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的调查研究

2022-11-22 02:58陈思何娟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村

陈思 何娟

摘 要 近些年,普惠性学前教育得到较大发展,然而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难题,大力提升普惠性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亦迫在眉睫。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CLASS量表制定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发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关键词 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2-0082-04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幼有所育,根本之策在普惠。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普惠性学前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终于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学前教育事业逐渐走向内涵化发展的道路。然而,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难题,加之农村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因此大力提升农村普惠性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迫在眉睫。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师幼互动质量问卷,根据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1]进行设计,主要从幼儿教师基本情况和师幼互动中的情感支持、课堂组织与教学支持3个维度进行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用于调查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发展现状。在湖北省Z市X镇4所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放问卷,对象为教师,包括主配班教师、保育员和管理人员。问卷于2021年3月发放,共发放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0%。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90.2%。

二、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调查涉及湖北省Z市X镇4所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3名教师,79.5%为3年以下教龄的从业人员,14.5%为3~5年从业人员,6.0%为5~8年从业人员,而在幼儿园工作了十多年的教师人数为0。这说明多数幼儿教师教龄偏短,以三年以下教龄的年轻教师为主,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活力,但经验丰富的教师较少。中专学历的教师有18人,占比21.7%;大专学历的教师有53人,占比63.9%;本科学历的教师有10人,占比12.0%;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只占2.4%。这说明所调研的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已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有68人,占比81.9%,但仍有15名(约18.1%)教师还未获取教师资格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教师都已获取教师资格证,但仍有少部分教师缺少专业资质。

(二)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各维度现状分析

问卷以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为基础,分为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三个维度,共有十个指标。情感支持维度分为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敏感点和尊重学生意见;课堂组织维度分为行为管理、课堂效率和教学模式;教育支持维度分为概念发展、质量反馈和语言建模[2]。

1.整体师幼互动质量水平分析

据表1,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师幼互动质量的总体水平的均值为3.82,略高于五点评分值的均值3。从师幼互动质量的三个维度分析,教学支持这一维度均值最高(3.99),标准差为0.35;课堂组织这一维度均值居中(3.87),标准差为0.44;情感支持这一维度均值最低(3.59),标准差为0.35。因此,情感支持在师幼互动质量中有待加强。

2.情感支持情况分析

情感支持維度中积极氛围可分为人际关系、积极影响、积极沟通和尊重;消极氛围可分为负面影响、惩罚控制、讽刺/不尊重、严重否认;教师敏感点分为意识、反应、提问和学生舒适度;尊重学生观点包括学生的灵活性和中心性、对自主性和领导力的支持、学生的表达和流动性限制[3]。

据表2,积极氛围这一指标均值为3.89,标准差为0.45;消极氛围这一指标均值为2.79,标准差为0.1;教师敏感这一指标均值为3.85,标准差为0.43;尊重学生观点这一指标均值为3.84,标准差为0.42。可以看出,在情感支持维度中积极氛围均值最高,教师敏感点第二,尊重幼儿观点次之,消极氛围最低。这说明教师在幼儿出现错误或在对待特别调皮的幼儿时,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行为,容易出现一些惩罚行为,或给予幼儿语言上的否定等。

3.课堂组织情况分析

在课堂组织维度中,行为管理是指教师对行为提出明确期望,有效预防和纠正幼儿行为的能力;课堂效率是指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日常任务,为幼儿提供各种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效率;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提高幼儿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不断参与活动的能力[4]。

由表3可以看出,在师幼互动质量中的课堂组织维度中,行为管理这一指标均值为3.77,标准差为0.41;课堂效率这一指标均值为3.82,标准差为0.41;教学模式这一指标均值为4.02,标准差为0.51。这说明在课堂组织这一维度中,教学模式这一指标均值最高,其次是课堂效率,最后是行为管理。行为管理均值最低,说明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不能够提出清晰的行为期望,同时对幼儿的行为没有有效的管理。

4.教学支持情况分析

在教学支持维度中,概念发展是指教师能够分析、推理、创造、综合和联系现实世界的内容;反馈质量是指教师的支持、反馈的有用性,能促进幼儿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加工;语言模式是指教师与幼儿进行频繁对话,给幼儿带来负担和扩展,从而发展幼儿的高级语言能力。

据表4,在教学支持维度中,概念发展这一指标均值为3.99,标准差为0.49;反馈质量这一指标均值与概念发展相同,标准差为0.50;语言建模这一指标均值为4.0,标准差为0.47。可以看出,在教育支持这一维度中语言建模均值最高,概念发展与反馈质量的均值相同。

三、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幼互动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根据以上调查,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均值为3.82,略高于五点评分值3,师幼互动质量居于中等略高水平,但距离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尚有一些差距。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幼儿教师不善于观察和倾听,缺少与幼儿沟通,对学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不够,对师幼互动的方法、形式、特征和内容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科学教育观,致使教师对与幼儿互动的理解不透,导致高效互动难于开展。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喜欢根据自己预设的情况进行教学,完成知识经验、技能学习等目标,不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5]。教师为幼儿提供教学支持时不注意对积极情感氛围的营造,不能敏感地发现并回应幼儿的情绪等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班级幼儿数量较多,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够,个性化教学开展不足,导致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水平不高。

(二)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支持不足

根据上文调查,在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三个维度上,情感支持均值低于师生互动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情感支持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具有积极情感支持性的环境,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教师与幼儿创建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学前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各方面发展相对不健全、不成熟的幼儿,他们模仿能力强,对教师的依赖性大,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前提条件,也直接关系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成果。教师对幼儿进行具有高控制性和高约束性的互动,导致幼儿在互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丢失[6]。良好的情感支持可以增强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能够促进幼儿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拓展已有经验,感觉到自己与教师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三)教师对幼儿的行为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据调查,在课堂组织这一维度中,行为管理指标均值最低。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旧采取旧的教学模式,将幼儿置于教学活动的隶属地位,对幼儿的行为管理主要以遵循指令、要求和纪律约束等为主,给予幼儿的自由空间较少,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管理者和操控者的地位。这种模式不能满足幼儿阶段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无法吸引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幼儿的成长发育带来负面影响。

四、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提高的策略

(一)关注幼儿需求,营造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善于倾听幼儿的思想、情感和需求,认识到幼儿是与成人处于同等地位的独立个体,这样师幼互动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7]。农村幼儿教师必须改变对自身身份的固有认识,消除教师高高在上的旧观念,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开展各类学习活动[8]。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积极与幼儿共同探究与合作,平等相处,从幼儿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密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敏锐地察觉到幼儿的需求,用恰当、合适的方法给予回应,与幼儿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幼儿提供帮助,建立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

(二)拓宽师幼互动培训内容,提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而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不仅与教师的职前教育有关,还与教师的职后培训、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等有关系。改善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陈旧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的师幼互动观念,需要通过职后培训来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农村幼儿教师理解师幼互动时,要把概念性的知识和幼儿园实践联系起来[9],意识到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日常生活的环节之中,主动转变互动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农村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质量。再者,教师培训内容要重视教师观察幼儿能力的培训。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建立在有效观察的基础上[10],教师培训机构要把观察能力纳入培训的内容,明确观察幼儿是提高日常幼儿园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在职培训让教师掌握观察分析幼儿的方法、技巧以及解读幼儿行为的策略。最后,农村幼儿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努力提升教学反思的质量。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提高其知识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让教学活动更适合幼儿的需求,更利于师幼更高质量地互动。

(三)关注情感支持,避免教师行为对幼儿的消极影响

鲍尔比依恋理论是情感支持维度的理论基础之一[11],该理论认为当家人或其他监护人对孩子给予敏感及时的照顾时,孩子会为他们建立一种积极的内部工作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高质量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尊重和接受每位幼儿,以热情积极的态度回应幼儿的需求,以适当的方式关心和关爱幼儿。对待情绪状况较差的幼儿,教师可给予富有同情心的回应;对陌生的环境有着较强的抵抗心理的幼儿,教师与其进行互动时,需要努力贴近幼儿,使自己变成他的情绪同伴。因此,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应运用语言、语调、动作等多种形式,创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在对幼儿进行批评、惩罚等时,幼儿教师需格外注意,要运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让幼儿感受到重视,从而达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为此,教师需要与幼儿进行广泛的交流,了解幼兒的兴趣爱好,与幼儿分享内心的情感,同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及时处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强化活动组织,优化教师行为管理

有关调查显示,当教师提供明确期待、有秩序的活动和好玩的材料时,幼儿就会展现出稍强的社会能力,因此,活动组织效果和教师行为管理能力成正比。从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来看,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幼儿的行为,帮助其获得成长的机会。首先,在行为管理上,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行为期望,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防止问题行为的产生[12]。其次,在活动安排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处理问题以及突发情况的能力,关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是否合理且高效,尽量最充分地利用时间,更好地支持幼儿发展。最后,在教学指导方式上,幼儿教师需积极采取行动措施,使用不同的材料吸引幼儿兴趣,以鼓励幼儿参与拓展的活动与课程。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思维,使自己逐渐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努力使幼儿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在分析幼儿心理诉求以及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提升教学质量。

(陈思 何娟,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参考文献:

[1] 秦金亮,高孝品,王园,等.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的师幼互动质量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25-29.

[2] 蒋路易,郭力平,吕雪.CLASS视角下师幼互动研究的元分析——基于中国14省市892名教师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估结果[J].学前教育研究,2019(4):32-44.

[3] 马雪,张晓梅.基于师幼互动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评价及启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2):104-113.

[4] 黄瑾,田方.幼儿园半日活动情境下的师幼互动研究——基于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的观察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88-91.

[5] 宋爱芬,盖笑松.师幼互动质量干预课程设计及其实施效果[J].学前教育研究,2019(5):3-14.

[6] 熊雷欣.农村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观念调查及提升策略——以浙江省杭州市农村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4):56-59.

[7] 王梦雪.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回应——基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97-99.

[8] 罗青.共情理论视角下师幼互动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9(3):138-141.

[9] 丁艳红,杨宁.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与师幼互动质量关系的研究——基于广东省部分地区的调查[J].幼儿教育,2016(33):7-10.

[10] 李丽,魏玉华,张长英.幼儿园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高质量师幼互动特征的内隐观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7(10):38-48.

[11] 李延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基于课堂评估评分系统的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69-76.

[12] 高杉.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9(8):101-103.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新农村
我们的新农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今日新农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愿多出现这样的农村好报道
新天新地新农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