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模式探究

2022-11-22 18:48
山西青年 2022年18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困难

张 峰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2021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年,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开展模式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完善[1]。

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发展趋势

学生资助工作事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现阶段,学生资助工作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资助政策体系。针对本科、专科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的资助政策体系。自2015年国家开展“精准扶贫”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容更加丰富。2016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推进下,推动各地各校学生资助类型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工作,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将“扶困”与“扶志”、“扶困”与“扶智”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培养受助学生的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优秀品质,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2];2019年教育部门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方式,更加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地各校全面取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盖章环节,改为申请人个人承诺,资助工作更贴心更暖心。2020年为做好疫情防控状态下的学生资助工作,教育部及时完善资助信息系统,增加“是否遭受疫情”“疫情补贴”等指标,增加资助工作线上申请、审核等方式,确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资助工作顺利开展。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近五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全国累计资助各类困难学生资助金额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金额也呈逐年增加趋势。2016年全国学生资助总金额为1688.76亿元,其中普通高校学生资助金额955.84亿元。到2020年全国学生资助总金额为2408.20亿元,其中普通高校学生资助金额1243.79亿元。

二、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真实性与精准性亟需提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在2019年之前,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需要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相关证明,以证实学生家庭困难情况是否属实。自2019年起各地各校全面取消此环节,学生只需填写个人承诺书。这一政策变化极大地方便了贫困学生的申请,避免了一些学生因为证明不好开或是错过时间等原因导致错过贫困认定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但这也为高校精准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带来了挑战,此前即使在需要证明时也会存在开具虚假证明的现象,取消这一环节后更容易被某些投机取巧的学生钻空子。

现阶段,在全面脱贫的新形势下,绝对贫困的现象已消除,但相对贫困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相比而言,相对贫困学生的识别难度更大,为贫困学生的精准识别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般情况下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可通过与学生本人谈心谈话、与班委和同学了解等方式,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有些心理敏感、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也不会主动申请,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会导致贫困学生认定的遗漏。

(二)资助育人目标尚未实现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和各地高校等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资金力度的逐年加大,“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已基本实现。2016年教育部提出各地各高校对学生的资助应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即由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逐渐重视资助“育人”的内涵,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但是存在浮于表面的现象。例如,只在发放助学金时开展一些教育指导性活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意义不大。在资助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还伴随着心理问题、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一味提供资金帮助还会使部分受助学生产生依赖资助的心理,丧失艰苦奋斗、感恩回馈的品质。也有部分心理敏感的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情况及接受资助存在自卑的心理等。这些都说明通过资助达到育人的目标尚未实现。发展型资助的目标不只是解决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将经济解困与学生思想解困、学业解困、心理解困等联系起来,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形势下,发展型资助的最终目标是让受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模式探究

(一)科学精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资助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依据,科学精准认定是更好地开展资助工作的必然要求。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作出明确规定,也为精准认定提出了建议。新形势下,科学精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尤为重要。

1.全员参与认定工作

首先学生本人在申请时,应如实填写家庭基本情况,如实反映家庭经济情况。这也要求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班级初审时,需要辅导员、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进行民主评议,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确定资助名单,而不是一锤定音。高校资助部门在接收到院系上报的初审名单后,应进行严格的复审,确保应助学生不遗漏,不应助学生不纵容[3]。学校和学院每学年应进行至少一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复审工作,可通过电话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调查了解,若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学校可依据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2.全程识别贫困学生

也就是说对贫困学生的识别不只是在经济困难认定的一段时间,而是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学习生涯。在学生入学时,辅导员可以通过入学教育、家长见面会、新生见面会等方式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在每个学期初,通过学生本人反映、班干部上报等形式及时了解突发致贫情况。在整个学期中,可以通过班会、谈心谈话、家访等方式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对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要做到实时、动态的关注识别。

3.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学生经济困难情况

高校资助部门应与政府等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及时掌握五类困难学生及其他情况致困的学生名单,并及时下发到各学院。各学院在接收名单后认真开展调查了解,确保应助学生不遗漏。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高校可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的开发利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费用、日常消费情况等,掌握学生的真实经济情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的精准性。

(二)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提升资助育人质量,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优秀品质。这就要求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同时还应注重解决学生思想和精神上的贫瘠,实现贫困学生的“全方位脱贫”。新形势下高校在资助工作方式完善的同时,应注重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受助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与寄托。高校加强受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相辅相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育人工作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4]。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这几个方面:(1)积极开展党史教育。党史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重要教育意义。通过党史学习,使学生感受我党百折不挠的勇气,感受党员同志不畏强权、矢志不渝的精神,培养受助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有远大的理想。对于贫困学生而言,理想信念是激励他们不懈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因此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3)宣讲国家学生资助政策。通过宣讲,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资助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透过这些政策可以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期望,激励学生发奋图强,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

2.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贫困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找不到前进的动力,而榜样可以帮助贫困学生找准前进的方向。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老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关心关注贫困学生的学业问题、就业问题,耐心引导心理敏感学生,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同时还要挖掘贫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这类典型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例如,可让贫困学生中的优秀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他们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们产生共鸣,向榜样们学习。榜样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帮助受助学生重塑自信心,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受助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从思想上鼓舞他们,从行动上指引他们[5]。

3.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资金资助只能暂时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要想彻底地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自助”。通过为贫困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践机会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助”。(1)学校可以增加勤工助学的机会,增设一些教学助理、科研助理、学风建设等岗位,使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补助,既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可增长学生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们明白付出才会有收获,实现自身价值。(2)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为贫困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增长学生自身技能,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还能帮助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形成与完善。(3)开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一种参与体验式活动,学生在帮助与服务他人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贫困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目前,尽管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在不断发展完善,但仍然存在对贫困学生的识别不够精准、资助育人目标尚未实现等问题。在全面脱贫取得胜利的这种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做到科学精准,同时还要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实现由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的转变。高校资助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创新完善资助育人模式,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促进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困难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