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以《造型基础》课程为例

2022-11-22 02:20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思政

白 芳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41)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主要思想为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全科全类教师充分发挥课堂导向性作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要推进育人发展,两者相互支撑、相互协同,构建全体、全面、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停驻在知识与技能的教授上,更应该注重在国际视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脉传承与设计等方面,培养学生不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繁荣为目标。

《造型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专业启蒙的重要导向性作用。遵从基础造型的相关内容,通过主题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于基本造型的认识、研究与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结构图解和造型技术的表现力,为培养学生创新性与创造性的设计思维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造型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片面依赖于写实素描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要在课程体系中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从而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的目的[1]。要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顺应时代、扎根人民、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样,既能很好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又能探索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造型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中新的改革思路和举措。

一、造型基础教学模式固有化

1.重技能表现,轻审美培养

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紧跟时代发展的“设计师”,要通过《造型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设计创作过程中造型美感是什么,进而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大一学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往往运用石膏临摹写生、静物临摹写生、肖像写生等固有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探索不够,对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解读缺乏,主动参与减少。这就导致教学过程刻板,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西方教学体系,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造型基础》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精神[1]。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缺乏艺术思维、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被局限在写实性素描阶段,导致写生素描缺乏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表达,偶有照搬照抄现象出现,作品就很难呈现出艺术性和独特性了。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任课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够,大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达不到当下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二是与考前阶段的固有化训练方式有关,学生已经先入之见地认为再现性素描就是素描的全部。

3.作品陷入东拼西凑的模仿之中

在《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中,不必以太多的规范来限制,让学生注重主题感受的表现。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看似进入个性化、多样性之中,但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创意灵感体验很难被挖掘和激发出来,大多数作品缺乏创造力,多为拼凑式的模仿,更与当下的国情、世情结合不够,这样某种意义上可能导致素描教学中的无序和混乱。

4.考核体系及制度待完善

近年来,高校教师能够贯彻课程思政的要求,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除了有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以外,学校对教师课程思政的考核还需不断完善和加强。在《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够,教学中结合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契合点不足,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本身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并不断探索和实践。

二、《造型基础》课程传统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比较

在《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等方面。(见表 1)。

表1 教学比较

教学目标重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重视专业知识、技能、思政育人三位一体(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树立与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组织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将学生3—5人组队,艺术生、文理生均衡搭配分组。沟通、团结、友爱、互助等。

教学内容多为西方案例教学。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当代美育典型作品等。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注重知识点的理解与技能掌握。注重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的技能运用实践。增强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分析比较得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同时,也科学拓展了《造型基础》课程的深度、广度与温度,从而更好地促使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造型基础》课程思政思路与措施

针对《造型基础》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不足的问题,可将课程教学划分为两阶段。第一,对比与分析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此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对中国绘画的特点部分进行重点强化训练,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元素,尝试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表达情感[2]。第二,人工形态的写生。挖掘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要求学生运用素描要素去表现造型各异的陶器。

1.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色彩归纳写生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纹案。中国传统吉祥纹饰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一直都深得民间的喜爱。纹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历史发展进程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会反映出各个时期的风土人情。这些纹案图饰,在学生的设计表现作品中,将中国传统的图案完美结合,凝聚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不懈追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都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经过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深厚沉淀,吉祥图案也日趋丰富,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美好的社会观。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要不断和学生阐明,运用多内容、多手段、多形式、多思想的方式,不要拘泥具体化的形象,目的是让学生在体悟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时,勉励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表达自己的设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2.思政教育与教学方法相融合,培养踏实严谨的工匠精神

采用课题式教学训练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作品创作绘制的过程,本身就可以培养一个人看待事物和完成工作的能力;采用“大国工匠”视频学习的方法,以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目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亲身示范、身形一律,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3.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培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教师要将自身的专业素养、知识前沿、生活阅历等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结合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通过展示评价等环节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将真善美作为毕生的不懈追求。不仅要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在课堂上,还要将学生目光从有趣的课堂投向丰富的现实生活,特别要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真善美的事物。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对可视世界的兴趣,经过与现实的完美结合,那些往往看似平常的事物,也会因为全新的视角与表现形式的变化,而产生创造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气。

4.思政教育与时政要点相融合,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教学中采用动手实践与人文素养相结合。2019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3]所以,艺术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贴近人民生活,扎根我国大地”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当下热点,将艺术手法与红色革命文化相融合,来进行优秀作品的凝练与创作。例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带领下以“全民抗击疫情”为主题,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这样学生不仅会通过专业技能上展开创作,更会主动站在当下将视野从课上转到社会发展中人们共同关切的话题中考虑,以自身感受出发,通过调研、收集材料、研讨、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

5.思政教育与课程考核、评价相结合,树立正确艺术观和创作观

首先,采用理论结合实践——“分层式”授课——实践课“边演示边练”。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授课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实例举一反三,从简单到复杂,从临摹到写生,从写生到创作。对于绘画基础稍弱的学生:授课重点强调学生的临摹表现能力。并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部分学生喜欢自由的授课方式,需要认可教师的能力,跟教师产生共鸣“我懂你”,让部分学生任小组长,带动其学习积极性,转变其观念,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训练任务符合学生特点,课程中更注重小组研讨和互动,进行分组教学,建立学习团队,制定小组激励方案,利用晚自习时间着重辅导学生,规范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考核设计。考试内容覆盖面更全。作业内容根据学生原有基础不同而分类别单独布置,将文理生与艺术生作业内容有所区分,因材施教,对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拔高。学生作业形式加入新型仿镜片卡纸表现,学生创作作品手稿可直接报送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雕艺术大赛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各类大赛。

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跨学科的融合,不能简单地驻足在形式上的拼凑和堆积,更应该将各类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培养具有复合型、能够打破不同专业的局限、使专业能力加强、将自身综合能力提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设计学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还要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确定设计作品的落地,要有服务客户的意识、分析客户、现行的生产运营情况、工艺的可实施性。《造型基础》课程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能够打破专业局限,将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课程思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有效的认知基础。课程成果以服务地方经济、冰雪文化成果展示。《造型基础》课程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改革,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传统单一的写实素描向与专业相通的结构素描进行改革。从以往的注重临摹作品的训练向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改革,力求以素描教学的普遍性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具有家园情怀、热爱生活。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审美心理学理论,开发一系列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例如,为了锻炼创造性思维,运用“触觉转换训练”的方法和“盲画速记”的训练方法。训练时,常选用如“头脑风暴训练”“找形练习”“设计速写进阶”,“绘画步骤进行演示”等具有明确性、易学易懂并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这些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造型基础的基本能力,将其应用在后续的专业速写和手绘方案中,并应用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各个领域里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采用课题式教学训练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感知来立足时代,建立正确的创作观与设计观。通过实践操作和人文素养渗透相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基础造型技术的表现能力的掌握到研究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我国文化,使立德树人的思想扎根于艺术设计专业地教学中,回应我国的时代发展及新文科建设要求与理念。在新文科背景下,要坚持将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研究成果形成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内容相融合,与教育教学方法相融合,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与专业建设、各类竞赛相融合,引导学生增强服务地方现代化、服务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地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基础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