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沟通与交往(二年级下册)》的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2022-11-22 08:17杨屿航曹丽花曹琪敏马金晶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笔谈手语聋生

杨屿航 曹丽花 曹琪敏 马金晶

为促进聋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全人格,发展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年将聋校语言训练课改为沟通与交往,《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沟通与交往》(以下简称教科书)也随后接续投入使用。本文通过对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内容、特点的分析,结合教学实例,提出教学建议,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内容

教科书贯彻落实《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育人要求,坚持育人为本,遵循聋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聚焦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旨在提高聋生沟通交往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由“我爱学习”“班级生活”“放学回家”和“我爱我家”组成。每课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连续的交际情景范例,然后是搭配几个与本主题有关的手语和相应图片,最后是提供了更多交际场景,运用本课所学进行巩固训练和拓展提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在每一单元中先安排三个真实情境中的交际情景和练习,然后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所学知识的应用,帮助聋生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发展。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延续了前一学习阶段教材课程内容的对话场景形式,涉及聋生校内和校外生活,贴近聋生常见的真实生活场景,重视聋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特点简析

(一)内容选择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紧密联系聋生生活

沟通与交往是一门注重学习、运用沟通交往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性课程,强调能在真实情境中与人沟通。教科书以提升聋生的沟通与交往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构建教材内容,以满足聋生的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本价值诉求,引导聋生系统地学习沟通技能,融合“语言—手语—沟通交往”三位于一体,实现有效沟通,最终帮助聋生融入社会生活。[1]

教材内容的选择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与聋生家庭和社区生活相联系,主要选择了一些聋生在校内外常见的、连贯的交际情境为范例。如“我爱学习”和“班级生活”两个单元的内容围绕着校内生活展开,“放学回家”和“我爱我家”则围绕校外生活展开。同时,重视情境性与应用性,如在《布置教室》一课中,通过三个交际场景引导聋生学会分类和归纳,非常贴近聋生生活,能帮助聋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中。此外,以“张悦”为主人公,“学习伙伴”贯穿全书,每一篇课文都根据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导聋生在交际中应该注意的沟通方法、策略以及基本的礼仪,教聋生学会在类似的情境中也能与人有效地沟通交往。

(二)编排方式强调沟通方式多元化,满足聋生多样沟通需求

新课标充分考虑聋生沟通与交往的特殊性,教科书在内容安排上覆盖了“口语”“手语”“笔谈”和“其他”四个方面。让聋生通过听觉训练、看话训练和说话训练等方式练习口语,在每一个话题学习结束后,加强手语的练习,利用读一读、写一写等方式提高聋生用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旨在培养聋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的能力。

教科书有意识地呈现了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引导聋生学习口语、手语和书面语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各种表达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以便在实际交往中根据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在一年级教材的基础上强化表达的多样性,每一课的交际情景之后就是练习本单元相关的手语,并配上手语以及相关图片。如在第3课《我学会了》第4个情景配图中,“张悦”正在打“我”的手语;第6课《布置教室》第2个情景配图中,“张悦”正在打“贴”的手语。教科书也注重指导聋生通过笔谈的方式交流,如在第4课《王老师去开会了》最后一幅配图中的两个人物,就黑板上的通知进行笔谈练习。

(三)灵活嵌入与人沟通的技巧策略,引导聋生文明交流

沟通与交往课程非常注重聋生文明交往礼仪的培养,要求聋生初步了解社会交往规范,在沟通与交往的过程中能理解、尊重对方,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同时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在编排上延续了前一学习阶段教材的形式,在课文中采用“小提示”的方式,将沟通技巧灵活地嵌入课文中。如在第1课《语文课上》以及“实践活动一”中,呈现遇到不同情况时如何有礼貌地提醒别人;第4课《王老师去开会了》中,提示聋生在打手语的时候,要注意双手的基本方位;第5课《找春天》中,要求聋生在日常与人交流过程中,能够从对方的表情中了解他们的情绪;第7课《谁来接你》中,提醒聋生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打断别人;第8课《坐车》中,教聋生学会文明乘车,礼让他人,并使用文明用语。学习这样的内容,能够帮助聋生养成文明交往的好习惯,掌握与人沟通的策略和技巧。

三、教学建议

(一)基于大概念视角,实施整体结构教学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囿于“线性知识”的教学困境,聋生难以形成学科的“整体观念”;受限于“浅层学习”的学科桎梏,聋生难以获得对学科的“本质理解”;受“情境固化”的能力遮蔽,聋生难以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2]

基于大概念视角的整体结构教学有助于教师突破上述困境。首先,教师创设能够支撑起整个单元的、整体性的、真实的交际场景,将本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聋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并提出核心问题;其次,教师将创设的情境与提出的核心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出大概念的子问题、子任务;最后,组织聋生基于子问题、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境演练、探究学习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构建核心概念以回答核心问题。

通过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概念派生等可确定大概念,这是自上而下的,是“现成的”。例如在《语文课上》《王老师去开会了》《找春天》《谁来接你》《坐车》和《我陪弟弟玩》等课文中,均涉及一个大概念“学会交往礼仪”。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真实的指向交往礼仪的应用场景,引导聋生通过感受真实的情境提出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交往礼仪?”然后,教师基于情境和核心问题提出“为什么要注意提醒别人?”“为什么等别人说完再说,自己不可以直接说吗?”“为什么要注意了解别人的情绪,有什么影响呢?”等问题;最后,组织聋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学习实践活动,逐步建立核心概念。教师需要对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以把握指向大概念学习的方向。

(二)深入挖掘教材,促进师生一隅三反

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每一课的编排都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聋生练习本课相关的手语,在练习和实践活动部分再次创设聋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际情景。但教材创设的情境终究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材,能够举一反三,根据聋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拓展延伸,创设更多适合聋生练习的情境。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有意识地将教材与课标相结合,凝练出其中的价值取向,从聋生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教学主题,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开发多种真实场景。例如,第11课《我陪弟弟玩》的教学重难点是在询问别人时,要征得同意方可行动。第一个场景是姐姐在征得爸爸妈妈的同意后,和弟弟下楼玩;第二个场景展示了姐姐陪弟弟去玩足球;第三个场景是弟弟想再玩一会,姐姐说“天快黑了,我们明天再来玩吧”。教师教学时可使用抛锚式教学法,创设真实、完整的延伸情景,例如“如果弟弟坚持不回家,会发生什么呢?”“假如你是姐姐,弟弟坚持不回去,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弟弟,姐姐叫你回家,你还不想回去,你会怎么做?”等等。把这一系列问题通过支架式教学抛给聋生,引发聋生思考,让聋生依据自身实际举一反三,拓展生活交往中的迁移表达。

(三)关注个体差异,灵活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由于聋生在年龄、个性、认知水平、家庭环境、障碍程度、致残原因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聋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以聋生为主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解决沟通与交往课程中的教学重难点。

对于不同知识掌握水平及障碍程度的聋生,教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理,提出适宜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4个实践活动中,均安排一个交际场景,以“省略号”的方式提示聋生自由表达,教师应鼓励聋生根据自身实际自由发挥。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聋生,在达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用自己能够表达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可;对基础较好的聋生,则要求使用多种表达形式,鼓励聋生多说多做,不要拘泥于书本的情境,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手语、口语和笔谈是聋生常用的也是主要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聋生的听话、看话和说话训练。在手语教学时,教会聋生懂得打手语时双手的基本方位,能够熟练应用汉语拼音手指语,会用手语进行语义清楚的日常对话等。加强笔谈的实践运用,培养聋生把口语和手语转换成书面语表达的能力。同时教授使用必要的辅助沟通工具,如电脑、手机、电子屏等。教师在对不同能力水平的聋生进行手语、口语、笔谈等教学时,应根据聋生实际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更不可“揠苗助长”。

猜你喜欢
笔谈手语聋生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简介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奇怪的手语图
由笔谈管窥中朝文人文化意识的差异
笔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与运用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