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场方式及其意义

2022-11-22 07:15肖仕平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选人民出版社生产力

肖仕平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围绕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提出,其具有独特的进场方式,并在“南方谈话”中达到了理论高峰。回顾中国的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伴随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在《邓小平文选》中,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先后4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一词。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的过程性和生成性,90年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则以目标定位本质。两种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出场方式意蕴深刻,既重点强调了着力发展经济,避免了把社会主义沦为抽象概念,又以目标言本质,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双要素“点睛”社会主义。这既赓续了马克思主义开创者的社会理想,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稳了航舵。

一、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性、生成性

我们先看“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使用。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①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说:“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②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在这两次谈话中,邓小平都使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的话语,但又都没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第一次谈话的主旨是,社会主义如果搞得不好,那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次谈话的主旨是,经济改革进展得好,不会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这两次谈话中,邓小平不是直截了当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当成衡量社会主义发展得好不好的准则和根据。他使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词,却未指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种言说方式背后,有其理路。

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还两次使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的设问,结合这种设问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邓小平言说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路。这两次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设问分别为:其一,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③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其二,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说,“但从一九四九年建国到现在三十八年,这中间我们又确实有不少失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①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页。。

在这两段话中,邓小平都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联在一起,两段话的一致之处恰好提供了我们领会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含义的关键。通常,人们回答“一件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就是对这件事物的本质作出定义,而邓小平问完“什么是社会主义”后,并没有立即界定和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带出另一个并列的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性问题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性问题结合起来,原因何在?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同质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问的是一个理论性、定义性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的则是一个过程性、生成性问题。与理论性、定义性问题不同,过程性、生成性问题强调的重点是社会主义要在实践中延展开来,社会主义本来就要面对复杂的“建设”课题。由此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绝不是把社会主义视为单纯的理论问题、语义问题,他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性、生成性,聚焦于社会主义实践的生动开展。至此,我们再回顾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两次使用“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词,就容易领会其意蕴了。邓小平第一次谈“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主旨是,社会主义如果搞得不好,那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次谈“社会主义的本质”,其用意是,经济改革进展得好,那就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两次谈“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社会主义搞得好不好、经济改革进展好不好这一类实践问题上,这同邓小平设问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内涵是一致的。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性、生成性的方式出场。

二、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从目标角度直接定位社会主义本质

在《邓小平文选》中,还有两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或“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的词语,都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的谈话中。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②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在此,他把共同富裕同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发表谈话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进一步总结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不同于以往将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性、生成性问题置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之前的情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开始直言社会主义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都是目标形态的要素,由此可见,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初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从目标论角度直接提出社会主义要做到什么。通常,人们对事物下定义,应该是在总结大量生动素材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去挖掘事物的本质,由此才能获得定义。但是邓小平是以目标言本质,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双目标直接定位社会主义本质。可以说,对于社会主义这个悠久而又常新的事物来说,邓小平大开大合,不是以经验总结来推断社会主义本质,也不是从概念出发来规定社会主义本质,而是从目标角度直接定位社会主义本质。

三、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目标指向

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或“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出场呢?这要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深厚内涵中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要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主张在未来社会,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应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则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但是,由于列宁的过早离世,未能形成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成熟理论并付诸实践,斯大林进行了继续探索。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建立起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未来社会理想的尝试,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范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①详见习近平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载于《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随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详见习近平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载于《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但是,因为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严重受苏联模式以及国内“左”倾思潮的影响,过度追求理想态的生产关系样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客观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对此,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1980年1月16日,他在中共中央干部会议上说:“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③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1980年4月12日,邓小平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④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1987年4月26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说:“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搞成功了,洲际导弹也搞成功了,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⑤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判断,有针对性地强调我们应着力发展经济,把人民生活搞上去,社会主义不能只是一个概念或固化成为一种教条,社会主义应展示出它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人民的强大力量。对应于此,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将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性、生成性问题置于社会主义本质论问题之前,意蕴深刻,恰逢其时。

总体来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关注的是发展目标,指向的是共同富裕,这是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创者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构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中,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能力和水平,从而创造更为丰富充足的物质成果;另一方面要求不断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以保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马克思主义开创者的视域中,共同富裕就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

从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40多年历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的过程性、生成性,走出了概念化理解社会主义的误区,极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历经1989年政治风波,我们沉着应对,锚定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势必要厘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形态要素,通过双要素、双目标“点睛”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承前启后,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随后的实践进程中不断得到鲜活展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前行之路!

猜你喜欢
文选人民出版社生产力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画与理
画与理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