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22-11-22 14:57储国斌张和平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格局开放型马克思主义

储国斌,李 乔,张和平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安徽 合肥 230009)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贸易总额和投资总额位于世界前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要搞好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不能忽视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共同发展。面对我国所处的新的发展环境和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要通过提升发展新动能的方式,形成全面的开放型新格局。在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过程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引,实践并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因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加强提升发展新动能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价值。

1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然性

1.1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顺应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的应有之举。目前我国的开放型经济传统的竞争优势不断被削弱,传统发展方式困难很大,需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创新外贸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要进一步优化开放布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妥善应对新的困难和挑战,为自身发展拓展空间,也为世界的经济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构建现代化国家的必然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截至21世纪中叶,要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无论是国际影响力还是国家综合实力,均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我国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就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且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过,在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下,依然存在着注入投资收益率下降、成本上升、技术成本加大等问题[2]。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重视全面开放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将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产业进行转移,解决劳动力成本问题,并积极提高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水平,能够提升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要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2 经济全球化要求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迫使我国采取更加主动积极的开放战略。马克思深入研究的分工理论,不仅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经济规模[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重视价格反应的灵活性、要素流动的自由性、竞争公平的有序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各民族要想繁荣富强,开放是必由之路。封闭必然会导致一个民族的落后,相反,开放会带来一个民族的进步。这已经被历史实践所证明,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历史经验。

坚持对外扩大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需要。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速多年低迷,跨国投资还没有得到修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非常强劲,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非常迅猛,它们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1.3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启发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

自从产业革命以来,总体呈现出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分工日益精细化,各个国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打破了原有的封闭性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中。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升发展新动能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性趋势。生产制造产业的大力发展,对我国经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不可或缺,出口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国内经济的拉动具有明显的效应。

2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遵循的原则

2.1 遵循价值规律

首先要遵循价值规律。在此过程中,需要形成面向全球贸易网络、服务网络等,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世界市场是由各个国家组成的,不同的国家,劳动强度存在差异。在加强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过程中,对价值规律的遵循,应重点将商品国际价值作为依据和支撑。尤其在对外贸易时进口的商品,其国内价值高于国外价值;出口的商品,国内价值要略低于国外价值。通过遵循此种价值规律的原则,解决关于国内生产商品成本偏高的问题,提升国内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平。此外,在国际贸易提升过程中,也要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一般是根据国际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现状,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且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因而,我国提升发展新动能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时,需要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

2.2 遵循协调开放的原则

建设合理协调的开放性格局,对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按照比例发展的思想核心,是要坚持协调发展[4]。正如个人需要正确分配自我时间才能在适当的比例下满足对其活动所提出的要求一样,社会也必须通过合理分配时间的方式,实现符合满足其需要的生产。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各部类生产满足相应比例关系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实现协调发展。就我国对外开放的现状而言,最初的开放区域为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对外开放的结果分析,对外开放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加工业等,均对经济起到拉动作用[5]。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和西北部等内陆地区的开放政策较晚,并未充分加强对开放红利的利用,导致整体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现有开放格局中,东西部开放水平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因而,我国提升发展新动能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时,要遵循协调开放的原则。

2.3 遵循逐步开放的原则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期间,要遵循逐步开放的原则。要积极应对政策制定、技术水平、区域接受程度等在内的国家内部发展因素相结合,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开放[6]。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可将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成自然史过程,在一定社会物质基础、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开放,发展经济。中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客观存在,比如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此种情况导致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理念上存在些许差异。在此种情况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什么时候、从哪里和怎样开放等,均需要认真、详细考虑。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经济发展起步的实际情况,在试点遵循着逐步开放的原则,为发展新动能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提升奠定基础。

2.4 突出经济合作与竞争优势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国家间的关系主要是由合作与竞争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与民族生产力、分工、内部交往程度有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在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所占据的优势更加显著,主要是因为此类国家的生产效率偏高,有相对完善的内部分工合作机制[7]。在较为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从事的产业有较高附加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新动能和发展优势明显不足。因而,提升发展新动能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目标,是突出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不断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水平日益提升,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8]。与此同时,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需要通过转变贸易增长的方式,充分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与水平。

3 落实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应采取的举措

3.1 完善法规制度

在新时代,促进全面开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内部的建设[9]。在此基础上,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明确发展方向的同时,完善法规制度、优化开放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合理的国内、国际共识促使国内的建设、发展,与国际接轨。具体来说,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设计,使国际贸易规则达到统一。进一步优化体制改革,减少国际贸易事务中的行政干预,适当放权,为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10]。政府相关机构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加以优化和完善,促使机构服务职能能够对企业或是组织“引进来”“走出去”形成良好的支持。提高管理力度,针对违规违法的贸易,要采取严厉惩治、坚决打击的方式,实现对开放秩序的合理维护,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形象。

3.2 优化开放格局

积极优化国内的开放布局。针对不同地区,可实施不同的开放格局。对于以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建立自贸区,并赋予该区域较大的改革自主权,实现对外资的吸引。同时,将长三角或是珠三角等开放区域作为国际贸易平台,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优势。针对中西部地区,可以建设通商口岸,形成从中间向四周辐射的开放型通道,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的国际交往水平,在维护国家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3 健全与全面开放新格局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就我国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思路来说,要积极开展创新驱动,并健全管理体系。在积极开展创新驱动方面,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创新、绿色理念,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积极改善国际产业链中我国所处的地位,形成创新性优势。将创新作为动力,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创造能力,使国内更多产品走向国际[11]。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对我国粗放型产业的发展模式加以分析,并在新型模式引进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污染、降低耗能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的转型与升级,从集约、高效的层面上实现对资源的利用,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

健全现代化管理体系方面,需要加强对国内企业的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针对已经参与到国际市场中的企业,要提高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和指导,使企业管理者明确现代化管理体系对企业在国际事务中地位和形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与国际市场相容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根据体系中的规范内容,对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加以优化,使企业迅速融入国际市场中。此外,要积极借鉴国际综合实力较高的企业经验,构建相对清晰的产权,重视企业文化及品牌的建设,使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员工在工作中通过遵循制度要求来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内部监督审计工作加以优化,在开展投资活动时要从多方评估,以会议的方式探讨投资活动的价值,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3.4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

十九大报告结合我国发展新动能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提出了关于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实际上是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引进来”是指根据国家的发展现状,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充足的外资引入到国内,促进国内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走出去”是指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为满足此种环境的发展需求,开展对外投资、跨国经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和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是依靠“引进来”开始起步的[12]。重视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协调,重新设置并明确我国加强的目标,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使二者能够得以良性循环。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在提升发展新动能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发展。在坚持开放性发展时,要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3]。“引进来”过程中,国家要重视对外资、技术的吸引,为国内弱势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逐步缩小与国际市场中企业发展的距离。通过有方向的“引进来”,能够使我国弱势产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优势,形成国内新的增长点,在国际地位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能够将在国内发展空间较小,但是在国际上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有效转移出去,使吸引进来的资金有预留的空间。

在“走出去”方面,国家要根据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更新、完善关于“走出去”的投资指导方案,从国家政策角度上,实现对“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发展态势的深入分析,为“走出去”提供专门性的服务指导[14]。尤其在国际贸易参与过程中,国内企业要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有效地适应国际贸易相关原则,从而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共同商贸,形成合作共同团体,具有产业化特点和区域化特点。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各国形成良好的共赢合作关系,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在全球经济规则制定中我国的地位和话语权。由此,为我国提升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新格局开放型马克思主义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构建太忻一体化新格局 打造山西发展新引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牌鲁企:创新引领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进博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
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