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缺血后适应(RIPostC)对PCI患者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2022-11-19 07:34阳国兵王沫叶文兵彭泽县人民医院内五科江西彭泽3327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13期
关键词:血流心肌分级

阳国兵,王沫,叶文兵(彭泽县人民医院内五科,江西 彭泽 3327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属于危重症,是导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占1/3,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临床治疗STEMI的有效手段,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患者病死率与残疾率,但随着广泛应用发现,约有10%左右的患者经PCI治疗后出现无复流现象,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导致预后较差[2]。无复流现象为常见的并发症,会降低左心室功能,再次增加梗死面积,死亡风险骤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因此积极防治该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3]。远程缺血后适应(RIPostC)为新发现的心肌保护策略,在STEMI患者实施PCI术前,应用血压袖带进行充气、放气等操作,可降低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类似于缺血预适应,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4]。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RIPostC对PCI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8~82(61.39±5.32)岁;体重43~84(68.31±4.67)kg;发病至入院时间3~10(5.34±1.02)h;基础疾病:高血脂19例、糖尿病15例、高血压12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9~85(61.82±5.57)岁;体重43~85(68.74±4.93)kg;发病至入院时间3~10(5.58±1.17)h;基础疾病:高血脂21例、糖尿病14例、高血压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5]诊断标准;(2)胸痛持续时间超过0.5 h;(3)肌钙蛋白或心肌酶成倍增长;(4)存在明确的ST段抬高,肢体导联抬高≥0.1 mV;(5)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2)近1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3)存在PCI禁忌证;(4)严重心律失常或脏器功能衰竭。

1.3 方法对照组行PCI术:术前进行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常规、心肌酶等检查,完善常规检查,做好术前备皮准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准备充分后开展PCI术。手术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提前连接心电监护与除颤仪,介入操作途径选择右侧桡动脉,利用数字化血管造影仪(乐普)对每侧冠状动脉投照3~4个体位,注入碘普罗胺后进行造影操作,明确诊断病变情况。根据实际的病变情况开通血流,需结合患者血管位置、走行等进行综合判断,视患者血流情况决定植入支架还是注射替罗非班,且植入的支架长度、尺寸均需根据冠脉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术后对穿刺处进行加压包扎,至少持续2 h,随后减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并予以常规抗凝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针对性治疗药物。研究组在PCI前30~60 min行RIPostC,具体方法:将手动血压袖带绑缚在左侧上肢肘中线上方约2 cm处,随后进行充气加压,压力加至高于收缩压20 mmHg,维持此状态5 min,阻断左上肢血流,随后放气减压,压力降至0 mmHg,减压状态也维持5 min,恢复左上肢正常的血流供应,加压-减压为一个循环,共进行3次循环,持续0.5 h。随后实施PCI术,具体操作步骤参考对照组。

1.4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术后心肌酶谱、心肌梗塞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再灌注心律失常(RA)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1)分别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4 h、8 h、16 h、1 d、3 d)比较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别于不同时点取2 ml静脉血,静置片刻后进行离心操作,速度为3 000 r/min,时间以10 min为宜,取上清待测,使用干式生化仪(厂家:美国强生公司,型号:VITROS 350)进行检测。(2)分别于相关血管开通前、开通后比较两组TIMI血流分级情况,分级标准[6]:完全闭塞,血管远端无造影剂通过,未见血流为0级;部分闭塞,可见少量的造影剂通过,但无法完全填充远端血管为Ⅰ级;造影剂可通过梗死部位,完全填充远端血管,但流速缓慢为Ⅱ级;造影剂可顺利通过梗死部位,可快速、完全的充满远端血管,且流速正常为Ⅲ级。(3)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心电监测,仔细记录术中、术后2 h内RA的发生情况,包括室颤、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4)比较两组MACE发生情况,包括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非参数检;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KMB水平比较术前,两组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同时点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KMB水平比较(±s,ng/ml)

表1 两组CKMB水平比较(±s,ng/ml)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 P n 40 40术前60.49±5.42 60.87±5.56 0.310 0.758术后4 h 268.73±18.25 211.95±13.53 15.807 0.00术后8 h 346.41±24.88 277.22±17.94 14.266 0.00术后16 h 184.62±13.31 172.04±10.83 4.637 0.00术后1 d 90.05±9.39 69.17±7.24 11.137 0.00术后3 d 50.54±5.04 30.42±3.11 21.487 0.00

2.2 两组开通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较两组开通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开通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较[n(%)]

2.3 两组RA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RA发生率为32.50%(13/40),低于对照组的62.50%(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RA的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M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MACE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STEMI属于常见的急危重症,以高致残率、高致死率著称,一旦失治、误治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因此需积极展开针对性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7]。目前临床治疗STEMI多采用PCI,可快速开通梗死动脉,使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恢复,大大减小梗死面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对患者心功能进行保护,从而挽救患者生命[8]。PCI治疗虽能及时开通闭塞血管,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因再灌注损伤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大大增加患者病死风险[9]。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缺乏针对性治疗方案,临床应积极预防再灌注损伤,保护患者心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10]。RIPostC是近些年临床常用的心肌保护手段,通过对相应组织实施短暂反复的缺血适应,可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预防再灌注损伤发生[11]。RIPostC操作简单、治疗成本低,且不会产生创伤,已广泛用于STEMI患者治疗中,并展现出突出优势[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开通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以及术后MACE发生率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研究组术后不同时点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RA发生率为32.50%(13/40),低于对照组的62.50%(25/40)。表明STEMI患者在PCI术前实施RIPostC可降低CKMB水平,减少RA发生,以达到保护脏器功能、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应用前景较好。分析其原因为,STEMI患者在PCI术前实施RIPostC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利用血压袖带反复加压、减压对患者肢体进行重复的循环缺血、再灌注操作,对缺血处进行预处理,能够达到缺血预适应,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13]。RIPostC并不在目标靶器官进行缺血适应,避免了靶器官损伤加重的风险,且操作时机可控,不会对介入治疗时间窗造成影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4]。RIPostC实施部位选择左侧上肢更利于操作,使用后明显缩小梗死面积,预防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患者心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更利于减少RA发生,使患者获得理想预后[15]。

综上所述,STEMI患者在PCI术前实施RIPostC可降低CKMB水平,减少RA发生,以达到保护心脏功能、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流心肌分级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微血流成像与CDFI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超声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心力衰竭1例
心肌桥是什么病?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查出“心肌桥”怎么办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藏在心里的“桥”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