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体系谈繁塔的理性与浪漫

2022-11-21 10:27郝晴张义忠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安徽建筑 2022年11期
关键词:楼阁塔内塔身

郝晴,张义忠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塔,是我国古代的高层建筑。在我国佛教建筑的历史发展长河当中,本属于印度的佛塔建筑不断地与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相结合,并逐步中国化,中国古塔因此也从无到有的变化发展。因而塔的外观形态、功能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譬如楼阁式塔就是由窣堵坡概括提炼而成的刹与我国传统建筑中高大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

当塔作为单层塔时,人们或许可以通过木梯或临时搭建的爬梯组织垂直交通,但当塔的层高逐渐增高、层数逐渐增多、塔的功能增多时,显然临时的楼梯已无法满足需要,因此用于组织登塔的交通体系也根据其变化需要逐步发展。古塔是我国现今遗存最多的古建筑,进行古塔垂直交通体系的研究,不仅对于古塔本体的交通体系保护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其中通过发掘古人的建造智慧对于现代高层的建筑设计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1 繁塔概况

繁塔坐落于开封市禹王台区东南方向1.5km处,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塔身平面为六边形,外观形制上属楼阁式砖塔。原名兴慈寺塔,因其位于北宋四大皇家寺院之一的天清寺内,又称为天清寺塔,又因其建立在繁台之上,俗称繁塔。繁塔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塔的型制较为特殊,其异乎寻常的外形也难免令清人发出“浮图三级真幽怪”的感慨。塔的躯粗首小,从外观上看酷似一座编钟(如图1)。繁塔塔体通高36.68m,下部为三层六边形的硕大塔身,由下至上,各层逐级收缩,而上部的六棱锥形小塔却如同塔刹一般坐落在三层平台上,造型奇特,正所谓“塔上有塔”(如图2)。

图1 “编钟式”的造型(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繁塔南立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繁塔的内部结构也颇为别致,既保留有唐代空心塔的遗风,又创造了新的登塔方式。

2 楼阁式塔的可登临

2.1 空间的开放性

中国的古代建筑大多具有开放性,比如亭、台、楼、阁、榭、轩等。这些建筑不仅仅只有欣赏观望的功能,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人们可以进入的活动空间。楼阁式塔作为古代建筑的形式之一,是窣堵坡与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按照楼阁形式修建的古塔,同样具有这种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正是因为我国的楼阁式塔在演变发展过程中有了可以登临的意向[1]。

在隋、唐之后,出现了以砖石仿木构的楼阁式塔,其出檐深远,平座、栏杆等均与木构一样[2]。而繁塔的外形是仿照楼阁式木塔进行建造的,其屋檐、塔外平座以及塔内砖石蹬道等这些构造均表现出其可以登临的意向。人们登上它既可以礼佛祭拜也可以登览观光,而此正是体现了繁塔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2.2 崇尚自然的思想

中国的古塔逐渐演变为可以登临的建筑形式,还有一个因素是中国传统中崇尚自然的观念,这就引导人们自觉地顺应自然、亲近自然,来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原本庄严而又神圣的塔发展成为人们抒发情感、欣赏美景、愉快交流的场所。繁塔的三层塔身体量较为庞大,或许是古代匠人在建造时为了避免塔盖的笨拙,将本该形成的攒尖顶进行演化收缩,从而修建了顶部的小塔。小塔的修建,使其自身既成了观光对象的同时又退让形成了大约264m2的登顶观光平台[3](如图3)。巨大的观光平台,加强了与自然的融合度,使人们可以更加悠然自得地欣赏汴京城的繁华景象,而由此发出“迥然尘坌隔,顿觉襟抱舒”的感慨。

图3 登顶观光平台(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视觉的延伸度

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沿着平面展开,只是在面积体量上较为庞大,但在高度上相对低矮,即使是楼、阁这种建筑也不是十分高大,因此这些建筑所提供的视觉的延伸度不够。登高给人们所提供的主要是视觉方面的感受,随着视点的增高,视域会相应扩大,便可以看到更加广大范围内的景物[4]。因此高耸的建筑物——塔的出现,带给人们建筑高度变化的同时还有视觉高度的变化,站在塔上可以随着登塔的层级欣赏到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视野范围的景观,提高了人们观景的视觉享受度。

繁塔建立在繁台之上,而繁台是一个自然形成的高台,每至清明节,在此“登楼下瞰,尤为殊观”,“繁台春色”素有汴梁八景之一的美称。繁台的高程较开封市中心高出8m左右,地势的高峻给原本就已高大的繁塔的登高望远提供了更多地可观赏性。因此繁塔成为当时人们登高四望、饱览大宋京都繁华美景的良好去处。

3 繁塔交通体系的理性与浪漫

楼阁式塔相当于古代的高层建筑。高楼上用于组织上下交通的称为楼梯,因而楼阁式塔贯通上下的称之为塔梯,是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繁塔垂直交通体系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同时具备礼佛祭拜、登览观光两种功能,且两种功能的交通体系自成系统。繁塔的一层塔心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边的塔心室较深,为敬佛礼佛之用,北边的塔心室略浅,用作登临,但两部分的塔心室互不相通[5]。

3.1 礼佛路线——理性之属

佛塔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供奉佛像、礼佛,因此塔心室作为礼佛的场所,是塔内最重要的空间。繁塔一层和二层的塔心室空间,具有明显的佛殿功能。其塔心室宽敞高大,其中一层塔心室面积达到57.2㎡,二层塔心室的面积亦达到了47.2㎡。为了营造出神圣的礼佛氛围,在进入一层和二层的甬道两侧都镶嵌着石刻佛经,塔心室内的南面墙也镶嵌有乐伎砖等。

之前繁塔的一层、二层的塔心室是通过“暗层”上下贯穿的,两层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竖直的木爬梯穿过暗层攀爬进入,但是在1983年的一次维修时叠涩上的洞口错误地被封闭。现在若进入繁塔二层的塔心室可以通过北面佛洞的塔内蹬道攀登至二层之上,然后再沿着塔外的方向下移8个台阶,之后可以分别从二层位于东南或者西南方向的两个门洞走出塔壁之外,沿着塔的外缘攀行向南才能行至二层塔心室,北侧的三面佛洞则需要走出塔壁外以后向北绕行如图4、图5。

图4 二层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交通路径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此即是繁塔作为佛塔其理性所在的礼佛路线。此路线之曲折悠长,复杂的走向为来到此地登塔礼佛的人们更加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仪式感”。

3.2 观光路线——浪漫之处

繁塔独具特色的交通体系还体现在其为了避免对一层、二层塔心室安静的礼佛空间场所造成影响而设计了独立并且完整的登览观光路线。

观光路线的出入口则设置在一层的北边洞口(如图6)。走入北面佛洞,就可以看到供游人攀登的蹬道对称的布置在洞口的左右两边,其蹬道宽约1m,梯阶高约0.2m。游人便可以在此拾级而上,随着塔内蹬道的转折,即可直达三层塔心室(塔内蹬道与一层、二层塔心室均互不相通)。沿着蹬道攀登至三层的塔心室后则无阶梯可攀,游人就要止步于此。从一层直达三层这种登塔方式就是普通民众正常的登览观光路线。

图6 一层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倘若登临至塔顶平台,体验一番“惊心动魄”之感,则需要从三层塔心室的南甬道走出塔外,沿着平座先向西边再转到西北方向,从西北面洞口的登顶爬梯登至平台。在广阔的塔顶平台上可以舒展胸臆,一览东京城的繁华景象。

4 繁塔交通体系的科学性

4.1 塔体结构稳定

繁塔从垂直交通方面上进行划分属壁内折上式塔[6]。壁内折上式的特征是指梯级布置在塔壁内部,与塔壁或者塔心室平行设置,按照塔的外壁的曲折变化而逐渐上升,多为砖石材质的塔梯。这种类型的塔的优点是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厚重的塔壁,与此同时又为塔心室留出了完整的使用空间,这在砖塔的设计上是一大进步。因此在宋代以后壁内折上式逐渐成为砖塔的主流结构[7]。此类塔建造时砖塔梯需要与塔身同时进行施工,在施工时应在有塔梯的地方设置空洞,因此蹬道的位置对于整个塔身的平衡至关重要。

繁塔的塔内砖梯道布置即为对称分布,这种对称布置的蹬道可以使塔身两边所承受的重量同时得到减轻,有助于保持塔身平衡,很好地避免了塔身因受力不均而导致的问题,从而增强塔体结构的稳定性。此外繁塔除一层的塔心室、佛龛、门洞以外,二层、三层的则上下错落,都设置在不同的立面上,这种设计从建筑装饰的角度增强了塔身的宗教性以及艺术性;从力学角度来说这些造型在节约材料的同时也减轻了塔身的自重,减小了塔身承受的侧推力,使塔体结构更加稳固[8]。

4.2 安静的礼佛空间

繁塔各层的塔心室平面,均为“烧瓶”状的六边形,具有明确的坐北朝南的方位性。自古以来人们将南向方位视为至尊,前来礼佛之人,按照礼佛路线的设置从南边的券门进入与观光的游客则互不干扰。

进行礼佛的时候要求礼佛之人保持一颗虔诚的心,面对佛像要保有恭敬心、至诚心。因此对于礼佛空间的布置应做到庄重严肃、安静静谧、幽暗肃静,而切忌大声喧哗、人员嘈杂等等。繁塔垂直交通将礼佛和观光的路线设置为各自独立一个体系,两者之间互不相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较好地保持礼佛空间的秩序性。

4.3 独立的登览观光

安静的礼佛路线的布置同样也体现了登览观光路线的独立性。“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体验到高处所带来的感受。古时的文人雅士则常常借助登高来抒怀胸臆,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建筑手段所创造出来的登临场所,加强了人们因登高所带来的不同体验。有些前来繁塔的人,可能无谓于神圣与世俗之辨,只是在此可以暂时地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风光。他们以观光揽胜、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动机,更多地是将此作为旅游娱乐的去处。

繁塔位于开封市区东南,如果站在繁塔上来欣赏汴京城内的风光,就需要向北看。但是繁塔各个塔心室和蹬道的开口都设置在南面,因此在塔内的任一位置都无法看到北边城市的风光。然而在繁塔北部三个面的外檐上,多加谨慎地攀缘都足以让人畏惧,更不用说东张西望去欣赏美景。因此游览之人可以攀登至繁塔三层的观景平台,来一览开封市区的繁荣景象。

5 结论

繁塔在一代又一代开封人的眼里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圣物,在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中已经走过了千年,因其独特的外部形态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对它的关注,在坊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而正是这些传说乃至神话,给阅尽沧桑的繁塔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这座充满着神秘的繁塔,其独立的礼佛和观光的登临体系,也是研究古代佛塔建筑交通体系发展以及演变的珍贵实例资料。之前说谈起观光眺览,人们可能会想到西安的大雁塔,古时许多文人志士以“雁塔题名”为耀事,但大雁塔的登塔观光是在塔心室中透过洞口实现的,其观赏的效果、空间的开放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度都不是十分理想。而繁塔所具有的超过260m2的登顶观光平台无异于开创了平顶远眺的开端,安阳天宁寺塔和兖州兴隆寺塔的平台式塔顶均出现在此之后,不排除是受繁塔的影响。

猜你喜欢
楼阁塔内塔身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透视:雪糕叠叠乐
意大利著名记者雕像被抗议者泼红漆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一种顶升套架自升式的内爬塔机
锅炉脱硫沉积对节能环保的影响
亭台楼阁知多少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