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助人谈话技能提升的路径探究

2022-11-23 10:51杨宇璇
山西青年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助人谈话辅导员

杨宇璇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作为辅导员九项职业功能之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作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辅导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理念与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逐步渗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充分倾听、共情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价值引领的指导思想,或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近年,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问题频发的高危群体,生活环境改变、学业晋升、就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给大学生带来很多压力。随着“00后”成为高校学生的主力军,其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此,“如何满足新生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如何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助人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2]

何谓心理助人?“心理助人是一种在心理层面上给予他人帮助、助人成长的专业工作,心理助人工作的目标是‘助人自助’,意思是助人者通过谈话的方式,使受助者增强独立性,而非依赖性,使其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学校的助人者不仅包括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询师,还包括辅导员。”[1]心理助人的谈话目的是通过谈话减退学生不良情绪,改变认知,并增进自我认识,从而获得心理成长。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劝告,促进心理健康。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存在着一些技巧性问题,如缺乏判别心理状态的能力、谈话实效性不强、注重情绪安抚而忽略实质帮助、延续性不强等。将心理助人谈话技能运用于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可以帮助辅导员突破常规的谈话模式,从而提升心理助人谈话技能的实效。

一、初步辨别 识别心理状态

目前,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很多辅导员并非心理学背景出身,也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资质。一些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时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生的情况无法进行有效甄别,从而无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助人工作是在心理层面上给予帮助、助人成长的专业工作,辅导员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来说,属于“准专业助人者”,在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时,需要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方法,区分学生目前是心理正常还是心理异常,对于心理正常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心理助人谈话予以支持。

正常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正常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二是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起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三是正常、正确、创造性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心理异常指的是当个体丧失或部分丧失上述三项正常功能时,以致无法进行正常生活,随时破坏身心健康。主要体现在主客观世界不统一;心理活动的内在失去协调,如遇到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人格出现不稳定,如平时开朗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等。

在进行初步辨别后,对于心理正常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开展心理助人谈话,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大学生常见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有个性与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因自身个性与人际方面的问题带来的困扰;学业与职业发展问题,如专业课程难度大、就业前景模糊不清;恋爱与性方面的问题,如失恋;原生态家庭与亲子关系问题,如家庭经济状况、重组家庭等。针对学生常见的四种心理问题,辅导员通过心理助人谈话就可以帮助到学生,而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辅导员在进行有效的甄别后,可以向校心理中心或医院进行转介。

二、以心相交 建立良好链接

辅导员承担着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接受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面对的是自己负责的院系学生。当与学生进行谈话时,若师生之间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学生很难快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一些偏内向的学生,很难开口说话,在谈心谈话过程中,常陷入有问无答、回答简短的僵局,从而导致辅导员无法从学生口中获取有效信息。为了达到良好的谈心谈话效果,辅导员可以保留一点时间与学生建立关系,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谈话关系,也体现出辅导员对学生的尊重。建立良好链接的方式有树立正确态度、保持专注与倾听等。

(一)树立正确态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 兰塞姆·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雨露,任何人都能够像植物一样茁壮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果想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阳光雨露,辅导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谈话态度。

针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会出现谈着谈着就去判断学生的行为举止对错,并针对学生的举止对错展开评论或者提出意见、建议。这不仅不能完成一次高效的谈心谈话,还容易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不信任感。其实,在谈心谈话过程中,辅导员应保持尊重与接纳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我可以不赞同你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1]当学生在谈话过程中感到自己被充分尊重,被老师充分理解时,才会放下心理戒备,敞开心扉与辅导员进行谈心谈话。

除此之外,在谈心谈话过程中,辅导员需要保持未知与好奇。在听到学生的诉求时,摘掉“有色眼镜”“不马上揣测和假设学生行为背后的意义与动机,不先入为主地将自己过往经历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安置在学生上。”[1]谈话过程中去慢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内心世界的发展过程,对于学生所谈到的内容始终保持兴趣与好奇心,这样能更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能够让谈话更顺利地继续下去。

(二)保持专注与倾听

为了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时,要专注于学生本人,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是值得被倾听的。专注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倾听能够获取并理解学生传达的信息。

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专注于学生可以仔细观测出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并从中发现呈现的问题。通过认真倾听,获取有效信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时可运用3F倾听法,听到学生言语背后的意图、动机。第一,听清事实(fact),客观接受对方谈话中的信息,不用自己的想法和固有观念对学生的话进行评判;第二,听清感受(feel)感知对方表达时的感情,体验学生的感受;第三,聚焦(focus),倾听讲话背后的含义,了解其目的。[3]

在专注与倾听学生本人的言语与非言语所传递的信息时,辅导员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方面,可配合学生的语言风格,轻柔、温和的音调让学生更有意愿去探索自己。非言语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调整面部表情,保持向学生倾斜开放且放松自然的身体姿势,及适当的空间距离向学生传达专注倾听的信号。

三、以情相伴 掌握谈话内容

与学生建立起良好链接后,学生就会开始乐意与辅导员进行谈心谈话。而在谈话过程中,并不是天花乱坠,也不是泛泛而谈,谈什么内容很重要,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谈话的内容。

(一)问题具体、清晰、简单

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更多的是向学生“问问题”,从“问题”中澄清和探索学生的想法,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问话的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很重要。一般来说,提问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提问,一种是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的问题比较宽泛,一般没有标准答案,给当事人充分发挥的余地,目的在于促进当事人的表达。封闭式提问则与开放式提问相反,往往带有预设答案,相对受到限制,但可以澄清事实。

“当需要探索当事人想法时,助人者往往需要使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当事人澄清或探索自己的想法。”[1]在这一过程中,要将问题问得具体、清晰、简单,才能获取有效信息。如在询问近期状态时,辅导员可以问学生:“你今天下午没有课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一个简短的问题,明确了具体时间、想要获取到的信息,同时也简而易懂,能够让学生较为详细且准确回答问题,而不是很宽泛地说“你现在的生活怎样?”在给学生相应的建议或解决策略时也要如此,要具体可行,可以很容易做到的。

(二)鼓励学生识别、分享感受

一个人在受到情绪影响时不表达出来,情绪并不会消失,要尽早让内在的情绪释放出来。但是,人的感受很多时候是很模糊的,这种模糊的感受很难促使人去行动,如果自身对自己的感受不清楚,行动也会变得盲目。作为助人者,辅导员有必要帮助学生识别、分享自身感受。可以将学生有关情绪、情感的内容经过概括和整理,以陈述的方式清楚地表达学生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识别、澄清,并更深入地体验自身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可以运用一些引发学生分享感受的语句,如“能否和老师说说你的感受?”“能否形容一下你的感受?”此外,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也很重要。当学生处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学生能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才有可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表达感受。

同时,感受也会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辅导员需要留意。如一些学生在谈及比较触动自己或者让自己有很大感情波动的事情时嘴角会抽搐或不自觉地摸手指、搓手,这就回到前文所提及的“保持专注与倾听”,辅导员需要在谈话过程中保持专注,密切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以更好地觉察学生的感受。

四、落在实处 提供实质性帮助

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质性资源,给足学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第一是要把值得信任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你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一些学生因为自身受到心理困扰,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时不希望自己的信息被更多人知道,这个时候要给到学生信任的信息。例如,在谈话之前告诉学生:“今天我是以辅导员的身份找你谈话的,你所说的一切我都会替你保密。若你有伤害自我或者他人的行为,或者你自身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需要我做转介处理,为了更好地帮助你,我可能会打破我们之间的约定。”[1]谈话结束时和学生说:“我们今天的聊天内容就在这个房间里,我们约定好,这只是属于我们俩之间的秘密。”等。通过这些信任话语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态度,也可以给足学生信任感。

第二,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哪些人可以提供帮助,这样能给到学生足够的安全感。一些伴有心理困扰或内心比较脆弱的学生通常比较敏感,也缺乏一定的安全感,若能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帮助,为学生提供有力、有效支持,能让学生不那么迷茫与无助,可防止一些恶劣情况的发生。如针对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引发的心理困扰,可以帮助学生申请困难生补助等。

五、跟踪关注 巩固谈话实效

辅导员谈话的对象往往是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在一次谈话结束后,辅导员便与学生断了联系,谈话仅限于第一次。究其原因,主要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纷繁复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不够。为了提升心理助人谈话技能,巩固谈话效果,辅导员可以在一次谈话结束后,通过微信、QQ、短信等方式对学生保持持续关注,向学生传达“我在持续关注你”“你不是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等信号,[4]进一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强化行动力。若一次谈话不能解决问题,可根据需要与学生约定下一次面谈的时间,并在两次谈话的空档期对学生予以关注,关注的方式可以是学生朋友圈动态,也可以是同寝室同学、班级学生干部、班主任的反馈。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对于学生成长道路上面临的心理困境,开展心理助人谈话能合理地处理情绪问题、提高校园适应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理性平和心态。在学习了心理助人谈话的相关技能之后,辅导员要在日常心理助人谈话中合理应用,成为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有效帮助的“助人者”。

猜你喜欢
助人谈话辅导员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助人为乐的事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助人谁乐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