力到”,双脚取蹲势,左手五指撑着桌面,执笔紧而运笔涩,行笔时若有沙沙声。碑学追求壮美,追求浑厚与劲健。今人论碑学,常以为力有余而韵不足,有朴略无文之弊。这种说法或针对碑学末流而言,有清以来的碑学大家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徐生翁等人皆兼有力量与韵致,祝老的书风堪称继响。有趣的是,祝老在作品上常钤“无常师”和“胆胆胆”两方闲章,典出韩愈《师说》与元代鲜于枢,所指正是博涉多优与气势恢弘,因此,我将之视为祝老书法的两翼。

祝老对后生极为平易,有问必答,诲人不倦。有言语不能及处,必口诀手授。但品评书家却十分苛严。据我所知,由于祝老经常在公开场合发逆耳之论,许多学术会议都不敢邀请他,更没有书法组织重视他。人大抵是不喜欢听真话的,而祝老太较真。和南京的几位老书家相比,祝老的晚境算是寂寞的。然而,正是这种寂寞,成就了他的孤岸与脱俗。

祝老的认真,不仅表现在他急切要求匡正书坛风气——这些文字主要集中于他逝世后出版的《逆耳集》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里。在我印象中,祝老的书房极为整洁,很多常用书他都是一摞摞放在一张台子上,每次取用,他都记得第几排第几本,用完之后必然放回原处。有一次,他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我随手翻台子上的《书谱》杂志,他不时提醒我记得看好后按顺序放好。1992年春天,我到南京一家报社实习,有家晚报的编辑托我约祝老题写报头,他一下子寄给我好多份,并在信中说自己“反复书写,本领不过如此”。这家晚报后来还刊登了一篇关于祝老的报道,是我和另外一位记者合作的。他在收到报纸之后,写信指出文章中的两个失误:一是他写《书学史》是八个月的晚上,不包括白天(我们写成了八个月);二是他的老师胡仁陔先生善书法,不会画画(我们写成了善书画)。希望有机会能更正。祝老的严谨程度可见一斑。

祝老很早就答应毕业前送我幅作品做纪念。1992年6月,我在毕业之前带着夹宣(祝老素喜很厚的夹宣)去拜访祝老,并留下家庭地址,请他直接寄去。但没过两天便收到他的来信,告诉我作品已经写好,有时间来取,最后一行小字写道:“你家乡的地址未写清楚,今后要慎。”祝老的告诫至今时常浮现于脑际,让我做任何事都不敢马虎。

祝老写给我的是条幅作品,内容为杜甫的“笔落惊风雨”句,用笔沉雄,气势撼人,令人有屈铁、枯藤之想,我一直珍藏在身边。在我的内心,祝老与其说是位理论家,毋宁说是位艺术家。他的书学理论主要是碑学创作论,换句话说,是其创作经验的系统呈现,虽不乏创见,但并未突破包、康藩篱。而他的艺术创作,尤其行书、楷书与章草,有很高的造诣,既有明确的审美指向,亦体现出非凡的创作技巧。

临《石鼓文》 祝嘉

当今书坛,标准的缺席引起人们普遍的焦虑:书法创作究竟哪条路正确,碑学、帖学,抑或碑帖结合;讲究力量还是追求巧丽;专写一路还是遍临百家;临帖要像还是不像;执笔要紧还是松;纸张要薄还是厚……祝先生的成功,让我们明白,以上问题并没有非此即彼的答案。祝老曾说,书法首先是写字,终归是自然。我想,能做到自然地写字,无论哪种路径总能殊途同归吧。

猜你喜欢
碑学写字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我学写字
学写字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