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

2022-11-16 10:26王明芬
中国农业会计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农业

王明芬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学习、培训、教育、管理等方式,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党委政府对全镇农村人力资源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排查,发现农村人力资源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希望引起各级各部门重视,本文对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全面剖析,并提出有效的可操作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一)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综合素质差。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全镇共有劳动力5.32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 000人,高中学历12 000人,初中学历22 000人,小学学历12 000人,文盲半文盲6 200 人。虽然国家从1986年7月1日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但是由于农村思想观念落后,普遍认为种地只要有劳动力就行,跟文化程度没有关系,自己的父辈及祖辈没有读书一样能把地种好。二是劳动技能差。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没有经过劳动技能培训,也没一技之长,就业困难。三是60后、70后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当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生产力低下,农村种地全靠牛耕人种,收割全靠人工。由于农村缺乏劳动力,许多60后、70后小学毕业甚至小学未毕业就被父母留在家中参加农业生产活动,现在成为农村留守人力资源的主力军。

(二)农村人力资源外流严重。一是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农业收益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随着家庭人口的变化,农村土地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家庭经济支出,为了弥补家庭经营土地收入的不足,农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进城务工。二是随着生产力提高和交通条件改善,农村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为了生存,许多年轻人进城常年务工。三是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体力活,工作条件艰苦,农业生产都是露天作业,风吹雨淋太阳晒,年轻人尤其是90后不愿意待在农村吃苦受累。四是农村考入大学的毕业生不愿回农村,9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留在了城市。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差,交通不方便,70%的农村公交车不能到家门口,出行不便。加之农村医疗条件差,虽然现在每个村都有村卫生室,但没有医疗卫生设施,甚至连最基本的化验设备都没有,村卫生员医疗水平低,没有一个是从医学院毕业的专科医生。乡镇卫生院虽然好一点,但仍然存在医疗水平低、设施简陋的问题。技术好的医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县城医院,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纷纷留在城市不愿到乡镇卫生院,近几年乡镇卫生院虽配备了一些医疗检查设备,但由于卫生院规模小、编制少、任务重,不仅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还要看病,没有人员操作医疗设备。医疗水平无法提高,就连最常见的基础病都不能收治,需要转入县级医院医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一是就地转移困难。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不能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二是对外输出困难。由于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低,缺少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纯体力劳动的岗位越来越少,因此农村过剩的人力资源转移困难。

(四)农村高端人才缺乏。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端农产品不仅市场前景好,而且价格高收益好。但高品质的农产品对生产技术要求高,需要高端人才,然而由于缺乏有效培养机制,农村高端人才匮乏。

(五)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不健全。 农村成人教育以及培训较为薄弱。由于教育培训的缺乏,农村人力资源不能接受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判断,无法科学进行农业生产。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一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力度均衡教育资源,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基础教育,提高初中升高中的比率,增加农村孩子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二是免费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技能。一方面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西昌学院农业、经济等方面的教授、专家通过现场指导,传授农作物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其专业技能技术,例如通过焊工、厨师、计算机等专门培训,培养一批掌握专业技能的技工。三是着力提升农民技能,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民间技艺及社会服务技能,增强致富能力本领。加快培育职业农民,通过党政主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等措施,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阵地和产业基地的作用,就地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批新时代数字化、职业化、技术化的“新型农民”。

(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防止农村人力资源外流。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让农村人力资源愿意留在农村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二是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实现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地就业,减少农村人力资源外流。三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政府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增强其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领办或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就地就业,防止农村人力资源外流。

(三)增加就业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由乡镇党委政府组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站,与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政府建立用工信息联系,并提供外出务工人员信息供用工单位选择,推动劳务输出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二是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农业。三是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就业岗位。四是开拓农村电商和物流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以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问题。

(四)加快农村高端人才培养。一是通过成立人才工作站,聘请省级农业技术专家授课,联合大学挂牌成立植物保护学院志愿服务基地等形式培养农村高端人才。二是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农村政策。一方面从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应届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培训村农技员和村组干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另一方面政府与农业高等院校协商举办短期培训班,村组选派一批愿意留在农村、具有高中文化的年轻人到农业高等院校短期培训班学习,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人才。三是选派一批高中以上文化的年轻人到企业学习经营理念,学成后回到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担任经理,发展集体经济,培养一批高端管理人才。

(五)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一是建立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培训体系。一方面提升职业农民学历,让他们通过系统学习,提高其生产、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及文化素质,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加强农业职业高中体系建设,重新恢复改变了办学方向的农业职业中学,以传授农业技术为主,高中学历学习为辅,农业职业中学的老师一部分从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中招聘录用,一部分临时聘请当地土专家、田秀才授课,传授实践经验。开展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理论课在教室,实践课在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如病虫害防治课在发生病虫害的田块现场授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农业生产技能,而且生动不枯燥易学易记。二是完善农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一方面开展普及性培训,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发展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组织专家教授、推广人员结合农时季节,进行现场咨询、田间培训、入户指导,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及时送进千家万户,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开展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例如开展焊工、钳工等专项职业技能系统培训,并进行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就业机会。三是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农村人力资源长效培训体系。要切实把培训作为提升乡土人才技能水平、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人才农业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山东青岛市张远问: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体指什么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毛遂自荐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