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现状与模式重构
——基于高校电信诈骗案件的实证分析

2022-11-21 18:54王建新曾凡伟由国开陈孝燕陈晓丽
法制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诈骗法治教育

王建新 曾凡伟 由国开 陈孝燕 陈晓丽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取得重大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探索期(1949—1977年)、普及法律知识期(1978—1999年)、法律素质期(2000—2005年)、法治意识期(2006—2011年)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育期(2012年至今)五个阶段。[1]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历经了探索期(1949—1966年)、挫折期(1966—1978年)、知识教育时期(1978—1997年)、观念教育时期(1997—2012年)和能力培育时期(2012年至今)五个阶段。[2]

一、“高校法治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界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治教育的概念、学科属性或定位、目标、内容、模式、实践、环境、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法治教育概念的研究

法治教育的相关几组概念为“法制教育”“法治精神”“法律素质的培育”“法治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几个概念之间既有重叠,也有一定的差异性。[3]学界认为法治教育是通过教授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提高法治素养、树立法治信仰的教育活动。

2.关于法治教育学科属性或定位的研究

学者认为法治教育学科属性或定位不明晰。学界有人认为法治教育“从属于智育”,有人认为“从属于德育”,也有人认为“独立于德育”。对法治教育的学科定位认识不清会导致难以设置相对合理、稳定的课程体系,无法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3.关于法治教育目标的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进,高校法治教育目标经历了从“传授法律知识”转向“培育法治素养”再到“树立法治信仰”的变化。[4-6]

4.关于法治教育内容的研究

学者认为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简单、空泛、不合理,需要调整、补充。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几乎成了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唯一法律课程,这门课“法律基础”内容占比太小,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5.关于法治教育模式的研究

学界认为当前法治教育模式单一,未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且没有突出实践性,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应当予以改革创新。法治教育仍然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大大削弱了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7]教育模式应从“课堂”依赖转向“场景”塑造。[6]

6.关于法治教育环境的研究

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全社会成员的认可和共同努力,高校法治教育环境(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的环境)面临着挑战。学界认为应尽快营造良好法治教育环境。[8-9]

7.关于法治教育问题的研究

关于法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学者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社会方面主要涉及法治教育学科定位、法治教育资源问题;家庭方面主要涉及法治教育环境;学校方面涉及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模式,课程内容和体系、评价考核机制,师资和校园法治文化等;学生个人方面涉及主体意识(积极主动性)、理解力和法治思维、维权意识与能力等方面。

8.关于法治教育对策的研究

基于对法治教育问题特征和原因的分析,学者从多角度多维度提出了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法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传授学生法律知识转换成提高学生“用法”能力、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第二,明晰法治教育学科定位、加强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加快法治教育课程改革;第三,通过外引内培,优化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法治素养;第四,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课堂”依赖转向“场景”塑造,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第五,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法能力;第六,完善现行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第七,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法治教育的理念与我国不同,国外对高校法治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法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国外法治教育研究侧重于:第一,如何通过教育内容的设置塑造学生的法治精神;第二,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将课内教授理论知识与课外开展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三,如何拓宽教育渠道、发挥社会团体作用,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法治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公民教育”,高校实施的法治教育是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法治教育从法律关系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出发,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会法律精神和原则、培养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让大学生树立资本主义的权利义务观。[10]

二、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基于高校电信诈骗案件的实证分析

(一)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现象,忽视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1.法律类课程设置少;2.师生对法治教育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主动性;3.缺乏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用法意识与能力不足;4.高校法治教育缺乏有效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11]

(二)高校电信诈骗案件实证分析

高校法治教育存在以上问题造成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法律知识欠缺、用法能力不足,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就是学生依法防范保护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自身违法犯罪现象增多。

1.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仅以2020年为例: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5.6万起,[12]常见的有:虚假博彩、冒充电商客服、兼职刷单、虚假投资理财、微信支付宝QQ微博等网络号码被盗、网上借贷等。

2.高校学生受诈骗现状

高校学生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主要受害者。以GZ市RJ新区高校园区电信诈骗刑事警情(受损金额人民币3000元以上)通报的数据为例,2021年1月至9月平均每个月有37人/起,其中高校学生11人/起,占比30.9%,远超务工人员、个体经营者、城乡居民、公司职员、医务人员或教师等。受骗金额低于3000元的电信诈骗案件因未达刑事立案标准,警方未将此类案件计入刑事警情数据予以通报。事实上高校学生在电信诈骗案件中受损金额在3000元以下的占比较大。

根据案发频次对电诈案件类型进行排名:虚假博彩(28.57%)、冒充电商客服(23.81%)、刷单(20.05%)、虚假网络游戏账号交易(9.67%)、虚假投资理财(9.52%)、虚假贷款(4.76%)、冒充QQ/微信好友借钱(3.62%)。从受骗学生来看,一是女生比男生容易被骗:女生占比71.43%,男生占比28.57%;二是学生层次区别不明显:高职生占比52.38%,本科生占比47.62%。

从受骗过程来看,基本具有共同特征:受害人接到陌生QQ或微信好友申请,添加好友后加入QQ群或微信群,通过陌生好友或群里提供的链接下载注册某个APP账号,对账号进行充值或为了完成刷单、交易任务而通过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进行付款或通过对方提供的账号进行网银转账,之后发现无法重新注册账号进行提现或对方收款后消失,造成受害人经济损失。

3.高校学生受诈骗原因分析

基于GZ市RJ新区高校园区2021年1月至9月电信网络诈骗刑事警情通报的数据,从电信诈骗案件的类型、诈骗手段、涉案金额,受骗学生的性别、年龄、防骗意识和能力,被骗原因,高校“防诈骗”教育开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发现:(1)高校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意识、能力均需提高,法治素养亟待提高。(2)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受害人个人因素。

社会方面:(1)打击诈骗犯罪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诈骗金额少于3000元的案件公安机关不予立案。高校学生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受损金额往往低于3000元,却因为法律法规不完善而无法及时维权,在遭受财产损失的同时,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受到影响,甚至对法治的信仰产生怀疑与动摇。(2)2021年11月1日之前尚未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款少、适用范围窄,且其中大部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电信网络诈骗行为人往往利用被非法泄露的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实施诈骗行为。例如冒充电商客服、冒充QQ或微信好友实施诈骗行为的就是非法利用了个人信息。

家庭方面:(1)忽视对小孩的法治教育。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为例,家长很少对小孩进行相关法治教育,更多的是与小孩交流学习方面的情况。(2)家长日常缺乏依法办事的理念和行为习惯,未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活环境。

学校方面: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考核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忽视了学生参与法治教育实践的环节。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不够重视,没有科学、完善的体系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法治理念、是否能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大部分高校只通过应试教育模式,以理论知识的考试分数来定性和衡量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的高低。但是,书面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无法检验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及其法治理念的强弱。

个人方面:法治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强、警惕性不高;爱贪小便宜、经不住利益诱惑。从GZ市RJ新区高校园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据来看,受骗的高校学生个人原因具有共同特征:(1)防范意识不强。虽然接受过高校防范电信诈骗案件的宣传教育,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范。比如,受骗人都没有按照要求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接到冒充电商客服电话没有认真去核实等。(2)轻易相信陌生人。点击陌生人提供的链接下载APP、向新注册账号充值或向陌生人转账汇款。(3)爱贪小便宜、轻信网上投资理财或刷单容易挣钱。(4)法治意识薄弱、轻信假冒的电商客服有能力冻结自己账号并扣钱等。

(三)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1.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要求

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和依法治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遵循。新时代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法治教育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

2.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困境:学科定位不明晰、教育内容不科学、教育模式滞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够、教育资源缺乏协同性。

3.破解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困境的思考

(1)社会方面:如何定位法治教育?如何营造良好法治生活与教育环境?如何深化与高校的合作,积极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经费、场所、人力物力等支持,积极参与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2)学校方面:法治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是否符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如何根据高校具体情况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设置?如何拓展法治教育实践环节?如何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如何加强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3)家庭方面: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小孩的法治教育?有没有依法办事的理念和行为习惯?如何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活环境?(4)学生个人方面:有没有独立主体意识、学习法律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提高法治教育理解力、训练自身的法治思维?有没有主动用法维权意识与行为?

三、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模式重构的思路

基于高校电信诈骗案件的实证分析,对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认为要对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破局,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法治教育模式进行重构。

(一)重新定位高校法治教育主体。本着“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教育宗旨,应将学生作为法治教育主体,发挥其在法治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将以往法治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学习”。

(二)调整高校法治教育内容。应改变以往教育内容空泛的弊病,从依赖基础教材转变到完善教材体系建设,法治教育内容应注重生活化,要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与其日常生活相关,与提高学生用法能力相关。

(三)创新高校法治教育方法。坚持“知行合一”培养理念,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新载体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延伸课堂教学的覆盖范围;开展模拟法庭、走进法院等活动,突出实践、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从“课堂”依赖转向“场景”塑造,让学生在法治教育实践中提高用法能力、培养法治意识。

(四)改革高校法治教育评价方式。运用动态、连续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完善以书面考试为主的结果评价,注重对学生法治教育实践能力的考查,不断引导大学生将学习成果从“卷面考核”到“实际应用”的转化,提高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与劳动中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五)加强校内外法治教育资源的协同性。积极拓展高校法治教育的社会空间,深化高校和社会力量的合作。[2]高校应优化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依法治校营造良好校园法治教育环境;社会应营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生活环境;社会组织积极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经费、场所、人力物力等支持,积极参与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四、结语

高校法治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需求。高校应通过重构法治教育模式来破解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学科定位不明晰、教育内容不科学、教育模式滞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够、教育资源缺乏协同性等困境,通过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着重培养学生法治理念、提高学生用法能力、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不负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要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进程中的主力军、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诈骗法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