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磨坊女》钢琴演奏艺术分析

2022-11-23 18:58周晓凡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磨坊舒伯特钢琴伴奏

周晓凡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舒伯特是19世纪奥地利的浪漫主义乐派的知名作家,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主要奠基人。舒伯特一生创作了600余首艺术曲目,获得了音乐史上“歌曲之王”的赞誉。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作为舒伯特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创作于19世纪20年代,共包含20首音乐曲目,阐述了青年磨工人生旅行经历及其对于磨坊主女儿产生爱恋和失恋的全过程。《美丽的磨坊女》不但是舒伯特人生经历与内心世界真情实感的写照,也是其对于艺术歌曲更高层次的追求与热爱的成果。

一、舒伯特与《美丽的磨坊女》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1797年-1828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近郊,是奥地利知名的作曲家。舒伯特的祖父出身于农民家庭,也是手工业从业者;他的父亲曾担任学校校长一职,恪尽职守,且敬仰权贵,是具备市民保守观念且爱好音乐艺术的虔诚教徒。舒伯特具有较高的艺术天分,自小便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音乐才能。但是,舒伯特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始终处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下,这也是导致其早逝的根本原因。在《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是男青年磨工,散发着朝气蓬勃与浪漫主义气息,经历了一段流浪的生活后,被磨坊主所收留,受磨坊主雇佣为磨坊工作。这位磨坊主有位漂亮的女儿,磨工通过长时间与她相处,逐渐对其生成了爱意,最终献出了自身所有忠诚和情感。然而,这位女儿对磨工并无爱意,其心中的位置已经被勇敢的猎人占据。磨工的爱意无法获得相应回报,导致其心中充满失望、苦闷和悲戚,最终在磨坊周边的小河结束了生命。

二、《美丽的磨坊女》的风格特征

(一)旋律特征

该故事发生于具有浓厚浪漫气息的春天,而悲剧出现在美丽的小溪旁,不仅具备诗情画意的刻画,也充满苦闷和悲伤情绪,为作品整体的浪漫情调打下了基础。这部作品和歌剧所采用的咏叹调有所差异,在旋律方面起伏较小,戏剧性层面亦存在不同,矛盾冲突相对激烈,人物之间却相对和谐。整部作品与爱情息息相关,磨工对于磨坊主女儿的爱恋并未获得回报,其内心矛盾强烈,而作者把这些矛盾和悲剧均化解在声乐套曲之中。舒伯特以德国民歌旋律为基调,确立作品整体主旋律。德国民歌常用旋律是和弦式旋律,音符要满足和声法则。德国民歌在创作中,喜欢运用二度、三度、四度和五度音程,经常遇见一些增式度和减式度,这种特征是在分解三和弦中产生的。作品风格表达中,开头主要采用适度的方式进行,而且结尾为多正格中指法。《美丽的磨坊女》中的主旋律变化不多,运用对句结构和换尾不换头的民歌歌系,突出了独特的风格特征。简练弹奏乐谱,又将纯朴的特征体现出来。由于整部作品的创作与民歌的纯朴相融合,所以让其作品又达到了艺术的深度,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加上钢琴演奏的有效配合,也让其风格更加和谐、均匀,提升了美学的新高度。

(二)节奏特征

《美丽的磨坊女》主要运用二四拍子和六八拍子,运用这种节拍将活泼欢快的流水特征描述出来,能将主人公激动的情绪表达出来。作品第5、14、6首中都包含一些节拍,但是不同节拍在不同位置的应用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在活泼曲子的运用中,不是采用相当快、太快的形式进行节奏的表达,而是运用相当慢、柔和的结构特征,让整首曲子的风格更好适合柔情伤感特征。此作品中二四拍子运用的情况较多,其主要目的是将不同情绪氛围在作品中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套曲中9首歌曲采用四拍子,针对三四拍子的运用比较少,而且只有3首歌曲运用。虽然许多作品中的歌曲都运用了同样的牌子,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并不完全相同,让其节奏在速度上有所变化,进而能够更好突出《美丽的磨坊女》的风格特征,让其更好满足受众对于音乐欣赏和分析需求。节奏特征的运用是为更好突出作品的风格特点,而且多变的节奏与整个作品风格融合,也可提升其作品表达的高度,将作者对于作品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节奏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也可以让作品在节奏、音乐的表达方面更加完整。

(三)钢琴伴奏特征

钢琴伴奏所承担的任务相对更高,对作品内涵的表达更为重要。为了满足钢琴伴奏的要求,伴奏者除需要熟练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外,还要在歌唱方面有一定能力,灵活运用多样化的钢琴伴奏形式,全面完整地演绎作品,让钢琴伴奏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钢琴伴奏作为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简单当成伴奏的任务,而是要让钢琴伴奏和歌唱者一起歌唱,还要将其中的音乐表现形式以及诗歌特征更好地表现出来。《美丽的磨坊女》作品中,钢琴伴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运用钢琴伴奏的风格特点,可以描绘故事场景,营造和烘托良好的气氛。随时随地将主人公的心情展现出来,不断构建成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境界。此外,钢琴伴奏也能合理衬托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跟随主人公的变化出现起伏波动的风格特点。作品中的小溪最终安慰了主人公,也成为相关问题的解决者,这就使作品在表达中以悲剧结局,最终运用摇篮曲的钢琴伴奏形式结束。对此,钢琴伴奏者需要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充分掌握其中的音色变化特点,促进音乐的轻柔、和谐发展,让其形成和谐状态。同时,作品中的伴奏还要坚持连贯性的原则,让音色更加柔和如歌,搭配干净利落地伴奏,使其形象和作品表达内容脱颖而出。

(四)调性和曲式特征

舒伯特的作品在创作中,主要以歌词内容为核心、为情绪展示服务的方式,设定歌曲曲式,并且这种创作形式主要通过《美丽的磨坊女》体现出来,让作品成为艺术歌曲发展中的代表。该作品的曲式基础为分节歌,而且同一曲调出现在很多段的歌词当中,通过简单的歌曲形式,突出其风格特征。比如,主要运用的是乐段和二部曲式。这种分节歌与民谣体存在相似性,可以全面表现出单纯的音乐形象,这种形式与这部作品也比较贴合。在歌曲的开头和结尾中运用分节歌,可以满足其作品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的需求,让整部作品形式更加统一。舒伯特作品中有着十分出色的和声语言,能极大地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和形式,让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在《美丽的磨坊女》这部作品中,舒伯特运用简洁朴素的和弦自然音阶表达其作品内容,又通过突然转调和色彩性的调性对比,不断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画面,提升音乐的表现力,进而达到动人效果。

三、《美丽的磨坊女》钢琴演奏艺术

(一)借助调性调式的转换,生成迷人的演奏艺术效果

《美丽的磨坊女》中,舒伯特采用第一人称磨工的角度,将其中的思想情感和内容表达出来,又让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磨工角色融合在一起。作品运用歌唱的方式,将磨工内心起伏变化以及人生遭遇的改变特征表达出来。作品在磨工角度的应用中,通过磨工的角度描述他的情敌猎人和爱人磨坊女。套曲中采用以钢琴伴奏为代表的表现形式,运用模拟手法,将其钢琴演奏艺术体现出来。舒伯特在钢琴伴奏的调性与和声方面,不仅让钢琴与人声完美融合,还将钢琴伴奏音乐的抒情性、形象性、象征性展现出来。这种表达形式可以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声乐套曲。在钢琴演奏艺术表达中,作者借助调性调式的转换方式,生成迷人的演奏艺术效果。比如,根据套曲的剧情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首到第11首,这一部分内容表达的是主人公想要走进自己幻想的生活,并且来到磨坊爱上磨坊女。在愉快表达爱情氛围的基础上,让情绪变得更加明朗,突出青春浪漫色彩。第二阶段是第12首开始的时候,在钢琴演奏艺术的表达中,采用表达磨工嫉妒、悲伤、最后投河死亡的音乐形式,突出其钢琴演奏艺术效果和特征。舒伯特音乐运用德奥音乐的钢琴演奏艺术形式,有效进行调性和调式的转换,还在变化音的使用,以及结尾使用方面融合德奥民族音乐。这样能够将主人公所隐藏的各种内心情绪展现出来,提升其演奏艺术水平。

(二)适当增加和声的效果,加强作品戏剧冲突性效果

为了较好地提升钢琴演奏艺术效果,《美丽的磨坊女》中的歌曲表现形式适当增加和声的效果,加强作品戏剧冲突性效果。而且每一首歌曲都有或多或少地运用七和弦的和声效果。比如,在《可恨的颜色》中,B大调是其钢琴演奏的开始,结尾运用的是b小调小三和弦。同时,在磨工与小溪的表达中,是以g小调开始的,最终止于G大调大三和弦。通过这种方式和调性对内容进行交替使用,可以提升和声的色彩变化水平。并且在歌曲旋律的和声处理方面,作者运用半音化的手法进行,从而更好提升作品戏剧冲突性效果。作品在和弦的应用方面,也营造了一种二重奏的色彩效果,不断凸显舒伯特的复调作曲思维。此外,舒伯特在增加和声效果中运用伴奏形态,达到旋律互相呼应的目的。同时,通过戏剧性的旋律,也可以将磨工生与死的问题歌唱出来,提升其艺术效果。

(三)演唱与钢琴演奏结合,强化伴奏音乐表现

《美丽的磨坊女》中的钢琴演奏艺术形式还体现在演唱与钢琴演奏结合,强化伴奏音乐的表现。伴奏随旋律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表达歌曲,而且演唱者不能掩盖其旋律。同时,演绎的过程中还要小心处理声部的层次和音色,达到演唱与钢琴伴奏相融合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剧情的推动,让舒缓和气息的处理做到相辅相成。在整个套曲中,舒伯特仔细和深入地运用钢琴伴奏配合声乐的形式,从而展现出一个更加完整的故事。在小溪、猎人形象、磨工心态的刻画方面,都采用改变伴奏主体突出歌曲内容的形式,强化伴奏音乐的表现性。

四、结语

《美丽的磨坊女》这一声乐套曲在音乐艺术上具有鲜明特征,真正融合了叙事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具备一定戏剧性,角色刻画十分细腻,充分呈现了人物内心真情实感,生成了情景的深度交融,为故事氛围起到了烘托作用。还借助调性调式的转换,生成迷人的钢琴艺术效果,又采用演唱和钢琴结合的形式,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和伴奏表现力。

猜你喜欢
磨坊舒伯特钢琴伴奏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磨坊
钢琴伴奏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养*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穿靴子的猫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强化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意识 加大钢琴伴奏能力培养力度
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