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筝曲《如是》的二度创作

2022-11-22 13:47
黄河之声 2022年8期
关键词:慢板快板古筝

曾 婷

一、创作背景

古筝协奏曲《如是》原为改编自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的电影主题曲《柳如是》,由王丹红女士创作,后受青年演奏家苏畅的邀约创作而成。该曲以电影主人公柳如是为主体,讲述其在明末清初背景下的文人心态,虽身处青楼,却又关心家国大事,以及那些爱恨生死的抉择、挣扎和悲喜。《如是》在挖掘、展示古筝传统魅力的同时,探求传统文化在心灵中的沉淀,展现高洁纯朴的心灵世界,坚守了“传统化”的同时,也将“现代化”融入了其中。

二、乐曲分析

(一)定弦基调

《如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采用昆曲南曲的音乐元素,多以级进为主,旋律婉转细腻。整部作品的定弦基调为e羽调式,分为四个八度,而中音区和高音区则采了六声定弦的方式,在原有的e羽五声音阶中加入了si音,也就是固定调的#fa,形成了带变宫的e羽六声调式。在次低音区中作曲家加入了音列中唯一一个dol,使得低音声部的和声效果得到丰富的变化。可以发现整个音列最低的三个音实则是e羽调式的主三和弦,分别为mi、sol、si,这三个音在此曲调性色彩方面发挥了较稳定的作用,是整首作品低音声部的和声支撑。

(二)体裁特点

《如是》采用单乐章的构架,并非传统的三个乐章,它在速度布局上也完全跟西方协奏曲的模式相反,采用慢-快-慢的三段式形式,同时融入昆曲的传统元素,成了此曲的亮点。《如是》先以古筝单音演奏的独白形式娓娓道来,再经过快板部分伴奏声部断层式的冲入,形成强烈的反差,给听众的感官和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作为音乐发展的新动力和艺术形象的独特形态,它不仅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和期待,也使协奏曲中的竞奏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而现代音乐强调个性化的宣扬和凹凸有致的音响空间,不但让人感受到戏剧的艺术张力,也使人领略了现代作曲技术所带来的音响特征。

(三)曲式结构

《如是》是一部具有回旋特征的复三部曲式,可分为慢板(A)、快板(B)、再现慢板(A)。

慢板A段从1到141小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a为引子(1-15小节),以古筝独白的形式娓娓道来,直接点明主题乐思,右手以朴素的单音演奏,用最简单的笔墨技巧表现出高远的意境。引子的节拍正是昆曲中一板三眼的4/4拍,似乎表达了乐曲如慕如诉的情感基调。第二部分b(16-75小节)又可细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段(16-44小节)沿用引子的动机发展,钢琴的伴奏声部以排山倒海式地突然闯入,造成了一种宣泄式的音乐形态,与引子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迎来一个小高潮。第二段(45-67小节)运用一些跌宕起伏的“块状”音响体,形成“发散性”的音色组合和新奇的空间效果。进入一种层层递进的音乐状态,与钢琴富有节奏感的音型进行对抗,音乐情绪逐渐高涨。第三段(68-76小节)经过一段汹涌澎湃的起伏后,音乐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为下一部分的古筝独奏做好准备。连接(77-87小节)再次进入古筝独奏部分,是具有华彩性质的片段,运用自由的遥指和空灵的泛音再次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部分a’(88-141小节)也可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段(88-107小节)是引子部分的再现,也是主题旋律的第一次完整呈现,将主题乐思发展得更加充分。第二段(108-121小节)钢琴演奏主题旋律,与古筝形成对答式的演奏。第三段(122-141小节)主题旋律改为古筝连续的遥指进行,与钢琴共同演奏,此时的音乐主题已深入脑海。再加上古筝三连音流动的伴奏音型,逐渐将音乐推入慢板的高潮,这一段具有总结的作用。

第一个连接部是慢板与快板之间的连接,是142到146小节,仅五个小节的古筝独奏,几个音符的淡淡点缀,与随之而来的快板形成强烈对比。

快板B段是147至328小节,也是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147-176小节)直接进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板,极富律动的快速指序以及扫弦随着从低音到高音的逐渐上升,使得气氛急速渲染,推向一个高点。第二段(177-230小节)节奏依然是四十六分音符,但音响效果上却是三连音,这段应突出的是左手单音的主旋律。这一段比快板第一段的情绪稍微缓和,随后又转为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点弹,使情绪再次高涨。第三段(231-250小节)古筝右手采用长线条的遥指演奏主旋律,左手则是快速炫技的方式,同时钢琴继续沿用上两段的三连音,为即将到来的高潮做铺垫。第四段(251-328小节)古筝独奏部分以及古筝与钢琴中间强烈的对话,使得整个乐段挥洒得淋漓尽致。随后音乐的戛然而止制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张力,情感喷涌而出。

第二处连接部是快板与再现段之间的连接,从329到339小节,此处将高潮快速收于平静,由古筝独奏再次引入主题,借此迎接再现部的到来。

再现段A段是主题的最后一次呈现,是从340到372小节结束,与前半部分的慢板形成呼应,最终结束在D大调上,使听众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回归内心。

三、二度创作演奏分析

(一)快速指序

《如是》的整个快板中左右手的快速指序复杂且多样,尤其是左手相对篇幅较多也复杂一些。想要练习好快速指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演奏中最重要的就是放松,练习至较快速度时还需要有足够的颗粒感。

整个快板部分有四段,第一段一进入快板,速度瞬间变为152每拍的速度,如此快速和密度大的音符,难度也随之增加。所以在练习的时候保持足够颗粒性的同时以分手慢练为主,稳定手型,在此基础上才能快而不乱。除了慢练以外,也要减小指尖运动的幅度,保持手腕的放松,避免过于僵硬,如此减少多余的动作速度才能有所提高。

第二段旋律在左手上,右手的伴奏音型为三连音的效果,这一段要注意左手音头的演奏,有助于双手的对位。随后进入双手交替无规律大跨度单音进行,要在最快速度的情况下还要保证音的准确性。这一段看似无规律,但每一拍的最高音实则是旋律音,因此这些隐性的旋律形态变化造成的重音都需要手指发力,来加强旋律的线条感,同时也能节省部分力气,而且大部分的左手快速指序都出现在低音区,所以还需尽量减少弦接触而产生的杂音。

左手的琶音炫技之后,直接进入点指,演奏中手臂放松,不要夹紧,只微微动小关节部分,在提高演奏速度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减少杂音,做到每个音符“快、准、稳”。

第三段旋律则在右手,左手以大量琶音为主,右手的单音旋律要有意识地加强,体现出旋律的起伏。演奏琶音要注意的是各手指间的独立性,也要保证音乐的流畅性,而这一段的大量琶音主要都是为了下一段的华彩部分奠定基础。

第四段是快板的华彩段,此段在使用快速指序的同时,还要注意节奏的转换,如4/4-8/5-4/4-4/3的复杂转换,所以演奏中一定把握住节奏,可借助节拍器练习。另一处则是双手连续琶音,既要注意后半拍的节奏准确,又要双手的均匀度和衔接度。

(二)演奏气息与肢体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论及的“气动则声发”说明了“气”是物质运动的力量源泉。气息和肢体是音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如同说话离不开呼吸和气息的控制,古筝演奏中也包含了气息的运用,气息运用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古筝的韵味,而演奏古筝时气息随音乐做出的肢体动作叫肢体语言。气息带动的肢体动作最是自然,且富有观赏性,不应一味模仿,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最佳。

《如是》开头虽寥寥几笔,但却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因此呼吸显得尤为重要,此处演奏整个乐音都要用气息包含着。待全身放松,深吸一口气带动手臂,弹出第一个音,配以左手的滑音,紧接刮奏从强即弱,似开始讲述一个唯美的故事,远离世俗的浮躁而畅达古意。此处需慢吸慢呼,包括慢板在内触弦上也应慢触慢离,而到了第二部分钢琴宣泄式的闯入,情绪激烈时更需要演奏者在气息上的转换,把控好情绪。

快板部分因运用高难度的快速指序和重音切入,很容易导致节拍和气息的错乱,以至于和钢琴节奏岔开。快板选用快吸快呼的处理方式,在快速演奏前先松口气,预先在心里打节拍,再配合心里的节拍就不会出错。当演奏大量密集且复杂的音符时,气息的控制还能节省和储存体力,情绪上的循序渐进,也不至于一次用尽导致后面没力气。

(三)与钢琴的演奏协同

古筝协奏曲中,古筝演奏与钢琴伴奏的音响是否融合,关系到对作品音乐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所以古筝和钢琴之间的音量平衡要达到协调统一,钢琴协奏者是非常重要的。如慢板第二部分的第一段,是古筝与钢琴的对话乐段,乐段运用了宣泄性的三连音柱式和弦加上左手扫弦以及密集的按滑音,需要爆发性的气息去控制音量的圆润度。扫弦时也需要随着情绪的变化注意音域、速度、音量的变化。气息转换上需要把控好情绪,不能过于激动也不能过于松懈,用气带着摇指,让摇指在音与音的转换中没有间断感,同时也可以将起伏感做出来。再如慢板第三部分的第二段,同样是钢琴和古筝的对话,一问一答,双方相互交流,演奏出对话般的情境。

而当进入器乐演奏时,主奏者在演奏中虽乐曲情绪改变力度,协奏者也要相应的调整自己的力度,使双方的力度相平衡。因此双方都要熟悉对方的乐谱,演奏时也要聆听对方。协奏曲除了联合以外,还有竞争、对抗之意在里面,正如快板段的第四部分,古筝大量的炫技技法与钢琴进行激烈的竞奏,使得整个乐段跌宕起伏,并将音乐推向高潮。

除了技术处理的问题,古筝与钢琴协奏相互配合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气口的统一。这对于诠释作品的意境以及古筝与钢琴的交融、展现演奏者的个人风格气质有很大的帮助。在练习快板部分时,古筝与钢琴不可能每个音符都能准确的对位,这时重音就显得很重要,以及左手的支撑作用,令人振奋,从而进入快板的第一个高潮。

《如是》整个作品围绕一个“情”字展开,而此曲的音乐表现也正是有“浓”有“淡”。引子中几个简单的音符,旋律却优美动人,视为“淡”;钢琴突然闯入带来的冲击感,视为“浓”。因此古筝为“淡”,钢琴为“浓”,是“浓淡对立”的典范。因此把控古筝演奏者和钢琴协奏者情感的统一与对立也是能够更好地处理作品。

(四)音乐表达分析

《如是》之名,一是来自电影女主人公柳如是的名字,二是“如是”亦称“如此这样”。王丹红女士曾说过,这部作品并不是描述柳如是传奇的一生,而是以柳如是为载体,将她内心世界的情感植根于传统音乐文化,使其在古筝上得以发展和升华,引申出作曲家对世事的一种豁达的态度。金刚经结尾这样写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的事物现象都是空幻的,如同闪电一样短暂,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要如此看待,不要执着它而紧握不放,不要渴望它永远不会变动。唯有这样,才能不被束缚,从而回归本心。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功名与利益,而渐渐失去了内涵和本质,从而陷入这浮光掠影的浮躁之中。作曲家所推崇的“真、善、美”的道德信念,指引人们追寻心中的如是观,放弃对繁华世界的过度追求,回归到心灵淳朴的世界,这也正是作曲家所追求的中国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

结 语

《如是》正是因为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以此为切入点,向人们表达“如是观”的精神世界,希望在不断回归内心的过程中,寻求心灵的净化、人生的修行与生命的参悟,追求中国文化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古筝和戏曲碰撞出的作品也屡见不鲜,相信《如是》也定会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在古筝艺术中的发展。演奏者应对《如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把握作品的内在情感和演奏技巧,才能更好地展现其情感内涵。■

猜你喜欢
慢板快板古筝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为快板艺术正名
快板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