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建立长效人才机制

2022-11-23 09:37左杰婷
山西青年 2022年8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左杰婷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1]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对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高素质乡村人才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要从职业教育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当二者之间发生高度契合,并能够有效对接,才能产生效应,实现达成目标的可能。

(一)从职业教育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从创立之始,就把培养乡村人才、发展乡村经济作为自己的使命。近代黄炎培先生积极推动在农村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并希望通过教育来达到提高乡村人口素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造村容村貌的目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时代使命,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现代化建立长效人才机制。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指出,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推动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建设涉农专业或开设特色工艺班,定向培养乡村人才。[2]因此,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必须积极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承担起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二)从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看,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资源,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首先就要明确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指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培养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2]这五类乡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都为乡村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才和新鲜活力,提供了知识技能培训,解决了农业关键技术难题。

因此,从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来看,一方面,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为乡村振兴建立长效的人才机制;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顺风车”,也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的育人理念、培养机制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愈加明显,必将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二、乡村人才匮乏与乡村人才振兴的矛盾

乡村振兴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乡村人才匮乏与乡村人才振兴的矛盾,乡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3]从目前来看,我国乡村人才面临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乡村人才匮乏的表现

1.人才总量不足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活环境艰苦、公共服务滞后,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年轻人在外求学后不愿回到农村,乡村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在家干农活一年的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为了给家庭生活带来改善,很多农民离开土地,前往大中城市或者沿海地区务工。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人才饥荒”等现象,乡村建设缺少了中流砥柱的人才保障,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事业。

2.人才素质不高

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农业不断转型升级,随之涌现出一大批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涉农旅游、康养休闲、“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产业。我国乡村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设备落后、优秀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等情况,导致了乡村人才素质不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技能欠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技术型和管理型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传统的乡村人才已无法满足乡村振兴事业的要求。

3.人才结构不优

我国乡村人才在结构上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枣核的非常态化结构,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第一,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壮年人外出求学或务工,不愿承担繁重且收益低的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农业生产活动落在了老年人的身上,而老年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第二,从农业生产结构来看,很多地区的农民受传统思维的束缚,缺乏创新意识,仍然以普通种植业生产为主,不敢也不会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4.人才动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通过“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为乡村引进了大量人才。但是,由于交通、网络、通讯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乡村人才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渠道不畅,制约了乡村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削弱了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人才的优势更是难以充分发挥。此外,乡村人才的薪资待遇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环境,创业项目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行政审批手续繁杂,使得乡村人才干事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很多人才最终难以留下,乡村振兴事业无法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人才振兴的需求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新型乡村人才只有适应现代化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才能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当前,乡村振兴对人才的类型和质量提出全方位、精准化要求。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已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迫切需要的人才。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类型和数量的需求,用“金字塔”模型来呈现乡村振兴所需的五类人才的布局,如下图所示。

1.乡村治理人才

乡村治理人才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保证。这类人才处于金字塔顶层,是为乡村振兴事业制定方针政策和提供顶层设计方案的人才,主要包括乡镇党政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等。他们热爱家乡,愿意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为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能水平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乡村公共服务人才

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这类人才处于金字塔第二层,他们协助乡村治理人才在各领域开展公共服务工作,包括乡村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教育、科技、法律、规划等公共事业人员,为改善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美好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乡村科技人才

乡村科技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保障。这类人才处于金字塔第三层,他们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高科技领军人才,包括农业科研人才、农机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土壤专家等,为解决农业发展的重大核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是乡村人才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4.乡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

乡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是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类人才处于金字塔第四层,包括乡村企业家、乡村电商、乡村导游、手工从业者等,他们引领带动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电商直播、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乡村人才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乡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

乡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是乡村振兴事业的坚实基础。这类人才处于金字塔层第五层,数量最多、规模庞大,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主、规模经营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职业农民和新农人。只有不断夯实这类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能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才能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底盘。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培养农业定向人才

作为培养乡村人才的主阵地,职业院校要扩大在农村地区的招生比例,加大乡村急需人才的供给,出台“倾斜招生”“兜底招生”等相关政策,为家庭困难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扶持机制。

此外,要在职业院校农学专业中,探索公费农学定向招生制度,培养农业定向人才,毕业后回到户口所在地工作,为乡村振兴培育和储备一批高等农业教育的本土人才,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职业院校要积极搭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平台,针对农民群体招收一批农民大学生,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要鼓励乡村人才继续深造,优化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的相互衔接认同渠道,畅通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本科和硕士等的学历教育路径。乡村本土人才对家乡充满深厚感情,熟悉乡村的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要充分激发他们浓烈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二)打造“农业+”专业群,优化课程资源

乡村人才的培养要落实到专业建设上,职业院校要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乡村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相互贯通,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专业群,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优质的师资队伍。围绕“农业+”专业群建设,加强课程资源的融合。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鼓励农业类普通本科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乡镇优秀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课程资源,加快课程资源的更新,保证课程资源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课程资源中还要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具有“知农”“爱农”“兴农”情怀的人才,使其树立扎根农村、振兴农业、服务农民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满足乡村振兴中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乡村学习型社会

乡村人才类型众多、水平参差不齐,要构建政府主导、高校院所、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分类推进、因材施策的培养模式。鼓励各类人才采取“弹性学制、在线教学、农学交替、送教下乡”等方式学习,促进传统农民知识结构转型,构建乡村学习型社会。对于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能工巧匠、传统技艺传承人等,要依托农民夜校、农民培训班等开展系统培训,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给他们讲解农业知识,进一步提升技能,使他们成长为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的乡村实用型人才。对于家庭农场主、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职业农民,要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实操技能培训。对于返乡创业农民、退伍军人等从事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要制定“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技能、营销管理、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系统化培训。对于乡村公共服务行业的人才,不仅要教授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服务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技术帮扶

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核心技术问题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政府一方面要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深入乡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和人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从政府内部选派一批素质过硬的干部和技术专家下沉到乡村基层,进行挂职锻炼。企业要密切与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在当地共建共享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在乡村开展实体经济建设,将农业项目新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职业院校要在农村建立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农业知识和技能的现场教学,确保所教内容与乡村振兴不脱节。职业院校还可组织学生到贫困偏远的乡村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特色帮扶的实习,为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培训、提升技能、解答疑惑,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人才云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职业写作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