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刍议

2022-11-22 03:24刘建政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小学师德教师队伍

摘 要 立德树人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小学的前提性工作。加强师德建设是有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分析,探讨师德的理论内涵和多元构成,由此提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2-0033-03

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根本在于教师。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水平在根本上决定了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中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与核心。从根本上认识中小学师德的内涵和多元构成,才能找寻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1]师德是对教师职业的特定性要求,是教师从业理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职业道德操守的总和。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办学根本,培养学生的德性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德性的培养。

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状况整体较好,但是也出现了部分教师有违师德规范的现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时代新人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主动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首先是教师群体自身专业素质要过硬,师德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德育工作,帮助中小学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是中小学教师更为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中小学教师要完成的育人使命。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是道德的供给端,学生是道德的需求端,二者同为立德树人实践中的统一体,相互需要,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不能树立高尚的德性主要取决于教师能不能给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典型。是否培育出有高尚德性的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着中小学教师育人工作的成效性,这也折射出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整体性特质。

二、师德的内涵

(一)师德问题是道德问题更是德性问题

道德与德性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和内在一致性,但二者不是一个概念,不能互相等同。道德更侧重于规范,例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都强调对人的约束功能。道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应地进行调整,在每一个社会形态、每一个社会领域、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不一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易变的。而相比道德,德性更具内隐性,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德性更具稳定性和不可颠覆性。人的德性好坏决定了道德层次的高低,并且通过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一定具备德性,但一个有德性的人必然是一个讲道德的人。一个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可能迫于某种外在压力而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是与其自身的主观意志相违背的。从道德评价角度审视,这个人的行为是道德的,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有德性的人。有德性的人的行为是外在的、自然的表现,与其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是和谐一致的,而有德性的人不会出于某种动机或者迫于某种压力而做出违背其内在道德意志、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而遵守师德规范的教师未必是具备德性的教师,因为他们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可以选择遵守师德规范,却在另外的情境和领域中选择做出有违师德规范的行为。

因而,师德问题是道德问题,更是德性问题。“德性作为一种内在品质,体现在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及其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人的一生, 其涵盖的内容广泛,无法穷尽。”[2]

(二)师德的多元构成

学界有人将教师德性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是一种习惯于欲求正当之物并选择正当行为去获取的个人品质”。[3]教师德性与教师职业道德不能完全等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业后养成或者在相应的制度规范下形成的道德品质。实际上,教师身上所具备的很多素质是在未进入教师行业前就必须提前具备的,例如“善良”“仁爱”“客观”“公正”等专业素质必须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具备的品质。由此,教师德性的构成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教师的社会德性

中小学教师在从事专门化教育事业之前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社会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处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并且依赖于社会道德、法律等来调剂各方面的关系。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必然处于社会道德的调控范围之内,并且在相应的道德规范下养成了基本的社会道德品质。一个人是否具备社会德性,是从根本上判别是“好人”还是“恶人”的根本标准。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起码的社会德性,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社会德性的内容关乎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生态等之间是否能形成和谐平衡的关系。从教师的社会德性层面来讲,教师的社会德性主要包括正直、平等、公平、自律、慎独等。

2.教师的职业德性

职业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的基本方式,绝大部分人迟早都要过上或长或短的职业生活。职业德性是建立在社会德性基础之上的从职场角度对从业者提出的方方面面的德性要求。职业德性的建立是以社会德性为前提的,具有社会德性的基本特征,同时它是社会德性在职业领域的延伸,但其具有目标更明确更集中、规范更细化的特点。社会上职业种类的多样化决定了各个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德性标准,各个职业德性标准间既有差异性又有相通性,我们平时说的职业德性就是从职业德性的相通性、普遍性的角度提出来的。教师的职业德性就是从各种不同职业间的共同德性对其加以考量。教师的职业德性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信、职守等。

3.教师的角色德性

教师的角色德性是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而言理应具备的,有别于其他职业的德性。教师的角色德性同时也是社会德性的发展,但是不同于职业德性。前者指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德性,强调特殊性;后者指职业德性的公共部分,即强调普遍性。教师的角色功能是培养德才兼具的高素质人才。在育人过程中,教师群体德性的高低决定了不同的教育者在同一教育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好坏。因而,教师的德性要求教育者在育人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高尚的情怀、纯洁的心灵、不凡的人格魅力、正确的价值认同和坚定的信念信仰感染学生,在情感上引发学生共鸣和人生启迪。在政治立场、人生信仰、价值取向上给学生立标杆,引领学生走正道、立鸿鹄之志。育人工作的双向性与复杂性,教师的角色德性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情感回应和价值关切。教师的角色德性主要包括:普适性关怀的胸襟、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开拓创新精神等。

教师的社会德性、职业德性和角色德性辩证统一共同构成教师的德性。在教师的育人工作中,教师德性始终互为交叉贯穿于教师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分析教师德性的有机构成,不难发现教师德性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小学教师从事的育人工作应始终指向落实立德树人的伟大目标,这是中小学教师的历史使命和职业价值体现。各中小学要探寻有效路径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建设的核心。

(一)调整师德建设目标:从遵守师德规范的人转向具有德性的人

当前各中小学在师德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存在的一些不足,根源在于师德建設目标的设立不明晰。实际上,我国道德建设的目标经历了从最早的重德性到重道德规范,最后又重新转变为重德性培育的三大发展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儒家的文化思想提出了“仁爱”的道德要求,“历史造就了儒家的德性思想,因而历史最终又选择了儒家,儒家的德性思想因而得以历史地延续,并成为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历史进程的思想元点。”[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流入我国,增加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困难。在西方不良思想不断涌入与我国法治体系不断健全的背景下,我国社会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化规范来消解社会道德建设的危机,造成德性培育被逐渐边缘化。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有违道德伦理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道德规范开展道德建设变得不再有效。以道德规范为中心的社会道德建设弊端不断涌现。此时,学界加强德性建设的呼声渐起。道德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应对道德建设做出一定的调整。中小学教师队伍德性的培育首先要从以往的重师德规范建设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转换师德培育的目标,把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政治修养等作为教师德性培育的重要元素。

(二)调整师德建设内容:使教师的师德与师能同步发展

当前中小学的师德建设往往把教师有没有遵守师德规范作为单独的考核指标来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师德,这就将师德建设片面化、空洞化、显性化了。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群体德性的修成,还可能引发教师群体的抵触和反感。中小学应该借助师能培养促成教师队伍德性的养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德能兼备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才是符合德性发展要求的教师。师德与师能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师能即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教师的内在德性通过外在的师能得以表达,师能是立师立教之本,师德是师能的灵魂,缺乏教师德性的师能是无源之水。师德与师能共同构成教师队伍的德性,在内容与形式上互为需要。

(三)调整师德建设方式:从实现整体价值向实现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统一的转化

师德建设的目标设定不仅决定了师德建设的内容,也限定了师德建设的方式。传统的师德评价往往从教育的整体性价值层面加以评价,即过分强调已有的师德规范、教书育人的成效、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性等。不可否认,这很重要,但是却忽略了教育者的个体需求和价值关切,如此,难以完全发挥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促使教师群体获得职业认同感,从而寻求事业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际上,教育不仅仅有利于社会、国家、民族和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师主体实现自我发展和价值提升的客观需要。当前各中小学在师德规范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要进一步转化师德建设的方式,由以往注重实现育人整体价值的单方面考量转化为同时关注教育者个体的价值奉献和价值需要。在培育教师队伍德性过程中,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做好育人工作对受教育者、社会、国家、民族有利,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

(刘建政,福建省浦城第一中学,福建 南平 353400 )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2).

[2] 张光华,杨艳.教师德性构成与培育的理性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2-126.

[3] 陶志琼.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38-46.

[4] 葛晨虹.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1.

猜你喜欢
中小学师德教师队伍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