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分析与思考

2022-11-22 16:59彭书明贾德翠涂洪强薛厚谦马幸幸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永顺湘西加工

彭书明,贾德翠,陈 环,涂洪强,薛厚谦,马幸幸,彭 勃

(1. 湘西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 吉首 416000;2. 吉首市乡村振兴局,湖南 吉首416000;3. 湘西自治州农业农村局,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莓茶又叫藤茶、长寿藤、溪州莓茶、秦简茶、永顺莓茶、凤凰雪茶,是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幼嫩的茎叶制成[1],是一种风味独特,集饮用、保健、医药于一身的药食两用茶。莓茶味甘、淡、性凉,富含黄酮、二氢杨梅素等多种有效成分,被誉为“土家神茶”“神仙茶”[2]。湘西州拥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适宜莓茶生长和种植,且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和广泛。莓茶历史悠久,在《救茺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药典中均有记载。笔者立足于湘西莓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从资源利用、栽培标准、品牌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湘西莓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扶持、品种选育、品牌建设、经营主体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为解决湘西莓茶产业发展瓶颈,促进莓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湘西州莓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1.1 生态环境优势,野生资源十分丰富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莓茶生长的重要保障。湘西州地处武陵山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土质肥沃、营养物质丰富,立体气候明显、降水充沛、水质量好,平均海拔为800~200 m。全州年平均气温为17.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272.0 h,年平均降水量1 447.9 mm[3]。湘西境内野生资源丰富,在永顺、保靖、凤凰等县均有野生资源分布,据不完全统计,野生资源面积达2 000 hm2以上。

1.2 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湘西州莓茶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已有1 000 a 以上,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时期。根据史籍记载,在唐代中叶,溪洲人民在野外采摘野生莓茶的根、茎、叶熬汤,用于治疗腹泻、痔疮、咽喉炎等疾病。据《明史》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 年前)溪洲(永顺)宣慰使彭冀南率士兵三千,致仕宣慰使彭明辅率士兵二千,奔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因水土不服,士兵多有腹泻,丧失战斗力,军医建议回溪州(永顺)收集莓茶千余斤,用军锅熬煮以止腹泻,致使获得‘王江泾大捷’”。据《永顺县志第三册》记载,“溪州灵溪郡贡茶芽通典、唐代溪州即以茶芽入贡,若野茶则有观音寄生白花”。

1.3 产业分布广泛,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湘西州莓茶在市场需求和政府引导的双引擎驱动下,产业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以凤凰县、永顺县种植为主。“凤凰雪茶”重点在木江坪、千工坪、廖家桥等乡镇;2020 年种植面积为811 hm2,产量250 t,产值达1 亿元以上[4]。“永顺莓茶”重点在毛坝、万坪、润雅、石堤、塔卧、砂坝、万民、盐井、两岔、首车等乡镇;2020 年种植面积2 600 hm2[5],产量477 t,产值达1.8 亿元。

1.4 加工产品丰富,市场流通发展迅速

因莓茶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莓茶加工已经逐步由类茶产品加工为主,向浓缩片、茶颗粒、保健饮料、生物制剂、药剂等深加工领域加速纵深发展,产品主要有干茶、果冻、冰淇淋、含片、胶囊、茶酒等[4-6]。产品销售广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并且在产业脱贫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7]。同时,莓茶加工主要以龙须、嫩叶、原叶、单叶等为原料,干茶外形呈银丝状,条索紧细、卷曲、匀齐,白霜满披,香气清悦高长,汤色呈黄亮清澈,入口味醇,回甘明显,品质独特。工艺以传统加工和新工艺加工为主,加工工艺逐步完善,杀青、做形工艺参数得到优化。

1.5 经营主体增加,产业链延伸见成效

随着莓茶产业发展迅猛,从业者逐年增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示范园、精品园及产业示范园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有专业合作社和加工厂43 家,现代化标准厂房27 座,莓茶食品生产许可认证6 个,绿色食品认证7 个。同时,为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经济价值,湘西州积极开展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此,“永顺莓茶”先后荣获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金奖、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20 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并于2019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凤凰雪茶也通过中国中石化易捷招商暨商品展销会、芒果扶贫云超市、湖南茶频道等渠道亮相,积极推介“凤凰雪”公共品牌。

2 湘西州莓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利用不足,品种选育滞后

莓茶种植有当年建园、当年采摘、常年受益的优势[8]。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进行快速繁殖、快速建园、快速见效便成为一种重要的种植措施。湘西境内有丰富的野生莓茶资源,形状、颜色等各有不同,但由于没有专门对资源进行收集和开发利用,野生资源优良单株挖掘力度不够,建立优良插穗繁殖及资源基地不多,致使野生资源保护、选育、驯化等方面工作开展不够。大多数企业都从莓茶栽培和加工方面来考虑,从事品种选育的机构和企业不多,从而造成品种选育方面研究不深,莓茶产业体系发展受阻。

2.2 栽培标准不高,产业化发展较慢

近年来,湘西州莓茶已初步制定一些种植技术标准和规程,但因莓茶市场潜力向好,基地建设面积发展迅猛,产业发展重规模,部分种植户在生产中对基地没有进行系统规划统一布局,这样对莓茶产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另外,由于农户对传统种植模式的认可,从建园、培管、采摘及加工等环节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基地建设无法达到高标准,不利于莓茶品质的提升。且湘西山区地势不一,机械普及和使用率不高,使得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从而影响整个莓茶产业发展。

2.3 产品加工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湘西州成立了“永顺莓茶专家工作室”,积极推进莓茶科技研究与技术推广,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莓茶产业,对莓茶种植及加工厂房建设等给予资金扶持,从事莓茶产业加工的企业从2018年以来不断增多,但大的加工企业不多,永顺县有3家,凤凰县1 家,加工企业分布不均,加工能力不足,产能跟不上。许多加工莓茶的家庭式小作坊,设备、卫生、质检等软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加工能力有限,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改善。且莓茶加工技术参数及标准的制定、执行不到位,造成产品品质有差异,对销售十分不利。

2.4 公共品牌不精,市场占有率低

莓茶是一个新型产业,市场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品牌打造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已注册“永顺莓茶”“凤凰雪”等公共品牌,但公共品牌的使用和宣传力度没有跟上,造成公共品牌的价值发挥受影响。且在不同的地方叫的名称不一样,如凤凰叫雪茶,永顺叫莓茶,保靖叫秦简茶,这样不能充分整合资源,品牌难以打造,在开展宣传和销售时受到很大影响。

3 湘西州莓茶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

莓茶是集饮用、保健、医药于一身的纯天然绿色饮品,市场前景广阔。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领导,完善扶持政策、促进莓茶产业发展一是成立湘西州莓茶工作机构。充实湘西州茶叶产业领导小组,组建莓茶产业发展团队,形成“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从莓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明确主抓机构,并提出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产业发展得到组织保障。二是完善莓茶产业扶持政策。湘西州莓茶产业的发展可以按照湘西州“黄金茶”产业政策扶持和办法,实施产业奖补政策,对建设规模大、标准高的基地和发展快、社会影响力大的企业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同时,要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积极引入和挖掘社会资本,扩大信贷支持力度,多方位引入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加大莓茶项目支撑。从莓茶生产技术提升、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考虑,通过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积极向国家和省内相关部门争取项目、申请基金,加强科技攻关,提升莓茶科技含量,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3.2 开展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推广

品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莓茶产业要发展,要采用措施加强品种的选育和良种的推广。一是加大对莓茶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科研机构,以本地独有莓茶品种为引领,积极收集湖北(藤茶)、云南(白茶)、贵州(雪茶)等地野生资源,建立莓茶品种种质资源圃,通过收集、提纯、复壮、检测等工作,吸引各级茶叶专家和医学专家来湘西州进行莓茶考察研究,主动与上级科研院校合作,加快莓茶品种选育及推广进程,选育适宜本地生长环境、纯度高、品质优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应用。二是对已发现的“绿莓茶”和“红莓茶”两大类的“大莓茶”“二莓茶”“三莓茶”“四莓茶”4 个品种进行科学繁育研究,重点加强黄酮含量最高口感最好的小叶莓茶(四莓茶)和花青素含量最高的红莓茶品种选育与推广[5]。

3.3 经营主体带动,建立标准化体系

农业产业化推进是需要具有能力强、动力足的龙头企业带动,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发展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此,加快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市场竞争力、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做大一批执行力强、实力雄厚、技术过硬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基地建设时,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营为前提,积极倡导莓茶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打造有机种植园区。企业发展时,支持和引导标准化茶叶加工生产,逐步淘汰小作坊加工。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重要节点进行科学规范,统一标准,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推进行业规范贯标工作,倡导科学管理。推进《永顺莓茶种植技术规范》《永顺莓茶加工技术规范》《绿色食品永顺莓茶栽培技术规程》《凤凰雪茶种植技术规程》《凤凰雪茶加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的执行。技术指导时,要加大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力度,全面推进莓茶产业发展指导、服务和培训工作,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加强标准化栽培、优质产品加工及市场营销指导,重视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能力。积极组织专家深入基层一线,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4 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市场认可度

品牌建立是莓茶产业延伸链的关键所在。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才能充分发挥产品经济价值。第一,要提升产品加工能力。通过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按照统一收购、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要求,提升加工工艺,开发生产出干茶、果冻、冰淇淋、胶囊、饮料、药剂等产品。第二,从产品设计、包装、命名、广告用语等方面找到与莓茶文化传承的契合点,赋予产品文化底蕴和内涵,满足市场需求,确保莓茶创收。第三,统一品牌。凤凰雪茶、秦简茶等莓茶品牌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中已初见效益,永顺莓茶市场占有率越发强劲。要把湘西州莓茶公共品牌统一,集合所有资源和力量进行打造。第四,加大宣传力度。针对莓茶生产、品牌打造、茶文化故事、茶事大事件等,讲好“土家神茶”“土司贡茶”“红军茶”“长寿藤”等故事。在高铁、飞机、广场等大流量媒介开展宣传,在抖音、淘宝、快手等新媒体上开展直播带货,倡导莓茶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活动,提高莓茶市场认可度。

3.5 挖掘茶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茶旅文化是茶产业、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的新模式,以莓茶茶叶高质量发展为载体,以“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矮寨,中国土家织锦之乡——惹巴拉”等丰富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湘西州“百将摇篮、红色塔卧(永顺莓茶),最美小镇、偶遇凤凰(凤凰雪茶),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保靖秦简茶)”等莓茶文化发源地为平台,实现茶叶在旅游中增值、旅游在茶文化中添彩、产业在融合中求发展,按照“茶农变导游、茶园变科普园、茶厂变体验馆、茶区变景区”的茶旅文化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围绕莓茶主题、依托莓茶资源,合理打造莓茶产业特色旅游园区,建立莓茶产业文化馆、展览馆、体验馆等,构建良好的赏茶、品茶、玩茶消费体验空间,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3.6 注重队伍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第一,大力挖掘本地特色人才,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并结合“东西部协作”“科技助力”“万名农技干部下基层”、科技特派员等活动,培养一批懂技术、有经验、懂管理、善经营的从业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二,加大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把专家“请进来”,把茶农“送出去”,通过考察学习、技术培训、实地观摩等方式,提升从业队伍和全民茶叶知识,丰富全民茶产业发展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推进莓茶产业发展。第三,形成激励机制。让对产业发展有贡献的人有晋升空间,让对产业发展有价值的从业者得到社会认可,营造全民为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有志之士回乡干事创业,通过自己的能力、资金、经验和人脉来反哺带动莓茶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永顺湘西加工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可加工陶瓷精密铣磨加工技术研究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戒烟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马永顺永远守护大自然
冬去春来
湘西 国画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