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反思与新模式构建

2022-11-19 02:31赵彦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赵彦曾,吴 俊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系,安徽 宣城 242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引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创业,实现就业目标,培育当代青年积极应变、独立自强的品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为青年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平台,为社会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领域。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现状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下,多数高校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且近年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占比呈上升趋势。虽然不同年份的数据受学校政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略有参差,但总体态势平稳。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上升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设了宽松的支持性环境氛围,让大学生更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创新创业,认同创新创业是参与就业、实现自我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不务正业”。同时,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切实地为大学生提供理论指导与资源帮扶,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更有方向、更有后盾[2]。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萌发离不开社会创业风潮与成功案例的鼓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媒体对创新创业案例多有报道,小有所成的案例更是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赞许。当大学生看到周围同学、师长开始各种创新创业活动,甚至在校内外小规模经营店铺提供服务时,难免跃跃欲试[3]。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提升与当下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密不可分。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土壤,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才能有基本的资金配备与周转余地,同时有一定的缓冲试错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丰富,一部分来源于自己前期的勤工俭学等储蓄,一部分来源于家庭或亲朋好友的资助,还有的来源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项目经费支持。以上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使大学生普遍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愿。

大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想法丰富,对创业的行业、领域乃至具体内容都有构思,对创业目标与回报期待也相对明确。究其原因,大学生可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上获得指导,商业计划书、人员统计表、记账本等许多资料都不难直接获取模板,工具使用便捷度高。同时,在信息丰富的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维活跃、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很容易产生活跃的想法[4]。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践行桎梏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真正践行中受到多种因素的桎梏,并非每个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创新创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多方博弈,一方面是内部因素的博弈,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的博弈,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桎梏了创新创业教育践行的步伐。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践行过程中,学校内部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博弈,在联动校外力量时也会产生数量与质量的博弈,过程中充满了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的考验。没有一条道路是可以尽得好处而无需取舍的,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体现的是充满博弈的教育智慧。

二、内部环境的博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优势

1.高校能够提供相对完善的平台

一方面,高校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和沉淀,能够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结合大数据给予学生创新创业方向上的指导。另外,高校多会定期邀请企业高管、创新创业校外导师等在创新创业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人才到校进行讲座,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打磨较为深入。除了编制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高校多会根据每年的就业情况出具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分析,为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指导与数据支撑。

2.高校能够提供相对丰富的资源

一方面,高校可以协调多方资源。首先,可以实现学校、管理机构、二级学院、班级四级联动,打通教学条线[5]。学校能够与相应等级的政府机构、社会企业等签订创新创业孵化协议,争取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照顾与奖励。管理机构如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能够联动各二级学院,及时了解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办法与相关手续办理程序,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料进行归档与宣传,为学校师生提供更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6]。二级学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线单位,创新创业教师基于学院可以展开针对性教育指导,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搭建相关创新创业平台,如计算机专业可进行开发手机应用、小程序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农学专业可进行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培育与社区团购等方面的创新创业。班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细胞,通过班级可以跟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践行动态,促进团队合作的形成,发挥朋辈引领的鼓励作用。其次,除了教学主线外,行政教辅线、教务线的教职工也可以通过兼职班主任责任制、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等形式直接与学生接触,参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并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源的对接。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调动多方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与协调。首先,高校能够调动校友资源。创新创业教育中,对行业动态的把控和风口资源的掌握尤其重要。校友作为已经走向社会的人员,对创新创业的社会需求与动态更为了解,同时,校友与学校关系密切,出于爱校荣校情怀,更容易保持持续互动。调动校友资源,能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与效力。此外,高校可以调动家长资源。不少热心的家长愿意为孩子提供创新创业资源,而借助学校平台使资源惠及同班、同学院乃至同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可行性。提升家长资源辐射范围,本身即是提升美誉度的家校双赢举措。单独为个体开辟渠道资源耗费大,扩宽渠道平均资源耗费反而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率[7]。

3.高校学生思维开阔,灵活度较高

互联网信息时代下,高校学生有较宽的信息检索路径与较丰富的娱乐方式。网络报道、创业短视频博客、旅行见闻等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思路。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劣势

虽然当代大学生思维开阔、灵活度高,但这一优点的反面即是其弱点。大学生的思维开阔、灵活度高得益于其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信息搜集渠道,但这些条件是由家长、学校提供的。大学生作为被保护对象,并没有真正验证过自身的社会能力,不了解市场运行规律与社会办事流程,在脱离家长、学校庇护和“一条龙”包办服务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容易不懂融通、半途而废。另外,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等途径看到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容易存在幸存者偏差,即互联网展现的多是少数人创新创业成功的光鲜一面,而无数失败且一蹶不振的例子根本没有机会发声,更不会被主流平台宣传。在少数成功案例的鼓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容易想当然,冲动决策和投资,对细节不加推敲和思考,也不会根据自身不懂的情况作出调整。

由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即存在一定的博弈,而博弈的根本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高校的平台提供的更多是理论指导,对接的资源也更多是在宏观上给予支持。而实际上,创新创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产品、目标用户、推广地点等因素都可能带来效果的差异,并没有统一的可直接套用的模式,需要不断试错调整,更需要个性化教育指导与手把手实践落地。当下的高校平台与资源并不能细致地兼顾每一位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因此便出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环境中理论与实践的博弈[8]。

三、外部环境的博弈:创新创业数量与质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优势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颇为友好,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外部优势。

1.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持鼓励与支持态度

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保护、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联合多所高校打造创新创业园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和实践提供平台。同时,社会机构热衷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奖学金、项目带教等形式为孵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提供支持。此外,社会媒体也时常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正面积极的报道,以典型人物带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践行。

2.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成绩更宽容

大学生在践行创新创业时只要营造“大学生创业”的品牌形象,大众一般会给予适当的照顾,表现为相似的产品选择中更倾向购买大学生创业品牌,愿意为大学生创业品牌支付更高的品牌溢价,愿意以套餐等形式附带购买其他周边产品或服务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往往给大众以艰苦朴素、独立自主、充满希望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投射了大众自身对创新创业的期待,因此更能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与照顾[9]。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容错率更高,一则表现为舆论环境更宽容,大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看作素质教育维度的一种实践和尝试,过程重于结果;二则表现为即使创新创业失败,在择业期等就业政策的缓冲支持下,大学生也容易有更多的机会重新走向社会就业岗位,甚至将创新创业经历包装打造为再就业优势。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劣势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劣势同样明显。市场竞争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虽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一定的倾斜,但并不能构成压倒性优势。在市场自由竞争体制下,最终还是可持续的高质产品和服务取胜。大学生受制于时间、精力、资金成本、社会经验等因素,在创新创业中往往不能精准把握市场动态,产品和服务的打造往往以模仿为主。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也难以面面俱到地关注每个践行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更新快、淘汰率高。

由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博弈反映在数量与质量的博弈以及社会支持与市场自由竞争的博弈方面。在政策等因素的倾斜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自然有更多的机会。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只要有足够的执行力,往往能够获得一定的支持,即社会支持是相对广泛的、惠及数量相对较多的普适性支持。但市场自由竞争体制下,高质低价才是王道,市场注定只能在广阔的产品池中择优选择有限的头部产品,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创新创业成果注定只有少部分经受起自由市场考验的才能存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数量与质量的博弈存在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问题。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创新创业质量,惠及更多的教育对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博弈平衡: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外部环境的优劣势可以通过SWOT进行分析(表1)。在内外部环境的优劣势博弈中,要取得博弈平衡,借助大数据打造扬长避短新模式是可探索的路径之一。

表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SWOT分析

(一)运用大数据提升创新创业精准度

运用大数据可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的精准度。既然高校可为创新创业教育引进资源、搭建平台,就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运用大数据实现资源更精准的匹配。同样,既然社会环境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的容错率相对较高,更应该运用大数据打造精准优势。

一方面,可运用大数据实现创新创业人员的精准配置。如通过性格测试、压力测试等社会心理学量表测验,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选择更适合的项目,搭建默契度更高的团队[10]。

另一方面,可运用大数据实现场地的选择与宣传的精准投放。通过大数据热点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的行业在不同场地的热度,如饮食行业的选址在学校附近哪个出入口更适合,是否受到竞争同行的位置影响等,大数据可以给出趋势性答案。同理,通过大数据排查,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将互联网广告投放给关注相关内容的精准用户。

(二)运用大数据降低创新创业风险

运用大数据可以降低高校创新创业的风险。高校学生考虑问题相对不完善,容易冲动决策,但社会法律法规相对完善,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一方面,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法规较多较细,难以逐一体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中,且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实用性较强,应在具体实践场景中灵活运用。若单纯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中宣传政策法规,生动性和趣味性都较弱,机械识记意义不大、效率不高。但大学生如果对相关政策法规没有概念,则容易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因违反相关规定而受到相关制裁,也容易错过某些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补贴支持。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意识,同时指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践行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检索与应用工具,及时关注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法规政策,提前规避风险。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纠纷,高校创新创业理论教材不一定能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指导。引入大数据应用,能够拓宽大学生的检索路径,便于找到相似度更高的情况加以参照。对更复杂的纠纷,大数据也有助于寻找地点、工作领域与相关问题匹配度更高的专职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

(三)运用大数据规避创新创业盲区

运用大数据还可以规避创新创业盲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博弈,可以通过大数据规避盲区,提升创新创业理论的指导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度。一方面,由于市场更新速度快,创新创业时常面对时代的挑战,需要不断走在用户前、走在市场前。高校创新创业理论往往经过较长时间的打磨推敲,虽然逻辑严谨,但时代性有待加强,可运用大数据提供辅助教学素材弥补这一不足。对于较前沿的创新创意想法,可通过大数据检索相似案例或开展调研,再进行相关文本与数据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模型支撑。另一方面,在高校创新创意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对理论的不断验证与更新。应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灌输规范性、科学性创新创业原则,创新创业践行的每一步都应该有相关的科学理论支撑与完善的计划、后备方案,决策也应该是科学的团体决策而非一言堂的拍脑袋决策。由此才能在实践中有效验证理论,理论偏差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反馈。

(四)运用大数据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容易盲目,且市场经济一视同仁,容易让有潜力的创新创业实践“触礁”。可以借助大数据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一方面,通过大数据设置预警保障机制。如对大学生利用政策倾斜骗贷投资创业、虚造项目数据等行为,可通过大数据及时监控预警并引导教育,避免大学生因急功近利而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可通过大数据了解相关创新创业实践的周期、成本等要素,再通过投资额、回报期待等形式设置不同档次的保险模式,以高校投保或个人自愿投保的形式提供保底保障,减少创新创业失败的经济损失。

五、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内外部环境两方面多因素的博弈。在博弈论框架下,可通过SWOT分析厘清其优劣势,打造扬长避短的新模式,并借助大数据提升精准度、降低风险性、规避盲目区、完善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