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阈下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就业文化建设

2022-11-23 10:51
山西青年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文化

沈 锴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新媒体,即区别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媒体形态,其在21世纪的发展同移动通信技术及互联网产业的腾飞息息相关,同时具有个性化、多元化、实时性、高效性等特点。近十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主流载体也正不断由PC互联网朝着移动互联网倾斜,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当代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成长,对新媒体有着天然的高度接受与依赖,后者也在大学这个重要阶段中持续起到文化传播及价值观导向的作用,在心理层面上同样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着不能忽视的作用,并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的规划。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高校就业工作近年来面临着学生“慢就业”趋势蔓延、市场需求矛盾、疫情影响等种种问题。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渐渐从仅针对毕业年级学生,转向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其中,除就业能力以外,就业意识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亦同样重要。要将就业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着手,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身定位与校园环境塑造分析,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高校就业意识培养路径,从根本上转变学生消极的就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就业工作质量。

一、新媒体的时代发展趋势

“新媒体”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行业,它作为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而逐渐渗透进大众生活,“新”仅是相对于纸媒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出现后,传统媒体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已经面临诸多挑战,开始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的可复制性使得被替代的案例随时都有可能上演。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习惯于多元、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多种意识形态的浸染。在此影响下,青年大学生在心理状态及价值观养成方面均与过去产生了诸多差异,使得传统教学模式面临较大挑战,被动灌输式的教学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正确处理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课题,亟需高校进一步调整育人思维,创新育人方式。

(一)主流社交平台稳步发展

2020年,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超12亿,2021年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73亿。而在全国网民中,手机网民占比高达98%,“智能手机融合移动互联已逐渐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及生活的领域范围[1]”。近年来,为避免网络错误导向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犯,互联网的规范化、健康化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任务。以微博为例,随着“人民日报”等主流官方账号的入驻,不断加强主流话语体系的建设、重视网络阵地意识的培养,昭示着各新媒体平台为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所做的努力。

(二)网络直播与短视频迅速崛起

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与短视频在2017年开始迎来爆发,bilibili等直播平台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在智能手机、4G网络普及的机遇期迅速发展,在年轻群体中收获了大量用户。而今,5G时代的大门已经敞开,可以预见,全新的新媒体业态又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三)在线教学平台成为常态

新媒体不但占据了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位置,其影响力也正在逐渐渗透进课堂。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根据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内院校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在特殊时期通过在线教学方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超星学习通、MOOC、钉钉等新媒体教学平台均承担起了开展各类在线课程的重任,为“停课不停学”保驾护航。

二、新形势对高校文化育人提出新要求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同时对人的心理过程有着很深的影响。传统意义上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即在大学这个环境中,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群体文化,也是学校内涵的重要体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校园文化具有思想引领作用,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关键性指导。优秀的校园文化会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方面也会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大学阶段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健全人格、培养责任使命意识的重要时期。就业作为大学育人的主要检验环节之一,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育人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但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看到,在移动互联网打造的生活学习模式的高度普及下,当代大学生接受新媒体文化的年龄正在不断降低,这对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产生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其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滋生消极就业心态与不良的职业价值观。

(一)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学生的价值观过早受到外来文化等多元信息的洗礼,使得他们的思想层面上过早脱离了学生这个身份的束缚,对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不以为意,缺乏认同感。新媒体的高延展性使得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瓶颈,传统的传导灌输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校园文化逐渐失去对学生思想引领的主导权。如何提升学生的认同感,是新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个体面对面交互减少,群体概念削弱

随着移动端新媒体的发展,目前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络社交上,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受到影响,网络公开课的流行与普及也让学生对学校举办的讲座热情不再,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与专业学者沟通交流的机会,也使得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造成群体意识的淡泊。从长远上讲,自我封闭式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是极为不利的,还可能成为社交障碍、社交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导火索,从职场角度来看,缺乏群体意识将使人难以融入团队工作,无法胜任合作角色。由此可见,过度依赖新媒体导致的实际社交经验缺乏、个人意识过剩都将影响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之间的角色过渡,进而拉低将来的就业质量。

(三)不良网络文化浸染学生思想

网络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移动新媒体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高效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打破了交流的距离屏障,改变了单线传播方式,增强了知识接收的有效性。但大学是学生的三观塑成期,思想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容易受到不良信息与低俗文化的影响,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另外,新媒体的娱乐性也会造成部分学生的过度沉迷,消磨学习热情。调查发现,许多高校也曾采取强制措施,禁止携带手机进入课堂,但类似举措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催生学生消极、压抑等的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将成为引发校园心理问题的隐患。因此,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需贯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始终,带领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

三、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文化建设工作路径

(一)推进校园文化传播平台的系统性融合建设

如何持续推进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一直是高校在文化传播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而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这一课题又逐渐发展为如何推进校园新媒体系统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在过去的几年间,为了更好地在媒体这块传播阵地站稳脚跟,大部分高校均经历了从网站时代的“客观严谨”到微信时代“颇接地气”的过渡。当然,网站并不会就此消失,在学生心目中,它依然保持着具有权威性的信息传播功能,只是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讯息形式可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纳甚至倾向于关注的。除了以上二者,高校也会入驻各大主流社交平台,成为能够与学生实时互动的“朋辈角色”。如今的校园新媒体,其实是一个由多重载体共同构成的传播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载体形式都是文化的化身,又同时拥有独特的“个性”,并不是简单的内容复制,也不可脱离校园文化的主体脉络野蛮生长,而是达成优势互补,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在维护就业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可多渠道多方式开拓有形的校企合作市场,在保证现有关系单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毕业生就业推广平台。例如,组织就业工作有关人员赴重点企业单位开展毕业生推荐、就业市场建设与调查工作,建立运作良好的就业市场网络系统;加强网络就业市场建设力度,以校内各大网络平台为主阵地,加强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在校内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桥梁;加强对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二)加强新媒体内容建设,推广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要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需重新建立校园群体的精神链接。内容建设,既是形式上的创新,也是内涵上的提升。新媒体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的发展,它能够为用户带来海量的信息和视角,对求知欲强烈的年轻群体尤其具有吸引力。形式创新,就是高校在自身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影响力。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随时倾听他们的声音,接受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让校园新媒体平台传播最真实动人的声音。内涵提升,就是“传播校园信息的媒体,都与‘如何开展学生成长服务与思想引领’这个主题分不开”[2]。加强新媒体内容建设,其目的是在把握校园文化主导权的同时,提升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以文化引领学生,不仅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素养。

(三)利用好新媒体的新形态,营造就业文化蓬勃氛围

在校园就业文化的建设与推进过程中,需要首先认识到就业并非只是学生毕业阶段的任务,而要让良好的职业认知渗透进学生群体,起到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就必须坚持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将就业教育贯穿大学阶段始终,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始终离不开“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要紧密贴合当代学生的文化追求,关注他们所关注的、建设他们所需要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浪潮带来了短视频及直播等新式媒体的蓬勃发展,其中,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凭借便捷性、娱乐性与亲民性迅速征服了大批国内用户。大数据显示,抖音主要用户群体为3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占比超用户总数的80%。“抖音得以如此迅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尊重普通人的价值需求,尤其是青年渴望表达自我价值的需求[3]。”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和爱国教育影片《长津湖》就将抖音平台作为重点宣发阵地,前期在抖音平台上陆续发布主题短片,大幅度提升了年轻群体对影片的关注度。校园文化的推广也可借鉴类似的宣传思路,利用好新媒体的新形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充分展现高校文化的价值内涵,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通过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

中青网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相关文章中提到:“广大青年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志愿服务本就是其与社会互动的一个途径,而这难得的经历不但是他们观察社会的窗口,更是他们发现差距、找准自身定位的重要平台。”[4]

高校把握好新媒体大趋势,构建线上线下双渠道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前连接起学生接触社会的通道,并通过志愿服务精神的浸染,强化思想教育与积极的态度引领,提升学生沟通与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知识储备,完善人才培养,将有效避免大学生在高年级因准备不足、认识不够而对就业产生的各类回避、焦虑、恐惧等的不良心理,更好地面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