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普洱茶文化特征探讨

2022-11-21 15:45
云南农业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普洱普洱茶茶文化

闫 磊

(河南省茶叶商会,河南 郑州 476000)

普洱茶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汇聚了从古至今人们对种茶、做茶、饮茶等一系列茶相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普洱茶文化概念广泛,和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都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1]。如今,普洱茶产业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普洱茶文化成为云南地区的特色文化[2]。

1 云南民族地区茶文化的形成条件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千百年的生活沉淀产生了形态不一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和各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性格都是一致的。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出现于中国地区,受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对茶文化的形成,文化、地区、历史三者缺一不可。民间茶道注重精行俭德,佛教茶道注重幽静修禅,宫廷茶道注重雍容华贵。多元的中国茶文化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1.1 自然条件

民族文化环境是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基础。云南地区的民族茶文化和内地茶文化不同,前者拥有丰富的文化形态和多样的文化特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民族的居住条件不同、民族文化不同,产生的民族茶文化自然不同。

1.2 人文条件

1.2.1 民族迁移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各个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散居地。不同民族混杂在一起但又和谐相处。云南地区的各个民族分布于坝区、河谷、半山区、高山区,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类型,如高海拔地区的居民饮用可以驱寒的酥油茶,低海拔地区的居民饮用可以解暑的酸茶等。

云南地区各个民族的起源不同,发展条件不同,产生了多元的民族茶文化。交通便利的地区,文化发展速度较快,外省茶文化逐渐传入,使得这些地区的茶文化层次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茶礼、茶德、茶道等高层次茶文化。

1.2.3 文化变迁

云南各民族地区始终处于不断联系的状态。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碰撞融合,推动茶文化的变化。边远山区的民族和外界接触少,社会变迁程度低,传统、自然、地理等是影响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原始性、地域性是该类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迁移等因素,共同为云南民族茶文化营造了发展环境[3]。

2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来源于茶。天然茶树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茶、开发茶、利用茶的自然条件。

2.1 普洱茶的命名

关于普洱茶的命名解释主流有3 种:

第一种,普洱茶由云南茶农祖先濮人命名。

第二种,普洱茶的主要产地是普洱府。根据《普洱建置历史沿革》所述,古时候的普洱一直没有设立行省或府,也没有任何地名。到了明朝时期,朝廷将当今普洱地区命名为普耳。明朝万历年间,“普耳”改称“普洱”[4]。清朝康熙时期,普洱地区设立府,管辖思茅、普洱等地区。雍正时期正式设立普洱府,管辖一县三厅一司。清朝时期,普洱府每年向朝廷进贡普洱茶。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产前、产时或产后)先天性发育缺陷(畸形、宫内感染)或获得性(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外伤、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患病率约为每1000例活产儿中有2.0~3.5例,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1-2],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关注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有深远意义。

第三种,普洱茶集散于云南省普洱地区并因此得名。

2.2 普洱茶的发展

2.2.1 普洱茶的形成时期

云南地处中国南部,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采集业是古代云南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茶是云南先民最早认知的植物之一。《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域界诸山。银生城即当今云南省南部地区,包括澜沧县、西双版纳州等地。这些地区都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区域。

2.2.2 普洱茶的发展时期

通过考察云南古茶树种植史可以发现,清代中期之前,滇西南部的思茅是茶树的种植基地。清朝顺治十六年,金齿开始管辖思茅茶树产地,但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具体内容也无从考证。

清朝时期,六大茶山的茶叶产量迅速上涨,茶商可以在茶山购买低价且优质的茶叶转售普洱,获得高额利润。庞大的经济利益受到了官府的关注,茶农对商人的无情剥削十分不满。1729 年,清政府建立思茅总茶店,由政府垄断茶叶销售。由于清政府的剥削更加残酷,茶农于1732 年发生大暴动。为了缓解民愤,清政府重新制定缴纳制度,发展茶叶市场,维持社会治安。清朝时期,茶农制作普洱茶工序复杂,必须将一年里最好的茶叶进贡给朝廷。剩余的茶叶置于阳光下暴晒、蒸压,制成茶饼便于保存。

当时的茶饼7 个为1 筒,外围使用笋叶包裹。为了保证笋叶的柔韧度,必须不断湿润笋叶。在运输过程中,湿润的笋叶为干燥的茶饼提供了冷发酵所需的水分,最终造就了云南独特风格的普洱茶。普洱茶以汤色浓醇、香味浓郁为卖点,深受茶叶爱好者的欢迎。云南普洱茶的出现不是人刻意为之,而是漫长的运输过程和特殊的包装手法,形成了普洱茶这种独特的茶叶。

2.2.3 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普洱茶的繁荣时期是清朝中后期。云南省的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滇西南地区开始出现茶叶种植。滇茶的茶叶较大、味道浓厚、叶片耐泡,深受西藏人们的喜爱。滇茶商人开始加大向西藏地区的销售力度。1930 年,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云南普洱茶提供了海外销售渠道。缅甸、老挝、印度等国家都是云南普洱茶的销售目的地。得益于包装技术和存储技术的进步,普洱茶无需经过漫长的运输过程。人工工艺可以介入普洱茶的冷发酵环节,普洱茶的质量更加可控,生产方式逐渐多样化。普洱茶的品种、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加工工艺、储存方式、茶叶形状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出现不同口感的普洱茶。因此,普洱茶成为外观最多样、内容最丰富的茶叶之一。清朝末期,清政府放宽了对茶叶的监控,私人茶庄迅速兴起。大量茶庄开始购买粗制茶叶并进行精致加工。茶庄将精制茶销售至西藏、四川、上海等地区或通过海关销往国外,很快建立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3 云南民族地区普洱茶文化特征

云南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普洱茶文化作为云南民族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具有与云南民族文化相同的特点和内涵。

3.1 多样性

云南民族茶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样性。从外部看,云南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从内部看,它有着不同层次的民族文化。云南先民经历了分化和交融,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立民族。另外,不同的民族在语言、风俗、节日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和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普洱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马帮文化,它除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品尝普洱茶的时候,不仅可以欣赏云南山川秀美的景色,更是在体味云南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在茶文化方面,以布朗族、基诺族、傣族、佤族等南部民族为例,有自己的特色,如竹筒茶、凉茶、青竹茶、烧茶等;北部的白族、藏族、纳西族等同样有自己的茶文化特色。在茶道和茶俗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新和传承。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云南各民族茶文化的鲜明特征,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云南茶文化特色。

3.2 民族性

在云南许多民族中,茶是文化的象征。众所周知,普洱地区有多种饮茶方法。在民族文化中,茶用来接待客人、作为礼物、祭祀、贸易,甚至用来制药。另外,云南各民族对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为这些文化丰富多样,相互关联,使得非本土文化的消费者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普洱茶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消费。在云南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一般是人情的象征。它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甚至在祖先崇拜的重要活动中不可或缺。

在这些博大精深的民族茶文化的背景下,普洱茶文化的精髓更加灿烂。云南普洱茶文化是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历史渊源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茶马古道与多元民族风情的统一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精髓,普洱茶文化与云南多民族文化相辅相成。因此,普洱茶与各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云南各民族社会生产生活最直接的反映。在追求自然文化的初期,各民族首先崇拜和保护自然,普洱茶的文化特色直接反映在民族文化中。例如,佤族把茶视为神圣之物,用茶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哈尼族也把茶当作吉祥之物,以期繁荣昌盛。

3.3 原生态性

从亚洲文化的角度看,云南地区文化是一个藏族文化与亚洲文化交融的民族文化。一方面,云南的民族文化与中原、南亚、东南亚的汉文化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本地文化具有反抗性的特点,云南民族文化也保持了相对独立性。然而,从主流文化的角度看,云南民族文化似乎是原生态的。

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原生态性也十分明显。原生态的优势之一是即使主流文化很早就消失了,有些文化却可以完全保存下来。例如,云南的一些民族认为喝的茶如果茶不煨透,就尝不出它的味道。这种饮茶方式完全处于中国茶文化的边缘,无法进入主流,操作过程非常粗糙。然而,这种原生态亦是一个新的领域。云南人的烤茶认为茶汤越浓越好,一定是黑苦的[5]。其实,这种饮茶方式的目的是在极度的苦味中追求极致的甜味,通过这个过程味道的回味实现了由苦到甜的转变,现在的很多茶农仍然非常喜欢这种饮茶方式。这种原生态的茶文化虽与现代主流文化不符,但早已融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喜爱的普洱茶文化。

3.4 亲和力与兼容性

在云南各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中,相互之间的影响不仅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并且还“和而不同”。

在白族民间信仰中,既有对原始自然神和图腾的崇拜,也有对人、佛、神宗、道教、儒学的崇拜。从这些不同的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复制,经过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融合,它们成为自己的文化。从亲和力的角度看,它体现了崇尚团结的民族文化或民族的社会价值观。例如,云南各民族杂居、小户型。在一个地区或一座山上会有几个不同的民族。他们虽然生活在一起,却相互尊重,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亲和力[1]。这种亲和力和兼容性在普洱茶文化中也非常明显。云南民族以茶抒情的价值观,体现在各民族的日常风俗习惯中。从兼容的角度来看,虽然不同民族的茶文化不一样,但并不存在相互排斥和冲突。千百年来,普洱茶一直深受普通劳动人民和高级官员的喜爱,它有益于世界。各个社会阶层都在普洱茶里和谐相处,普洱茶解决矛盾、加强团结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当前,在现代社会,由于商业时代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导致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迫切。而普洱茶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表现则更为悠闲淡泊,能让人们放松紧张的心灵,平静不安的心绪,这才是普洱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灵魂。

猜你喜欢
普洱普洱茶茶文化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茶文化的“办案经”
林岚微 把红边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好的普洱茶自己会说话
普洱茶怎么泡
普洱茶最美的现实传说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