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11-22 06:53李琳朱淑畅
福建轻纺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教服装设计校企

李琳,朱淑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基地,正在由服装产业大国向服装产业强国转变,而产业发展关键在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撑。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服装专业毕业生,但依然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究其原因,是人才需求与供给错位,教育无法对接产业需求[1]。高校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实现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意义认识不足

产教融合目的是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解决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问题,实现双方共赢,但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校企双方合作热情不匹配的情况。有些企业危机意识比较强,能够认识到未来产业发展是人才的竞争,会积极寻求和高校的合作,而有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会将学生进入厂区对生产带来的不便看成“麻烦”,常常会出现学校一方主动联络而企业被动应付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2]。从学校角度看,学校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大多能够意识到产教融合的战略意义,但普通教师往往因为产教融合工作不能和职称晋升或绩效考核体系挂钩而积极性不高。

1.2 课程体系脱离生产实际

随着产教融合理念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接轨,将教学重心由单一理论讲解转为与实践相结合,在考核环节增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内容。但由于企业对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过低,高校缺乏对服装行业的深入了解,导致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修订不够快、不够新,授课内容与产业变化需求不匹配,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以知识讲授为主上。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程的开设常常滞后于市场需求,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数量不少,但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同步,实训设备落后,专业理论知识难以融入并引领学生参与生产研发及创新[3]。

1.3 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顺利推进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完善,但很多高校缺乏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为引领的混编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很多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很强,但缺少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对行业企业前沿技术掌握不够,对学生的专业引导不到位;还有一些教师以技能型职业教育为主,研发和创造能力不足,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创新思维动力不足。很多企业不愿意让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实习,派出的兼职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科学素养不高,没有做好产教融合的对接和指导工作。

1.4 管理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产教融合止于“校企结合”,大多停留在以科研合作项目、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表层,虽然出台很多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且方向性很强,但落地性弱。产教融合合作模式单一,虽有部分顶岗实习、订单模式培养,但缺乏法人型合作办学或更高层次合作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松散,缺乏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只是短时期各取所需。高校内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中注重论资排辈、唯论文现象也是影响产教融合工作发展的顽疾[4]。

2 推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建议

产教融合应致力于构筑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培养人才实践能力观察的窗口、体验的场景和交互的平台,从而使产教融合成为“产与教”深度融合的黏合剂[5]。产教融合应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标,在宏观层面上强化引导并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发挥服装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及高校的教育供给优势,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真正价值。

2.1 完善产教融合统筹发展制度保障

规范化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和落实需要制度先行,要将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纳入到地方发展战略框架之中,保障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对产教融合发展方式起到规范性、引导性和支持性作用,明确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的运行主体与推进主体,由专人负责,有专门经费支持产教融合体系的正常运行。积极开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提供财税、用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发挥服装行业协会协调指导作用,强化服装行业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要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促使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服装行业产教融合。

2.2 强化服装企业重要作用

产业资源是产教融合顺利开展的基础。要激发服装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积极开拓产教融合型试点,发挥重点企业引领带头作用。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选派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论证。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的营销、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源,共建服装学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落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选派专业师傅做导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经历从简单操作走向复杂工艺工作的全过程。根据企业需求确定研发课题方向和内容,由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共同落实、推进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实现“出成果”与“用成果”的结合。

2.3 发挥高校教育供给优势

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最大限度发挥研发、技术设备、专业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经验等优势,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从思想上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考取各类服装专业技能证书,有计划性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创新。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融合产业发展最新技术的教材和课程素材。引导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针对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研究,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到企业生产中,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3 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中国第一所职业师范院校,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6年,近年来在产教深度融合理念引领下不断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3.1 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教学源头融合产业需求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专业负责人先后走访了吉林荣发服装集团、长春圣威亚特服饰集团、利郎服饰、才子服饰、东盟集团、温馨鸟服饰等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困惑。通过走访,了解到企业为了解决技术水平落后、企业文化薄弱、战略定位模糊、行业标准升级等问题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了解到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实际工作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了解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过低,学校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薄弱、培养方案修订滞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为此,学校特邀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纺织服装专业人才标准基础上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源头就已融合产业需求。

3.2 优化教学内容,营造智慧教学环境

学校根据产教融合原则,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课程标准,在原有“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努力将数字化技术、前沿生产技术、绿色标准化生产规范、先进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教学中。现代服装工业体系是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支撑,学科交叉及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如服装制版师需要掌握编程技术、服装设计师要掌握数字建模技术,为此专业增设数字化服装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与服装CAD、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的分工配合,增强学生对数字化的整体理解与掌握。鼓励师生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学习环境,师生在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中完成款式设计、结构样板设计、虚拟缝合,甚至可以进行虚拟营销,从而快速掌握技术要点和操作流程,确保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3.3 搭建共享教育平台,促进校企生共赢

学校目前拥有国内一流的服装专业实验中心,并同温馨鸟服饰、利郎服饰集团、荣发集团、欧特赛蒂服饰、欧亚商都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长春圣威亚特服饰共同建立了产业学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训平台建设方案》。企业提供相关教学场地和设备,派专人安排学生实践训练,学校选派专业导师带队,师生深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面料中心、设计部、营销部进行实习实践。校企无缝对接,学校可以发挥实验资源和知识储备优势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到岗就业和才能施展的机会,促进师生的教学研究成果和企业生产经营彼此融合;从企业角度看,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也为企业个性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创设了条件,从而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3.4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提高知识供给质量

学校按照“请进来”与“走出去”两个方向与企业共同打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邀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政府专家走进校园,如全国知名服装设计师梁宇、李惑然、刘一行及知名服装制版师尚祖会等都曾受邀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或承担实践指导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定期到服装企业交流学习,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确保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为教师制订合理发展规划,支持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将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作为考核评价必备条件。发挥教师专长,组建扎染、皮雕、激光雕刻、针织工作室,在“长白山技能名师”、吉林省十佳设计师、制版师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教科研成果转化。

3.5 鼓励教科研探索,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鼓励师生广泛开展教科研探索,把参加竞赛和展会、参与课题研究作为技能训练的新课堂。为了有针对性地“以展促教、以赛促学”,推行“工作室”制分组教学。学生按照意愿和能力被选拔进入工作室,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制定指导培训方案,按照企业项目运行管理模式分配任务、制定计划书、组织调研分析、落实方案,企业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注重将展览赛事、教科研课题的要求与前沿技术及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保障师生在实践中获得全面提升和发展。展赛促学,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全国各类专业赛事及展会中屡获佳绩,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和认可,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已有“欧特赛蒂”“初之于麻”“寻释”“左味5℃”“文若羽”“菲米蕾”“画迹”等多个师生服装品牌注册并运营,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4 结语

以产教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6]。构建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统筹发展整体框架,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供给优势,强化服装企业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实现产教优势互补,为服装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服装设计校企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原之歌服装设计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