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实践和体系建设研究

2022-11-21 04:28杨学志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育人

杨学志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产教融合是目前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已不断成为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在分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五方协同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为我国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职产教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高职产教融合是政府、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行业组织等教育市场主体多元诉求的聚焦点,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路径选择。对提升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效果、适应社会经济改革发展需要、提升职业教育市场认可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深化产教融合是整合社会资源增加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供给支撑产业升级的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学校和企业是人才市场供需两端,产教融合是推动校企在职业育人方面深度融合的重要模式创新。该模式下通过校企之间深度合作,资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一方面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参与产业升级中的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活动,提高学校对国家产业升级的贡献,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解决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矛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避免人才浪费,推动形成特色鲜明、质量高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产教融合模式是整合社会各环节资源加强职业教育质量,是国家产业升级大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发展高水平深层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要课题之一。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由之路

将学校的教育活动,如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与企业、行业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在学校的培训课程、培养体系、实训实习等与产业的资源、理念等相互整合,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共享产学资源。职业教育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仍参差不齐,追本溯源还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职业教育缺乏竞争力。通过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是提升职业人才培养适用性的必由之路;通过产教融合,是激活职业院校在技术研发转化、成果推广等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加强职业院校的技术积累的必由之路;通过产教融合,将企业实践经验、职业标准、职业发展需求引入课堂、实训教学等环节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实践性和实用性,是打造单位准确、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产教融合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作为人才的最终使用者,在产教融合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需要重新构建产业与教育的关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决定因素,实现从政府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实现内生的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等方面合作,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人才优势为企业革新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企业创新发展的研发风险,另一方面通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加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积累和培养,解决企业升级转型发展中人才瓶颈问题,降低人才二次培养成本,以提升企业发展的竞争力。

二、高职产教融合育人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发展和办学现代化水平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但从产教融合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不健全

由于教育的公益性和企业发展的逐利性两者存在天然的结构性矛盾,造成高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未能在深层次广泛有效开展,依赖于“人情关系”的维系的“僵尸型”校企合作普遍存在,造成产教融合的育人工作体系始终未能真正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落实到位。追其原因,主要是校企双方深度开展产教融合育人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刚性制度约束以及有效的绩效分配、奖惩工作机制。近年来国家的政策导向清晰明确,鼓励、引导校企深度合作,但缺乏刚性约束和相应的绩效分配、奖惩工作机制制度保障,导致校企双方开度深度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二是在现行的工作机制下合作主体之间的责任不明确,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不足,校企合作以自发形式为主,加上校企之间的工作节奏、机制体制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沟通不畅,造成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更新等方面校企存在鸿沟,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在校培养、在企实习”的层面上,产教融合实际育人效果不佳,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投入回报面临极大不确定性,造成内生动力不足。三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由于高职学生在企业的短期实习实践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甚至存在社会风险,导致企业不愿将高职人才培养纳入企业自身发展链中,产教融合流于形式。

(二)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结构性失衡

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加大专业设置优化,深入开展人才供给侧改革,但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总步调相比仍稍显滞后,如满足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等人才供给不足,而传统服务业人才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造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不了人才培养优势,人力资源错配严重,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有限,抑制了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主体的积极性。

(三)高职教育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贡献度不高

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基础是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实现“双赢”。但由于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规律、管理工作机制、人才选拔导向等使得院校师资队伍在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能力和水平与企业需求存有差距,学校的人才优势难以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作用,造成高职教育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贡献度不高,使得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难以形成校企合作中取得主动地位,产教融合育人成效取决于企业参与的意愿,学校迫切需要在深度校企合作中补齐短板,以提升职业教育的适用性。

(四)多方协同推动产教融合力度不强,协同不够

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事业单位学校五方未形成产教融合良性互动,五方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尚未根本形成,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

政府、企业、学校创新驱动还未密切。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深度转型下的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升级,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能力亟待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政府行为,彰显的是国家行动、国家态度。因此,建立在政府调控下的政府、企业、行业和院校密切合作的产教融合机制非常重要和必要。

三、高职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建设路径

(一)政府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育人的制度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夯实产教融合育人格局的法律基础。以法律法规形式落实政策红利,在人才保障、财政补助、土地等方面加大对产教融合育人工作的扶持力度,鞭策学校深入开展以产教融合育人工作路径的探索和实践,让企业“有利可图”,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二是要完善管理工作体制机制,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搭建面向职业教育全局的产教融合平台,畅通校企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双向沟通渠道,推进校企有效衔接,达成牢固的合作关系。三是构建人才供求机制,开展人才需求预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研究,通过产教融合平台,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精准掌握市场人才用工需求,调整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四是完善约束与绩效考核机制,规范产教融合行为。加强对产教融合成效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产教融合考核评价,健全以绩效评价为依据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调动各方参与完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的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要围绕产教融合增强育人能力,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增强产教融合吸引力

一是建立专业结构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育人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以优化专业结构、打造重点专业群,实现职教发展和服务产业升级两者之间的互融互通。二是深化基于产教融合的“三教”改革,引导企业参与教学团队、优质教材建设,确保专业育人方向与企业实践需求的一致性,切实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积累和培训成本,增强学生择业的专业性。三是围绕产教融合和“双师”素质开展师资队伍能力提升,重视专职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工作能力,建立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工作制度安排,提升校内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契合度。四是加大技术研发服务工作力度,提高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参与程度。紧密围绕服务产业发展这根主线开展专业育人和办学能力提升,在人才选聘、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引导专业发展向服务产业发展,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切实增强学校在产教融合中的主导权和吸引力。

(三)多措并举,共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要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实习实训,设立具有生产和教学功能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并可取得相应费用支持,积极参与开展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共建共享;另外要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水平和质量,加强职教与先进产业、先进技术的紧密对接,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信息化建设

开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融合应用,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开放、资源共享的程度。产教融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搭建数据化平台,借助智能化技术,校企资源的共建、共商、共享。利用信息化工具能以更便利的方式将企业生产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能够降低校企合作育人的运行成本,企业可以更便利的手段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主体、利益分配机制等,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多方主体的利益诉求。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意在统筹教育和产业发展关系,共同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是高水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贯彻落实高职产教融合育人是个系统过程,需要由政府主导构建良性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需要职业教育主体单位和组织协力合作,共同推进。随着新的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国家和各地方各项关于职业教育利好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的获得迅速发展的良好契机,社会对职业教育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育人工作体系也将不断健全完善,成为我国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