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和机制

2022-11-21 11:44付宜谦刘薇周水生黄彪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上巨虚天枢腧穴

★ 付宜谦 刘薇 周水生 黄彪(.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l disease,IBD)的一种[1]。该消化道疾病以慢性炎症和溃疡为主要病理特点,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上以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特征[2]。U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普遍认为与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等因素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出现在20~40岁人群,其中轻中度患者占比较大。

目前临床治疗UC通常采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3],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症状,但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且对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因此探究有效治疗UC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古籍中尚无UC病名的记载,但根据UC的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无力、腹胀),可与中医“痢疾”中的“休息痢”“久痢”相对应。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UC的治疗,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电针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以刺激穴位的一种疗法。

电针的常用波形有连续波、断续波、疏密波三种。连续波为连续固定的单一电流刺激波,常用于治疗痿证,可用于各种肌肉、关节、韧带及肌腱的损伤等,但治疗时间过长神经肌肉易产生适应性改变,镇痛效果减弱[4]。断续波为时断时续的组合波,有强烈震颤感。这种交替出现的电波对人体神经肌肉的兴奋作用更强,适用于脑血管疾病及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的肌肉收缩功能障碍[5]。疏密波为疏波密波交替出现的组合波,有利于肌肉有节奏的收缩与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以及调节组织的营养代谢,消除组织炎性水肿等,对于软组织损伤、腰背筋膜劳损以及神经肌肉麻痹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6]。研究表明,电针治疗UC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来达到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电针治疗UC相关文献并构建数据库,分析电针治疗UC的方法,进一步对电针缓解UC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电针治疗UC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以溃疡性结肠炎、UC、电针、频率为关键词检索文献,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维普数据库(CQVIP)收集1999年1月—2020年12月有关电针治疗UC的文献,并构建相关研究数据库。

1.2 数据收集

将文献中进行随机对照的动物模型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的结果纳入数据库,同时要求第一诊断为UC,年龄、性别、体重不限,治疗方法以电针为主。除了排除数据相似的、无随机对照试验等文章,还需排除临床经验、综述、理论探讨等文章。由3名科研人员独立进行数据采集、筛选和录入工作,并进行交叉核对。数据的采集包括频率(Hz)、波形、治疗时间(min)、电压(V)、电流(mA)、影响途径、发表年限、联合治疗方式等,最终建立电针治疗UC数据库。

1.3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电针治疗UC数据库的构建

检索到1999—2020年的UC相关研究文献共78条,其中53篇符合标准纳入数据库,发表年份与发表数量见表1。将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统计,得到F=1.903,P=0.186,说明年份与文献数量之间没有明显关系,电针治疗UC的文章未出现逐年增多或减少的趋势。

表1 1999—2020年电针治疗UC相关文章发表年份与数量

2.2 电针治疗常用参数和方法

2.2.1 波形对纳入数据库的波形进行统计,共进行52次电针治疗,其中疏密波使用频率最高,为75.00%,连续波使用频率为21.15%,断续波使用频率为3.85%。见表2。

表2 1999—2020年电针治疗UC波形使用情况

2.2.2 频率对纳入数据库的电针治疗频率进行统计,将频率出现的区间进行标记,共标记884次,其中53.73%分布在4~25 Hz,88.57%分布在2~50 Hz。见图1。

图1 1999—2020年不同电针波形治疗UC频率

2.2.3 腧穴将纳入数据库的穴位按照一个穴位使用一次记一次的方法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共有11个穴位被选为电针治疗穴位,总计使用110次,其中天枢穴出现的次数最多,为31次,占比28.18%。见表3。

表3 1999—2020年电针治疗UC腧穴使用情况

2.2.4 腧穴组合通过关联规则,计算所有使用的穴位中两个之间的配伍形式。该配伍关联的效用性用支持度和置信度表示,结果表明天枢-上巨虚的组合最为常见。见表4。

表4 1999—2020年电针治疗UC腧穴组合情况

2.2.5 经络组合根据表3统计资料,结合穴位归经,对上述高频穴位的经络归属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胃经使用频率最高(67.27%),其次为任脉(25.45%),其余经络出现频率均小于10%。见表5。

表5 1999—2020年电针治疗UC经络组合情况

3 讨论

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电针治疗UC的相关文献并构建数据库,分析电针治疗UC的常用方法。75%的文献选择疏密波治疗UC,笔者推测采用疏密波治疗能够加快肠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循环、调节肠道的营养代谢,对肠道炎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文献中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等腧穴选用频率高,且在穴位配伍上天枢-上巨虚组合使用最为频繁,从支持度来看,天枢与上巨虚同时出现的概率为25.90%;从置信度来看,当使用天枢穴的时候,上巨虚有45.20%的可能性也会被使用。53.73%的电针使用频率分布在4~25 Hz,88.57%的电针使用频率分布在2~50 Hz,可见电针使用频率主要集中在低频率区域。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与高频率电波相比低频率电波对UC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但目前对于电针治疗UC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笔者从中医理论、神经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3.1 中医理论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用具有双向调整功能的大肠经募穴天枢、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及胃经下合穴足三里,这些穴位具有治疗痢疾、泄泻、腹痛的功效。天枢-上巨虚配伍使用可收到疏肝健脾和胃之功,在针刺基础上结合电刺激,可强化针刺的疗效,可见文献取穴原则基本符合中医药理论。

3.2 神经学

神经生物学理论和形态学研究表明,支配胃的交感传入神经元位于T6-T9,足三里穴的交感传入神经元位于T6-S3,天枢穴的交感传入神经元位于T6-T12[7],由此可见,足三里、天枢穴的交感传入神经元与胃的交感传入神经元重叠,处于同一神经节段。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和天枢穴可以通过传入神经到达中枢的某个汇聚点后协同发挥调节胃功能活动的作用,具有加快黏膜修复、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的功能。腧穴对内脏功能活动的节段性分布也为治疗UC提供了取穴依据。

3.3 内分泌学

内分泌调节系统研究发现,GH/IGF-I轴是体内重要的合成代谢调节系统。GH/IGF-I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关系,当IGF-I分泌适当时才能促进损伤修复,使组织损伤愈合。胃肠道黏膜广泛存在着GH受体,若GH受体过度激活,促使肠黏膜细胞过度产生IGF-I,IGF-I分泌过多则会导致肠道肿瘤。电针上巨虚穴能促进结肠异常增高的GH/IGF-I表达趋于正常[8],因此电针上巨虚穴能够明显改善UC黏膜的组织学改变,促进溃疡修复和炎症吸收。针刺足三里等穴可以调节腹部术后胃动素、生长抑素及胃泌素浓度,进而调节胃肠功能[9]。激素调节胃肠道功能活动,为腧穴的选择提供了思路。

3.4 免疫学

免疫系统的研究发现,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电针治疗UC可抑制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促进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态,使结肠固有层异常增高的TNF-α和IL-1β阳性表达细胞显著减少[10]。同时电针治疗能明显减少TNF-α、IL-1、IL-6等细胞因子的含量,调节植物神经及内分泌功能。因此,电针治疗有利于调节肠道应激状态[11-12],为电针胃经腧穴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免疫功能、缓解肠道炎症的机制提供思路。

4 结论

电针治疗UC的效果与其腧穴特定的良性调节、电针的波形和频率存在密切联系。其中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使用频率最多,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胃肠道营养代谢、加快黏膜修复、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电针治疗中选择疏密波治疗可加强肠道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调节肠道的营养代谢,对肠道炎症具有显著影响。电针治疗频率多选择在2~50 Hz,但目前对于该电针低频率选择对UC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讨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只针对电针治疗UC的方法和机制,未探究其发病原因,未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同时缺乏电针治疗对UC的不同中医证型的分证论治及辨证取穴。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还应注重辨证取穴原则。

猜你喜欢
上巨虚天枢腧穴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上巨虚后续效应磁共振成像比较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足三里和上巨虚平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