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型德育一体化建构路径寻绎*
——以江苏省淮安市北京路中学为例

2022-11-20 19:24徐振伟
江苏教育 2022年31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课程

徐振伟 陈 超

所谓“主题活动型德育一体化”,就是基于协同育人的系统观,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活动、文化环境、生活实践、学科课程进行整合贯通,建构立体化、链条式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创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有序性的开放德育系统。学校通过目标引领、情境建构、任务驱动,开展一系列主题化、多样化的特色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践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一体化”视域下主题活动型德育设计,需要从方向、要素、结构、关系上构建全面系统的立体网络,明确德育方向,厘清德育要素,整合德育活动,推进德育协同,建构全主体参与、全要素介入、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贯穿、全系统联动的育人新格局。基于这一理念,江苏省淮安市北京路中学(以下简称“北京路中学”)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诸多层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一条心”:明确方向,聚焦立德

1.永葆守正之心。

无论是德育主题拟定,还是德育课程设置,学校都突出“立德树人”的同向性和系统性。在育人目标的核心价值定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目标追求;在育人路径选择上,牢牢把握德育工作主导权,坚持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为出发点,依托学生成长的社会生活,通过参与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实践,引导学生重构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培养兴趣和能力,发展个性,提升综合素养。

2.常怀创新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为我们推进德育创新指明了方向。在德育实践中,学校坚持用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的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增强德育活动的亲和力、感染力、新鲜感,不断提升德育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在情真意切中感化,在慎思明辨中锤炼,在真情实境中陶冶,在解决问题中重构,在体验践行中提升。如学校举办的读书节、踏青节、风筝节、科技节及年度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每年都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增添活动亮点,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追求。又如学校打造的宪法体验中心,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VR技术优势,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一盘棋”:厘清要素,融入设计

顶层设计要遵循德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德育目标,做好统筹布局,构筑一个德育各要素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德育体系。学校整体规划德育的目标、内容、主题、形式、方法,通过搭建主题鲜明的整体式德育活动架构,遵循“围绕德育一体化目标—确定德育系列化主题—规划德育多样化内容—推进德育校本化实践”的实施路径。

1.明确目标。

德育目标是主题德育的核心要素,它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国家多次发文对德育目标进行规划,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包括“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确立远大志向,培育理想信念”“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提高基本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此外,《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也对德育目标有所规定。从这些文件可看出,我国德育目标的构成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如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道德素质、民主与法纪素质、心理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等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为我们开展好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设计主题。

主题设计要符合德育目标要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贴近时代和生活实际,此外还要体现可操作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一是依据不同学段教学特点进行设计。如北京路中学初一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初二年级以公民意识培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初三年级以社会道德培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设计。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拔节孕穗期”,我们要围绕其成长中的疑难问题设计德育主题。如北京路中学的心理健康课在初一年级开设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课程,在初二年级开设了“生命的保护”“青春期教育”“情绪调节”等课程,在初三年级开设了“理想信念教育”等课程,为学生的心理发展答疑解惑,助力成长。三是围绕重要的节假日进行设计。无论是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还是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都是开展德育的良好契机。四是针对学生不良倾向进行设计。如北京路中学针对“网红”现象,及时设计专题,帮助学生探析问题根源,学会辨别是非,预防、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引导学生正确追星。此外还可根据地域特色设计主题,如北京路中学挖掘淮安地域文化名人资源,开展“周恩来班”创建系列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向伟人周恩来学习,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

3.组织内容。

德育内容既要聚焦目标、围绕主题,还要考虑到时代的发展、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兴趣、需求、思想、心理和认知水平等)。如北京路中学2021 年组织的暑期学党史教育活动,包括:一赏红色视频——观看2 部关于革命人物或时代楷模的红色电影;二访红色足迹——鼓励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三读红色书籍——给不同年级推荐暑期必读红色书籍2 本;四讲革命故事——通过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讲革命故事活动,征集优秀短视频展示;五绘美好未来——开展红色主题的手抄报评选;六写两封书信——分别撰写“给2049年自己的一封信”“给新安旅行团的一封信”;七做公益活动——将党史学习与淮安文明城市创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立足社区,从环境保护、卫生保洁、垃圾分类等方面参加文明创建。以上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认知水平、时代特点以及淮安现实生活等多种因素,以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党史学习热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三、“一张网”:整合活动,嵌入联通

1.德育活动系统化。

为防止德育工作的“碎片化”倾向,我们聚焦某一德育主题,围绕主线多角度、分层次地安排系列活动。如北京路中学“月主题”活动安排:二月“习惯养成”,三月“志愿服务”,四月阅读、诚信教育,五月劳动教育、关爱教育,六月生态环境教育、励志教育,七月党史学习,八月研学,九月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十月敬老教育,十一月心理健康教育,十二月宪法教育、“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北京路中学以“尊严教育”为追求,着力打造“全域”德育品牌,以“一个中心”“两大创建”“三个培训”“四大节日”“五大仪式”“九大主题”等为主线,涵盖课程思政、规章制度、综合实践、劳动教育、文体活动、主题教育、表彰评比、志愿服务、研学实践和社团服务等诸多内容。串联一年所有德育活动,初步构建起全面覆盖、整体观照、贯穿始终的育人活动体系。

2.德育工作项目化。

项目是德育建设的重要抓手,将德育项目做精做细,打造特色品牌,可带动、串联整个学校的德育发展。如北京路中学以德育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德育课题研究为保证,以内涵打造为依托,有效开展优质特色项目建设。如学校在思政学科建设中,对照“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示范中心”目标要求,从环境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师成长、协同机制六个方面开展创建,不仅营造了主题鲜明的育人环境,夯实了多维的育人平台,还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德育课程。通过两年创建,学校成功将思政学科创建成课堂变革的孵化器、教师发展的加油站、课改成果的播种机。2020年11月,学校创成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示范中心,同时在中心“以点带面”辐射下,实现了“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和全面激活。

3.德育评价多元化。

学校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规范科学的评价机制,建构一种动态、多元、开放、综合的评价体系,实行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办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统一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如北京路中学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采用自评、师评与家长评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平时道德积分的运用,在期末评优时,不仅有常规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员”等综合奖的评选,还设立了“翔宇之星”“北中之星”“进步之星”“榜样学生”“文明学生”“读书之星”“服务之星”等数十个单项奖。这些奖项的评比,形成了“金字塔”型与“群星灿烂”型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多层次展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一股绳”:推进协同,凝结共育

1.育人主体全员化。

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学校联合家庭、社会等多主体进行密切合作,形成资源整合、合力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体”。首先是在学校内,组建以班主任和思政教师为主体,包括科任教师、全体教职员工为一体的协同育人团队。着力抓好班队、团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和思政课教学,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科研、文化、网络、管理、服务等育人功能,积极构建师生互动、课上课下同步、网上网下融合的立德树人新格局。其次是在学校外,发挥区校外联的作用,加强“少年宫—社区指导站—社会实践大课堂”立体化平台建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课程设置融合化。

蔡元培认为,“全人格之培养为教育的根本,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由其他教育相辅而成”。基于广义上的课程思政,做好大德育课程体系建构,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守思政课程“主阵地”,聚焦课程建设“主战场”,建设德育课堂、校本化德育活动、综合实践以及学科思政在内的育人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汇聚多元化课程生态,构建“衔接贯通、有机融合”的课程网络,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如在“双减”新形势下,北京路中学以社团形式开设的“自选课程超市”,在增强课后服务供给的同时,也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支撑。该“自选课程超市”涉及德、智、体、美、劳五大类的二十几项社团课程,包括德育类的青年学习社、党史宣讲、法制宣讲等社团,智育类的编程班、趣味数学、魔方等社团,体育类的围棋、排球、魅力武术操等社团,美育类的书法、吉他、演讲与主持等社团,综合实践类的淮安·运河文化、非遗传承等社团。此外学校还以“成长中的记忆”为主题,全方位打造文化环境浸润体系,充分发挥文化浸润、环境育人作用。

主题活动型德育一体化,旨在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充满活力、洋溢生机、开放包容的育人场域,全面助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