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问题有效性设置的探究

2022-11-19 18:34樊建军
小学生 2022年20期
关键词:例题数学课堂教学

☉樊建军

数学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有效锻炼,所以在任何一个教学阶段中,数学都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数学虽然是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却也是相对最难的一门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率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中,帮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众多教学目标中相对直观且重要的一个。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革新中,教师应当将数学问题的有效性设置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三年级是小学系统学习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学年。因此,从三年级起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与运用这项能力是相当必要的。

一、实行问题情景制,提升课堂生动性

大部分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心智方面与一二年级的幼童并没有很大分别,他们对于课堂严肃性的认知来自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同样地,其对于学习重要性的想法也并非出于其自身。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就应当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只有学生自己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课上课下的学习与讨论中,才能为课堂效率的提升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教师应当将问题情景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教师能够在多个方面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助益:一是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有效降低课堂的严肃性,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二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描述那些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三是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练,从而有效增强其解决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成为真正实用的科学,而这也正是小学阶段进行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1]。

例如,在进行《面积》的相关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将两个面积相差不大、形状相似或不同的平面图形带到教学课堂中去,以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朋友的小吃店打算出这样两款不同形状的蛋糕,定价一致。同学们认为,同样的价钱买这两款蛋糕,哪个更合算呢?”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两个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上去。在进行面积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以大小一致的规则图形铺满这两个图形的方式进行面积的比较。在进行面积比较的时候,用以辅助的规则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由各小组学生自行讨论决定。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沉浸到问题情景中,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其判断能力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论对学生现有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还是对其进一步的理解与深入,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三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学生可能还处于只接受具象的状态,难以接受愈发抽象的数学知识。基于此,教师应该设置一系列较为生动形象的问题,利用连贯的问题形成教学情景,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时的生动性。

二、增设经典例题制,提升课堂严谨度

在数学教材的编排中,例题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作为新课导入而存在的。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能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还能通过经典的例题快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一节课甚至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中心内容。但是,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往往只是将这些经典的例题视为一个新课的引子,并没有让这些例题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价值。因此,在新时代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改良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这些教材上的经典例题以及教材外的经典题目重视起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的经典例题制。作为一门与数字以及逻辑关联极大的学科,数学的教学需要将这些经典的例题进行串联与沟通。这些例题由于其经典性可以被反复使用,教师可以将这些经典的例题编成一个合集,在阶段复习以及课后巩固的过程中结合这个例题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去回忆与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知识点。除此之外,教师在反复运用这些经典例题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举一反三的练习,以确保学生并不只掌握这一题的解法,而是掌握了这一类题的解法。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所提出的几个人分饼的问题作为导入分数的经典例题,而将折纸所得份数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并以此导入这个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分数大小比较的经典例题。通过这两道经典例题,教师可以变换不同的图形形状、变换不同的数值进行相关的变式练习。同理,在进行分数的计算教学时,同一个圆分成平均几等份的方式也可以是这部分内容的经典例题,同时也可进行变式训练与举例扩展。不论是今后的通分练习,还是假分数乃至带分数的计算,都离不开这个最为基础的原理。通过反复练习与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将这些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深深烙印到脑中,这些内容是他们今后进行那些相对困难复杂的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石[2]。

除了生动性,数学课堂也需要一定的严谨性,否则学生在运用自身思维解答数学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诸多疏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提前备好经典的数学例题,让学生感受例题的精髓所在,推动学生借鉴经典例题的可取之处,并让其将可取内容整理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以此推动学生数学思维严密性的提升。

三、增加学生提问制,提升课堂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课堂将教师置于课堂教学过程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位置。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一方面形成了尊师重道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却也在内心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了疏远。学习本质上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学习为目的的课堂自然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情况下,才能够拓展眼界、增长见识、提升综合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课堂中增加让学生进行提问的制度。首先,学生在课堂上的当场提问可以有效规避教师因疏忽造成的讲解错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影响;其次,在部分学生已经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而另一部分学生还没理解的情况下,学生的提问能够将其理解状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安排;再次,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制度不仅针对教师,也可以针对班上的任何一位同学,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问题的答案虽有其唯一性,而其解决方式的难易程度却是不一致的,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学生可以掌握更好的解题思路;最后,课堂提问的常态化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互动性,这对课堂气氛的活跃有莫大的好处。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的相关教学设计时,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大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实相关的内容,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比较有热情。为了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通过鼓励课上发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进行这个单元的学习。首先,在与学生一起认识日历与时间时,教师可以在新课预习阶段让学生将家中的日历带到课堂中去,在正式教学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进行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这份日历,你们觉得它有什么特征呢?”在学习“24时计数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家中带一个小型电子表到学校,让学生将其与传统的指针表进行比较,再向学生进行提问,如“同学们觉得电子表与指针表都有哪些异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一些规律,助力他们的理解与记忆[3]。

数学课堂往往充满着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对三年级学生而言略显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理应巧妙地增加提问的频率,完善提问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以此提升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自身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实行课后练习制,提升课后巩固度

任何一个阶段的数学学习都是通过不断深入地去了解与掌握一种数学方法或数学思维来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相关内容,教师应当向学生强调课后练习的重要性。在进行课后任务的布置时,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时间为序,根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由浅至深地进行相应习题的布置。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某一个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最简单基础的知识开始布置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享受解题的乐趣并乐在其中,至少让他们不反感进行相关数学问题的解答。当班上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比较好地接受并掌握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再稍稍提升课后习题的难度,同时对这个知识点的运用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还能为其数学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此外,在进行课后习题的布置时,不仅应当关注到新近教学的内容,还要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定期的巩固与再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简单的数学体系。

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教学设计时,在课程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是简单地接触到小数这个概念。因此,教师进行课后题目的布置可以先从小数的认识与读写开始,如“3.16的读法”。同时,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分数且对分数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可以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作为出题的点。比如,“二分之一换算成小数是多少”。在进行过稍稍的深入学习后,教师可以将小数之前的大小比较也纳入出题范围之内。比如,“1.24与4.53的大小比较”。随着学习与教学的逐步深入,学生逐渐能够掌握小数的简单加减法,教师就可以将小数的简单加减计算作为课后题目的重要部分,如“1.2+3.1”“4.6-1.3”,同 时,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尝试。如“小华去水果店买水果,一千克苹果6.2元,一千克香蕉3.5元,各买一千克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比较自然地进入到知识的深入探究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其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

课堂上的表现并非完全意味着学生就一定掌握了所教学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很有可能遗忘了知识的用法。因此,为了让学生实现长期记忆,甚至是终身记忆,教师可以完善课后练习机制,让学生在课后定时、定期、定量地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练习,以此推动学生知识巩固任务的完成。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教学不仅能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起到奠基作用,还能对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带来比较深远的有益影响。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入手,对自己的教学课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可以通过实行问题情景制,提升课堂生动性;增设经典例题制,提升课堂严谨度;增加学生提问制,提升课堂互动性以及实行课后练习制,提升课后巩固度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寻求新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形式,为小学数学课堂质量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小学生数学水平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能为小学教育方式的革新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例题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