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2-11-23 00:07
山西青年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王 艳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0

高等院校学生虽然已经接近成年的边缘,但本身没有接触过社会,长期生活在校园这一“象牙塔”内,所遭遇到的社会“风雨”有限,心理抗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再加上当代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手掌心,心理素质较低。高等院校应当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责,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寻求更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飞跃式提高。

一、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就业压力较大,抗压能力薄弱

现如今,教育事业日渐繁荣兴盛,各大院校纷纷扩招,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在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人力支撑的同时,也导致人才市场供应大于需求,人才内卷化问题突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是对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历竞争中不再占据优势地位,就业压力过大。而高等院校学生年纪较小,没有经过太多社会风雨的打磨,抗压能力和承受能力较弱,很容易被庞大的就业压力所压垮[1]。

(二)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社会风气日渐浮躁

作为一种社交生物,人在用言行影响世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被周边环境所影响、所同化。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念。但在当下社会环境之中,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现象日渐严重,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见识到经济繁华景象之后,难免会在内心之中滋生不均衡的情绪,不仅容易产生自卑自怯、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还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侵害了当代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2]。

(三)信息化时代来临,网络世界的多元影响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平台,对所有信息内容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在包含着大量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在少数的有害信息,高等院校学生辨别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有效分辨两者之间的差别,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进而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其次,互联网应用体系日渐成熟,其中的娱乐手段多种多样,并且都经过专家学者的精心设计,在内部形成了完善的成瘾机制,学生群体缺乏自制力,一旦深陷其中,不仅会荒废学业,更有可能会荒废人生之中宝贵的年华[3]。

二、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心理健康教育僵化,难以应对复杂的教学情形

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学生,教师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天然站在较高的位置,这就导致部分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过于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去做就可以了,虽然依托教师丰富的经验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但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甚至会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抵制情绪,阻碍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在当今时代,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教育事业日渐繁荣,各大院校纷纷扩招,在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管理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代大学生受到互联网多元环境的影响更大,更加注重个性化表达,且思想观念更加多元、更加复杂,致使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更大[4]。

(二)心理健康教育呈现一元化、形式化等特点

近年来,由于社会风气日渐浮躁,心理健康教育所受重视程度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些现象集中体现在工作活动中,呈现出一元化、碎片化等特点。首先,由于受到刻板教育思维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较为单一,基本是以讲课、报告会等形式出现,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缺乏参与感和代入感,学习积极性不足;其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严肃特性,导致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本质存在误解,偏好于“公文化”的教育内容,使其向着枯燥生硬的方向发展,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口头、停留在书面,没有和现实生活相接轨,呈现出形式化特性,不仅所发挥出的教学效果有限,无法对学生内心造成强烈触动,还会导致学生只将教育内容记忆在脑海之中,无法将其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5]。

三、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改进的方法措施

(一)做好就业辅导工作,锻炼学生心理抗压能力

在就业辅导工作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应当只放在如何应聘岗位上,更应关注学生内心的情绪起伏,及时察觉到学生的异常状况,从而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教师应当以“就业”主题召开班级会议,向学生阐述过往的应聘经验,并鼓励学生一时的失败不能够意味着什么,要立足于长远角度去思考问题,相信自己能够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其次,就业压力是一个极为笼统的概念,学生之间存在着极高的个体差异性,产生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能够生搬硬套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模板,必须要教师和学生展开“一对一”交流活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脑海中的真实想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方案;最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也应加强对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锻炼,例如,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中去,有很多体育项目具备竞争因素和对抗因素,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不仅能够凭借竞赛的独特形式,在班级内构建良性竞争生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还能够让学生积累竞争经验,打磨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6]。

(二)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消除不良情绪“滋生地”

校园是一个“半封闭式”结构,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地点,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此情况下,校园环境的好坏,也会对学生价值观念塑造产生巨大影响。唯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校园文化之中添加更加积极向上的健康因素,才能够消除不良情绪的“滋生地”,并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引导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走上正轨。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如,悬挂条幅、井盖绘画小故事等等,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使其能够从内心深处接纳校园文化中所蕴藏的正确价值观念[7]。

(三)积极应对信息时代新挑战,构造健全网络防护系统

首先,要在学校内部电脑上安装“净网软件”,并与学生、家长做好协商工作,在学生手机中安装相应的净化软件,从根本上切断不良信息由外界向学校传播的“通道”;其次,正所谓“堵不如疏”,即便千防万防,也无法将学生与不良信息彻底隔绝开来,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针对此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摆事实、举例子等方式,向学生生动形象的说明网络不良信息的虚伪性和不可靠性,以此全方位、立体化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最后,针对部分网络成瘾学生,不能够一味地采取强硬手段,要采取“怀柔”手段,先与学生构建良好的“朋友”关系,了解到学生沉迷网络的表层因素和根本因素,进而设计出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教育计划,否则,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叛逆情绪,走上与教师劝导相反的道路。另外,由于互联网不断发展,当代学生的交流方式逐渐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便捷的交流通道,并没有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大幅度上升,反而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学生的社交能力日渐下降,针对此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社交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8]。

此外,心理问题通常牵扯到个人隐私,学生不愿意将其拿到大庭广众之下讨论,即便是和教师之间“一对一”交流也不可以,而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开设官方账号,和学生以匿名的形式进行交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打开心扉,和教师进行“心对心”的交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探寻到学生心理问题的病灶所在,然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案,扫除学生内心的“阴霾”,帮助学生走出内心“阴影”。

(四)坚持“学生为本”的管理策略,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在教学活动,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在日程管理工作中,学生也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就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教师也要实现由“监管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可以强化学生职责,使其更多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一方面,学生更加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往往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教学方案和教育计划;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并进一步提高教育效率;其次,应当构建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四通八达的信息传递通道,将全校学生连接在一起,使其能够畅所欲言,借助群体的力量消除单个学生内心中的阴霾。

(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多元化教育方式

首先,可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班级内构建良性竞争生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中挖掘大量新颖有趣的教学相关资料,并将其填补到教学内容中去,为教学活动赋予更多的实质性和趣味性,在有效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大幅度提高教育价值;最后,应当多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慰问抑郁患者,培育学生的共情能力,了解抑郁症相关知识[9]。

(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两者的名称不同,但却并非是完全割裂存在的独立个体,恰恰相反,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动,能够起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大量的思想指导,确立正确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的塑造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设立学习计划;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体素质,确保学生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身,进而降低思想政治教学难度。

(七)提高教师心理素养,深化教学效果

无论任何学科,教师都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替代的“领航人”。教师能力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对此,一方面要开设内部培训项目,为教师搭建一个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平台,促使教师早日掌握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此带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升华;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前往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学习,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出对方心理健康教学中的优缺点,然后不断吸纳对方教学中的优点,反思对方教学中的缺点,真正贯彻落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的精神理念[10]。

总的来说,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但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导致教师缺乏相关教学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最佳的心理辅导服务。针对此,教师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将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起来,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构建更加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