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探析

2022-11-23 09:37
山西青年 2022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周 勤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大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可以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问题,可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思维活跃

当代大学生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具有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以及心理包容等特点,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且乐于尝试改变,不会因循守旧。

(二)意识独立

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人十分宠爱,导致其自我意识比较强,在进入大学生活后会急于摆脱家长的束缚与管教,意识较为独立。同时,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希望家长和教师干预自我。但是,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有些问题无法有效独立解决,抗打击能力比较弱,一旦遇到困难和打击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会出现悲观厌世的情况[1]。

(三)个性张扬

部分学生一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渴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自己,但是行为举止缺乏规范性,做事也不考虑集体,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出现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在进入大学独立生活之后需要独自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与学习当中的问题,就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2]。若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疏导,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和心理,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

高校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人格缺陷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过度关注其他人的看法,其中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外在因素,而过度关注其他人看法的学生会将失败原因归结为自身,这都会导致学生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3]。从情绪来看,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无法有效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从生理来看,大学生缺乏自信和安全,过度关注自己的外在。

(二)家庭因素

家庭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发展。家庭背景以及家庭环境不同,孩子的心理特不同。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例如单亲、贫困等,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叛逆等心理问题。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部分家长十分溺爱孩子,过度娇惯,导致孩子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他人相处,在大学阶段就很容易被孤立。也有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时刻提醒孩子要忍让,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的心理。

(三)学校因素

学校在学生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人们从幼儿园到高校需要在学校呆十几年,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学校的风气、校园环境、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内容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例如,校园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其中校园文化、风气、师生关系等属于心理环境,只有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若校园风气不好,整体教育质量低,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等情况便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四)社会因素

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所以其心理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无论是社会风气、文化还是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首先,社会风气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具有重要影响。若社会上经常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将会导致人们内心不安,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近年来在社会开放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出来,其中不良社会思潮对社会主流文化造成了冲击,也对学生的心理与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4]。再次,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效性

当前,在学习与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中小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了咨询中心。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且多数学校仍然安排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辅导员并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缺乏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无法采用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全面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即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没有加强对学生日常心理素质的提升与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误区。从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疏导学生心理,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不是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再治疗学生。因此,高校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

(三)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高校开设心理专业的时间也比较短,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都有大量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不仅缺乏心理学知识,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落后

不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的认识不同,所以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同,但是大多数方法都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实效性。例如,部分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所以主要采用心理治疗的方式。而部分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主要采用说教的方式。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认识,没有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结合起来,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性。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包括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活动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危机的干预。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学课程,但是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课时较少,压缩了教学时间[5]。另外,心理学课程主要针对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将心理学课程将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同,高校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所在年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例如,大一新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思念家乡与亲人、不适应一个人的生活,而大四学生的问题主要在毕业与就业,心理问题不同对心理咨询与辅导的需求便不同。第一,高校应根据学生专业以及年级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针对性解决学生问题。第二,高校应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加强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心理调节机能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并利用一些可靠技能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高校应完善课外实践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情绪、交往、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教育活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6]。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心理教学与心理咨询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课堂仍然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明确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挖掘专业教材当中的心理健康元素,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学生的人格。

(三)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应综合剖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明确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打造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高校应加大专业心理教师的聘用力度,提高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带头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问题,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与方案,有效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活动。其次,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环节当中,高校应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其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教职工与学生的接触更多一些,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让教职工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当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辅导,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四)完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为了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并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首先,高校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其次,活动体验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身心体验,并将身心体验转变为情绪反应与认知改变,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例如,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高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校园心理健康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当中磨炼学生的心性与意志[7]。

(五)构建信息化教育平台

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例如,大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或信息的获取。但是,网络当中的信息量较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一些不良信息,例如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也有很多不良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而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自控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例如,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参与校园贷,造成了严重后果。为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规范网络行为,坚守网络阵地,清理网络信息,避免不良信息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高校也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构建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综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打造信息化教育平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