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筝名曲《战台风》

2022-11-22 04:08梅丽娟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乐段古筝小节

梅丽娟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发展,古筝的乐曲风格与演奏技巧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由于世界文化的交织以及各种流派音乐的碰撞,这使得古筝这一民族乐器具备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古筝在全世界知名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西方合作曲目通过古筝的形式展现出来。一个个优秀的作品也应运而生,更是以古筝演奏的形式被人们所广泛熟知,而别具一格的《战台风》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出。《战台风》作为一首古筝领域非常经典的作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几乎成为每一位古筝演奏者在学筝路途上的必弹曲目。此曲的技术难度在近现代创编的古筝曲目中名列前茅,在古筝曲目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战台风》的创作背景

王昌元作为当代最出名的古筝演奏家,其演奏风格气魄浑厚的同时,又能充分塑造整个故事,使得故事基调在音乐中逐渐展开并形成完整的视觉印象。其不单单在演奏手法和技巧上非常出色,在作品的创作和曲目的创作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战台风》便是她1965年在上海码头参与工作时有感而发,所创作的一首极具特点的古筝曲。繁忙的码头、与台风的激烈斗争、工人的艰苦抗争、拼搏的精神,这一幕幕激励了她对于这首曲子的创作灵感。最开始创作时她选择将其命名为《抢险》,但后来她又认为抢险无法充分地表达出码头工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也未能生动地表现出工人的自强与坚定。当她将曲名更改为《战台风》之后,所有的音乐形象饱满了起来,通过激昂的旋律让听者感受到码头工人敢于抗争的精神。王昌元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父亲是上海音乐学院知名的教授王巽之。王昌元的父亲将古筝的弦数增加到21根,并且改变了琴弦的材质,通过她父亲的改进不仅扩增了古筝演奏的音域,也加深了古筝演奏的细腻程度,这些也都是该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从塑造价值和背后故事来看,这首曲目成功塑造了码头工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歌颂了在危险面前人们的英雄气概、不怕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同时从慢板部分的音乐也展现出来了美丽祥和的码头景色。

二、《战台风》乐曲结构分析

整首曲目的演奏风格大气磅礴,音乐画面鲜活。乐曲在热烈快板、柔和抒情的慢板之间自然地过渡及连接。全曲由5个乐段构成,五个部分塑造了五种不同的场景。

第一部分(1-33小节):乐曲的开篇,王昌元用一种热烈快速的节奏韵律进入主题,以强烈的跳跃性和音乐的爆发性瞬间使得整首乐曲进入紧张状态,左手的演奏生动地展现了古筝中锣鼓的形象。其演奏韵律的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这与传统古筝演奏方式截然不同,为环境恶劣的画面印象塑造了成功的背景,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整首歌的主要发展动机和导入素材。从旋律的变化性上也可以感受到码头工人的繁忙和热闹,给场面塑造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通过音色变化,可以感觉到来自工人强大的劳动魅力。

第二部分(34小节):这部分为自由乐段,大篇幅的乐段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小节线,只有一个散板的标记。本乐段主要是描写台风来袭,从双手反向刮奏所产生的呼啸音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在台风面前,人类自身的渺小。台风的巨大声响在塑造完美画面音的同时,也为后续故事发展和音乐主线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作用。

第三部分(35-157小节):本乐段是该乐曲的高潮部分。节奏突然的变化起伏,旋律逐渐走向复杂,从故事发展主线上来看,激烈的旋律线条交织如同和台风抗争的工人一样,旋律逐渐密集,四小节的同音反复变化使得人们的情绪变化也逐渐复杂。同时在这样密集的乐曲变化中,主线的稳定旋律仍然固定,这烘托出了工人坚定的信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乐曲情绪达到了高潮。(45-122小节)是主题的变奏,运用了食指点奏、扫摇、扫弦、刮奏、扣摇等不同技法对旋律主题进行了升华。其中特别是扣摇更是作为各种技法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技法,其新颖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使得整个场面十分具有画面感,更是烘托出台风来袭人们意志力的强大。(123-128小节)则是对于主题升华画面的再次表达,该乐段表达出人们对于必将战胜危险、必将战胜台风的勇敢信念。同时在最后四个小节中,乐曲以越来越弱、越来越慢、越来越柔和的节奏旋律为主。这也标志着工人的斗争结果必然是胜利的,坚定的信念始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四部分(158-179小节):该乐段以流畅悠扬的旋律展现出工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了台风走后雨过天晴,人们用自己的奋斗和坚定的信念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样的喜悦来自对家园的守护,来自对国家财产保护成功的振奋,来自对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意志力的歌颂。从节奏和旋律上来看,旋律逐渐清晰化,节奏从最开始的激烈逐渐变得平缓,气息也逐渐稳定,就像是切身经历过一样,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是应当注意右手拨弦的位置和松紧度都必须根据故事主线发展进行微调。

第五部分(180-210小节)这一部分将最开始的激烈乐段再次呈现,并且这种气势逐渐升华,节奏更加明显,情绪更加激烈,演奏的旋律和节奏越来越快,表明了对于工人能够战胜台风强大意志力的歌颂,从欢乐的演奏中再次感受到码头工人繁忙热情的劳动情景,乐曲最后伴随着一个长摇完成了整篇作品。

三、《战台风》的演奏技巧

《战台风》旋律都是以民族五声音阶为主的旋律进行。曲调运用复调的风格,采用左右手相互交替演奏的方法,同时也采用了浙江筝的演奏特点,充分利用了各种古筝演奏技巧。2/4、3/4、4/4拍子的交替进行,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自由、即兴的特点。在作品中,将“滑音”、“摇指”等传统演奏技巧应用到曲目基调的烘托上,从最开始的节奏变化到剧情深入的高潮皆是以此为基调,在这些基础上继而创新了诸如“扫摇四点”、“扣摇”等新型演奏技巧,这些技巧正是传统古筝曲目演奏中所缺乏的技巧。

(一)大撮、小撮的快速演奏

大撮、小撮是这首曲目中使用最多的演奏技法,这一技巧可以充分烘托热情的氛围。大撮是“勾”和“托”配合指法,小撮是“抹”和“托”配合指法,弹奏时注意甲片触弦速度,必须快、准、狠。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要控制食指和小拇指之间的距离进行有效止弦,通过将甲片和触弦之间的距离和力度控制好,可以将音色弹奏成合适的音效,能够在即确保音色没有杂音的基础上又做到情绪饱满,氛围烘托良好。

例如:乐曲的第一、二小节中必须要注意双手的控制,右手三个手指和左手小撮的配合使用,需在稳定控制左手小撮的基础上确保右手在合理的位置上,这样可以保证整体弹奏的扎实性,同时也能够确定不会有杂音的出现。对于右手部分要控制主要触摸位置的适中性,演奏时需做到气势磅礴,音色雄厚。演奏时要学会根据乐曲整体的演奏特点,进一步将整个弹奏过程变得灵动起来,这样能够烘托出工人们紧张但又热闹的氛围,同时又包含着对于国家对于工作的热情,这样的情感必须要代入演奏中,真正做到有气势、有力度的演奏。

乐曲的结束乐段,在弹奏的过程中要注意大撮力度的强弱和演奏速度的快慢,左右手的演奏方式和位置基本与第一部分一致,但是由于感情基调的变化,这一部分的音节和第一部分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弹奏过程中也需要强调这种情感的变化。音量的轻微变化也使得乐曲更加生动,也可理解为工人内心的细微变化。

(二)右手不同种类的刮奏

刮奏在古筝演奏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其演奏方式和表达风格也十分多样化,在该曲目中也有着非常多的体现,根据其演奏形式和创作特点,乐曲中的刮奏包含了以下几种演奏方式。其一是连接性刮奏,在第一部分时常出现。这种刮奏方式要注意力度和弹奏时间的长短,必须要将前后两部分音节通过刮奏的方式进行连接。若两个音节表达的情感不同则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因此必须要将这种强弱性、长短性和对比性变得更为强烈,这样可以保证整个乐曲的旋律具备足够的连续性,不会显得突兀。其二是装饰性刮奏,在乐曲第三部分大量出现。这一部分的技巧细节是通过利用大拇指关节处的指尖力量,继而和中指或食指进行联系,依次拨动琴弦,从而达到完整音。其三是仿声性刮奏,此种刮奏演奏技巧用来模仿台风来袭时的狂风怒吼,在乐曲第二乐段也有充分的体现。

(三)左手柱外刮奏

第二段散板台风袭击,作者运用了现代的演奏技法“柱外刮奏”,这也是此首作品的点睛之笔,利用强烈的声音来表现台风突如其来、排山倒海的凶猛场景。从第五拍起左手刮奏有了固定的节拍,时值为两拍。紧接着左右手交错、反向地刮奏,演奏者可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发挥,在强弱的处理上,要根据氛围的变化及时调整音乐强弱的变化。通过对力度的把控将台风与人的距离进行演绎,这样可以在旋律基础上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这样的力度也能够表现出无比强大的乐段趋势。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演奏的速度,还要注意两手反向的配合,动作要自然流畅,姿态要优雅,声音要洪亮,弹奏要有激情。

(四)扫摇四点

扫摇就是扫弦和摇指的结合,这是又一技巧的创新。乐曲的第三部分扫摇较多,也是全曲的中心段落,这一部分的演奏章节非常长,各种演奏技巧和变化手法也十分复杂。“扫摇四点”技法能够将整个画面艺术感提升,旋律的大幅度变化凸显着故事篇章的变化。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必须要注意整个旋律走向的自然连接性,这样可以保证旋律过渡的自然性。对于曲目来说,为了表达的感情也能更加饱满自然,就必须要及时控制双手演奏的位置和力度的强弱,才能富含感情地表达人民与台风应对的激烈感情,对于全文节奏的变化也能够更好地把握。这对于信念的发展、整个曲目的高潮到来以及之后的情绪变化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想把握好这部分的情感变化就必须充分学习和掌握好扫摇这种技法的实际应用。

(五)扣摇

扣摇,即摇指的一种。扣摇是古筝弹奏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弹奏技法,它在《战台风》中也是创新技巧之一。通过左手食指与大指轻捏住琴弦快速地来回走动,右手快速遥指渲染气氛以达到模拟自然界无固定音高的风声音效。右手和左手对于弦部的力度掌控可以将声音始终控制于琴码与岳山之间,根据演奏的细节变化继而将整个音效也发生变化。在右手进行拇指摇的过程中,左手需要根据旋律起伏的变化及时调整位置,从而来表现风声由近及远、呼啸而来的立体声音效果。

四、《战台风》在古筝发展历史上的意义

《战台风》的创作和整个曲子的表演风格,都表现出中国现代古筝音乐发展的方向,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古典乐器演奏类型转型的典型代表作品。王昌元将古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结束了一个时代传统演奏技巧的表演风格,使得古筝从轻弹慢弹的传统时代,踏入了一个新的、可以根据曲目快慢变化节奏的时代。尽管在曲目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都是现代的,但在音乐演奏的材料和演奏方式都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这种将传统和现代乐曲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表达风格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并真正跟上了世界音乐曲目的发展方向。在创作《战台风》的过程中,作曲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音乐语言相结合,不同风格的音乐演奏类型真正让人们感受到了这背后浓厚的感情。多种新型演奏技巧诸如“扣摇”“扫摇四点”的使用也充分展现出这些创新技法在传统乐器演奏方式中的成功应用。同时也将古筝的魅力以不同于以往的音乐表现力更加彻底地展现了出来。王昌元将音乐内容和演奏形式牢密地结合,真正做到了音乐和艺术的统一,画面和感官统一的意境,做到了美与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朴素与自然感的提升。更是从整体上提升了艺术观念的创造,王昌元的创新型演奏技法让古筝的魅力再一次以新颖的方式赢得更多人的喜爱。■

猜你喜欢
乐段古筝小节
女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的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快把我哥带走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