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析
——以南昌师范学院为例

2022-11-23 09:37
山西青年 2022年8期
关键词:辅导站学院心理健康

冯 圆 黄 静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60111

近年,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等信息媒介对社会焦虑现象的推波助澜,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凸显。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普及化以来,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4002万人。在心理问题增多和在校生规模扩大的叠加影响下,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二级学院作为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直接部门,承担着人才培养的直接任务,也具备预防、干预和工作分流的职能。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完善的模式尚在探索中,教育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研究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及难题。下面以南昌师范学院某学院为例,从困境剖析、策略分析、模式探析等方面,对高校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人力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二级学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呈现专兼分布、以兼为主的特点。专职人员由二级学院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组成,兼职人员主要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构成。据调查,除少数高校单独设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辅导站、工作室命名)之外,大多数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学生工作办公室,由学生辅导员兼任,专职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而大多数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并不具备心理学相关学科背景,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培训,虽然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实践锻炼不够,且因忙于日常事务而导致后期教育培训不足,使他们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难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和效果的有效。

以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的规定,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但在具体实施中,因工作惯性思维,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思政引导、说服教育等惯用套路,虽苦口婆心,但更多的是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辅导,并没有将心理辅导上升为一种科学,理论和实践都缺乏学理性,这就导致辅导员开展的心理调适常常流于“已完成”的留痕,而实际效果很难检验。此外,学生辅导员流动性大,部分辅导员兼任大量行政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就更难系统地进行规划与跟踪调查。[1]

(二)制度建设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虽然各高校在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方面达成了普遍共识,但在工作理念转变、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缺乏长效机制。首先,工作理念和教育模式转变不及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30余年的发展,教育模式和目标任务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从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转变到如何提高幸福感,诊断性地干预咨询已转变为受益面更广的发展性咨询,这是目前学界的新趋势。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其中在“心理育人”层面,提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也由初期的聚焦心理问题的“问心”层面,向更加关注价值观塑造的“育人”层面转变。

然而,受传统模式、学生安全稳定需要以及人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部分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以问题识别和危机干预为主,存在着“重危机干预、轻发展辅导”等现象。另外,制度建设不健全,管理存在不规范。如,部分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关系不明确、人员分工不明确、队伍建设培养制度不健全,工作制度、奖惩制度、经费使用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使得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按照新趋势的要求全面铺开,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全面发挥其功能。

(三)经费投入不足,保障设施不够

由于二级学院层面普遍存在的“重危机干预、轻发展辅导”工作理念,加之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硬性的经费保障要求,所以二级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保障设施不够等现象。以笔者所在城市部分高校为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少部分获得专项资助外,普遍依托学院学生工作经费。而学生工作经费在学院经费中占比较少,除满足学生工作所需外,结余下来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格外紧张,且共用经费不便于账目分类清算。这使得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普遍缺少必要的辅助保障设施,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宣传教育不够,活动吸引力不强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规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据此可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级学院作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教育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应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和就业观等。据笔者调查所知,现阶段,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依托讲座、班会等形式进行,并且普遍围绕“5.20”等时间节点展开,活动连续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缺乏形式和载体创新,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佳。同时,由于对新媒体平台运用的重视不够,加之运营人员不足,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沟通、咨询、宣传渠道不够,品牌影响力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对策略

(一)强化队伍建设,凝聚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合力

一是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鼓励兼职人员获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和攻读心理学专业相关第二学位等;二是发挥课堂教育作用。鼓励专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三是强化学生队伍建设。依托学生党员、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优化方式方法,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途径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依托学生社团、二级心理辅导站等组织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委员技能大赛”等活动,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二是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和情景剧、短视频、故事分享等传播形式,组织创作和展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公益广告和辅导推文,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三是通过建立家长群、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2]

(三)健全工作制度,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反应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宿舍五级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快速有效地应对危机。二是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建立学院心理辅导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医院三级转介诊疗机制,及时转介疑似严重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的学生。

三、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析

(一)工作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解忧小站”旨在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网络关系,获得社会支持,逐渐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同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升其个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心理学导向。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关注如何减少学生的痛苦与迷茫。而积极心理学导向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这启示我们,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变化,鼓励学生自助和自我成长,提升幸福指数。

(二)工作初衷与目标

“解忧小站”的名字来源于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大学生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他们究竟应该怎么做?“解忧小站”将践行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关心学生心理,通过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类方法,切实解决学生心理困惑。

(三)工作具体路径及内容

1.建立“五位一体”联动机制。以“解忧小站”为抓手,建立由学院学工队伍、心理辅导站心理咨询师、学生心理小组、心理委员及寝室长组成的五级联动机制。学院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每周各寝室收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上报至班级心理委员处,再由心理委员汇报至院系,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排查与跟踪,形成学生心理问题帮扶体系。

2.构建“三青”活动。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策划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的“三青”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青信有你”:在全校设置解忧小信箱,学生可以“匿名投稿”,诉说内心困扰。“解忧小站”将会定期回信,帮助学生正确排解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摆脱不良心情,纠正不良心态,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青学伴你”:通过心理知识宣传册、“每周提示”等资源的分发,帮助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青心为你”:通过“心灵成长营”“生命教育”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和心灵领悟,发挥朋辈群体的互帮互带作用,扩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让学生理解和领悟生活的真谛、生存的挑战和生命的意义。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发挥自我价值,也可以增强自信心,进而从源头上降低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

(四)工作总结与反思

“解忧小站”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院和学校而言,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五位一体”联动机制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还能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助人—自助—互助”氛围,带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对院系来说,“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模式,有助于学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快地采取干预和预防措施,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灵敏度。从学校来看,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并且为学校从更高层面指导和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和模式提供了数据参考和实践案例。

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正逐步完善,过程中的困难不可避免。例如,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费投入有限,心理辅导设备和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升级,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独特优势是确实存在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利大于弊,当下存在的问题也会随着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学校的发展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将继续凝聚全体师生的智慧,通过探索更科学、更实用、更有效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逐步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实现学生全方面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共同目标。

猜你喜欢
辅导站学院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在晋函授教育辅导站年检合格名单
例谈小学体育实心球教学的有效策略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必要性
苏州市姑苏区传统体育健身辅导站教学现状分析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