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关键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探析

2022-11-23 04:08崔德斌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植株农户产量

张 维,崔德斌

(贵州省沿河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贵州 沿河 565300)

我县有着悠久的玉米种植历史,玉米是当地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因此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尤为重要。为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要保证玉米栽培技术的科学应用,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高产稳产。

1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1.1 选地整地,施足底肥

玉米生长对于土壤的要求并不高,但是为保证玉米成活率,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仍要做好选地工作。农户要明确选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玉米生长特性选地,确保所选的地块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要保证给排水便利。高产玉米要求耕层厚度大于30 cm,优选中性土壤,土壤pH值在5~8之间为宜。禁止选用黏土地和排水不畅的地块。科学选地后,需要做好整地工作,对土壤深翻晾晒,翻地深度控制在25~30 cm即可。让土壤接受阳光的暴晒,杀灭土壤中的虫卵和病原微生物,提高土壤松散度,避免土壤板结。整地时,要施加充足的基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结合土壤肥力状况施加适应的肥料,并控制施肥量。基肥以充分腐熟发酵的农家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降低施肥成本。如有机肥不足,可每667 m2施加尿素10 kg和二胺8 kg,为玉米后期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优选良种,及时晒种

种子选择是否科学,会对玉米生长及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农户应高度重视选种工作。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土壤墒情、气候状况、降雨量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选种,优选具备较强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以沿河自治县为例,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有:贵单玉9号、正大999等等。科学选种后,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处理,将发霉籽粒、虫蛀籽粒等清理掉,确保剩余种子籽粒饱满,外观完整无残缺。筛选种子后,需要进行晒种处理,在晴朗天气将玉米种子晾晒在平坦地面上,将玉米种摊铺均匀,每间隔2 h翻动1次,确保晒种均匀,连续晒种12~24 h即可。经过晾晒后的玉米,表皮病菌被杀灭,可降低后期病虫害发病率。需要注意的是,禁止在水泥地上晒种,避免种子被灼伤。完成晒种工作后,需进行浸种,可采用温汤浸种法,将玉米种浸泡在55℃左右温水中6 h,然后清水冲净,晾干后再播种。或者可使用药剂拌种,晾干后的玉米用0.5%硫酸铜拌种,可预防黑粉病;用20%萎锈灵拌种,可预防黑穗病;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可预防地下害虫。此外,亦可对玉米种进行包衣处理,种衣剂不仅能够预防病虫害,而且还能够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达到更高的产量和质量,使用种衣剂时,50 kg玉米种使用1 kg种衣剂即可。

1.3 科学播种,把握时间节点

玉米播种时间,亦会对玉米生长、出苗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农户应控制好播种时间,做到适期播种。播种时,应考虑温度因素,低温会引发冻害、秋霜进而影响产量。要考虑雨水条件和玉米品种差异,结合往年玉米种植经验,合理确定玉米栽培时间。一般情况下,当土壤耕作层5 cm、地温稳定在10℃时为最佳的玉米播种时间,即在4月份中下旬播种为宜。玉米播种时,应推广应用机械化播种技术。使用免耕播种机前,需对下籽量和落粒均匀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并控制开沟器深度,确保播种深度一致。播种时应及时检查排种装置是否存在堵塞,避免影响排种导致后期缺苗断垄。播种时,应结合土质状况、种子大小等因素对播种深度予以合理化的控制,一般控制在5 cm左右为宜,黏土地应适当浅播,干燥地应适当深播,大粒种也应适当深播。此外,玉米播种时播种密度亦是一项重要的控制内容,播种密度过大,则易于导致病虫害的发生,播种密度过小则会降低玉米产量,所以要重视对玉米播种密度的控制,农户应综合考虑玉米品种特性、土壤墒情等多方面的因素控制玉米播种行距、间距,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播种。播种时,如采用固定行距方法播种,则行距控制在0.6 m左右为宜,如采用大小行播种法,则大行距控制在0.7 m为宜,小行距控制在0.35 m为宜,玉米行距控制在25~35 cm为宜,每667 m2种植3 300~4 500株玉米即可。

2 玉米田间管理措施探讨

2.1 田间苗期管理

玉米播种后,应密切留意玉米生长情况。做好苗期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玉米成活率,同时亦可达到齐苗壮苗的目的,具体来说,应做好下述几项工作。

首先,查苗补苗。玉米出苗后应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如发现存在缺苗的现象,应及时补充补栽,补苗工作应在3叶前完成。补苗后需要浇水肥1次,提高成活率。

其次,去苗定苗。玉米苗较多的情况下,会导致相互争夺水分、养分,影响彼此之间的生长,降低后期产量。因此农户要及时做好去苗定苗工作,一般在3~4叶时去苗为宜,将弱小苗去掉,留下粗壮、健康的幼苗即可。

再次,中耕追肥。完成定苗工作后,需结合幼苗生长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蹲苗,需要蹲苗的情况下,则需遵循蹲晚不蹲早、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等原则开展该项工作,蹲苗后应进行翻耕、施肥等工作,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肥力。

最后,防治病虫害。玉米幼苗期,往往会受到地老虎、蝼蛄等诸多害虫的影响,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导致死亡。因此要重视虫害防治工作。在播种前,可使用药剂拌种,将50%辛硫磷乳油100 g+水2.5 kg混合,然后拌入玉米种40 kg,并堆闷2~3 h,可有效防治害虫。与此同时,亦可使用毒饵诱杀幼苗期的害虫,在种沟内撒入25%辛硫磷微胶囊剂200 g+小麦饵料5 kg,对蝼蛄等害虫可起到不错的诱杀效果。此外,也用重视病害防治工作,防治根腐病时,可喷施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顶腐病时,可喷施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效果显著。

2.2 田间穗期管理

玉米穗期是保证玉米植株杆壮、穗大、粒满的关键阶段,为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必须要将玉米穗期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具体应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施加肥料。玉米穗期对于肥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此时农户要及时追施攻穗肥,应结合中耕工作追肥,在2株玉米之间挖穴,然后肥料放入穴内并覆土。需要注意的是,攻穗肥以磷钾肥为主,禁施氮肥,满足穗分化的肥水需要,提光合产率,保证玉米后期产量。

其次,灌水排水。穗期玉米生长对于水分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农户应结合降雨状况及时灌水和排水。降雨不足时,需要及时灌水,提高土壤湿度,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75%为宜。相反的,如降雨频繁,则要及时排出田间的积水,避免引发涝灾影响玉米植株生长,降低产量。

最后,防治病虫害。玉米穗期常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等。治理时,应选用低毒、高效、无残留的药剂,如:防治大小斑病时可喷施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即可;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 g兑水30 kg喷雾防治。玉米穗期常见虫害主要以螟虫为主,会对玉米茎秆、穗和叶片等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要及时进行防治。农户在玉米心叶末期可每667 m2玉米田投施辛施螟颗粒剂0.5 kg,效果不错。亦可采用物理杀虫法,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征,在玉米田内设置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和太阳能杀虫灯,每间隔150~200 m设置1个,杀虫灯应距离地面1.5 m,可有效诱杀螟虫等害虫,减少害虫造成的影响。

2.3 田间花粒期管理

花粒期如管理不到位,会导致玉米植株出现早衰、贪青等现象,因此要做好花粒期管理工作,提升结实率和粒重,更好地保障后期玉米产量,具体来说,应做好下述工作。

首先,及时施肥。农户应结合玉米长势及时追肥,满足花利器玉米对于肥料的需求。针对长势良好、穗肥充足、无早衰现象的玉米植株,可不进行追肥;针对长势不佳、叶片发黄的玉米植株,需及时追肥,追肥时应控制好追肥时间、追肥量。一般情况下,在玉米植株开花后10 d追肥花粒期为宜,每公顷地挖穴深施尿素75 kg,或者亦可采用叶面追肥法。花粒期追肥有助于增加粒重,促进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其次,灌溉排水。花粒期玉米生长时,应控制好土壤湿度,以75%为宜,确保玉米正常开花授粉。天气干燥降雨不足时,需要及时人工浇水,采用滴灌法、喷灌法,减少水源浪费,提升水源利用率,同时也满足玉米植株生长需求。降雨频繁时,如发现田间有积水应及时排水,避免对玉米植株根系呼吸造成影响。

再次,去雄处理。玉米抽雄时,农户需进行去雄处理,每间隔1行玉米去雄1行,或者每间隔1株去雄1株亦可,每块地去雄数量控制在1/2最为适宜。及时去雄,有助于提升田间光照性和通风性,确保玉米能够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保证玉米良好生长,达到更高的产量和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在玉米去雄时,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害顶部叶片,禁止去除果穗以上的茎叶,避免对玉米生长及后期产量造成影响。

接着,人工辅助授粉。玉米进入盛花期后,授粉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此时如频繁面临大风、暴雨等天气,会严重影响玉米授粉效果。所以在授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作业。应合理控制好人工辅助授粉的时间,一般选择晴朗天气上午10点授粉为宜,授粉成功率最高。人工辅助授粉作业时,需一边采花粉一边授粉,将采集的新鲜花粉去除粉壳后用毛笔蘸取少量花粉涂抹在雌穗花丝上即可。或者可将花粉放在宽口杯当中并用纱布封口,授粉时宽口杯纱布一侧对准花丝授粉亦可起到不错的效果。做好人工辅助授粉工作,有助于提高受粉率,达到更高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防治虫鼠。花粒期玉米植株极易受到老鼠、害虫的影响,导致玉米减产,因此农户要高度重视鼠害、虫害防治工作。花粒期玉米常见害虫主要以蚜虫为主,可喷施10%氧化乐果1 000倍液、30%啶虫脒、10%吡虫啉20 g兑水50 kg喷雾防治,效果显著;同时,玉米黏虫、棉铃虫也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可在叶面喷施0%辛硫磷1 500倍液防治。防治鼠害时,可使用磷化锌、敌鼠钠盐防治。如:可制作磷化锌毒饵,用磷化锌50 g拌玉米1 kg,并加入适量的香油搅拌均匀,然后将其放在田鼠洞口诱杀。再例如:制作地鼠钠盐毒饵,用1%敌鼠钠盐1份拌玉米2 kg,然后加入适量动物油脂,将其放在田鼠洞口诱杀,连续诱杀3~5 d,可将田间老鼠杀灭。

2.4 适时收割,防止产量受损

玉米成熟后,应及时进行收获作业,农户应合理控制好收获时间,达到理想的产量和质量。收获时间过早,则成熟度低、千粒重低、水分含量高,产量不高、收获时间过晚亦会导致减产,因此农户应结合玉米植株茎叶、籽粒成熟度和果穗苞叶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合理的收获时间,一般情况下,在玉米田90%以上的植株叶片发黄且果穗苞叶枯白,玉米籽粒变硬为最佳的收获时间。收获时应选用大型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作业,收获后的玉米应充分晾晒1周以上,将颗粒含水量降至22%时再进行脱粒处理。脱粒后的玉米应继续晾晒一段时间,当水分降至11%以下时即可放入仓库贮存。要确保仓库干燥,避免湿度过大导致玉米发霉,同时要认真做好防鼠等工作,避免玉米遭受老鼠的啃食。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是我县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之一,保证其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玉米生产时,应高度重视栽培管理工作,科学应用栽培技术,掌握栽培技术要点,加强田间管理,提升田间管理水平,保证玉米正常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为农户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沿河自治县玉米产业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植株农户产量
2022年全球虾产量将突破500万吨
伊朗红肉月产量增长11%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矮壮素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控措施研究
长匐茎与块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