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化与学术化双向发展培养路径探析

2022-11-24 19:55彭巍颐彭分文吴俊英舒阳晔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编研学术期刊专业化

彭巍颐,彭分文,吴俊英,舒阳晔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娄底417000)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1],明确提出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突出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了“突出专业化导向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推动、引领和评价作是毋容置疑的,学术期刊要在其中发挥作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同样应在一个起点上,如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以及学术道德等建构。

近年来,专业化与学术化的学术期刊编辑素养备受关注。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2019学术出版论坛”上,出版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就编辑素养问题展开讨论,一致认为编辑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亟待加强。关于编辑素养国内相关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学者化的编辑、编辑化的学者和编辑队伍建设中专业素养的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化与学术化素养已形成共识,但培养途径的相关研究与创新意识相对薄弱。从已有研究分析,思想意识层面已比较统一,但在培养途径方面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学术能力的培养还处于初期,大多在学者化的单一固有思想模式中,因此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研究回眸

(一)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编辑这一职业的认同一直是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主要围绕“编辑专业化”“编辑学者化”“编研一体化”等问题,“编辑专业化”倾向于从事学术期刊的编辑只要擅长于编辑规范的运用,“编辑学者化”强调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或本身就是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学者,“编研一体化”则认同编辑应具备编辑规范技术和学术水平于一体的职业技能。

有很多学者研究发现编辑的边缘化现象是现实困境之一,有学者认为编辑边缘化困境随着体制、职称评定和期刊自身发展方向等因素而产生,学术期刊编辑大都被视作文字加工者,在体制内逐渐被定位为独立于学术研究系列之外的群体;也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边缘化的原因在于编辑主体对期刊的“依附性、传统杂家观念的影响、内在发展动力和责任感的缺失、编辑角色能力的弱化”[2-4]。

《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朱剑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学术期刊史发现,编辑身份建构历经了“编辑中介说”“编辑再创造说”“编辑主体说”“编辑学者化”等交替递进的过程,每当前一个解说在现实中碰壁后即为后一个解说所取代,编辑职业化始终是不变的前提,而变化的则是身份目标不断抬高,实现路径愈加艰难,直到“学术引领者”这一在许多人看来高不可攀的目标被提出后,终于响起了“回归杂家”的呼声,身份建构又回到了起点[5]。

值得提出的是,有学者提出学者编辑化的观点,认为编辑应该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学者型人才应向编辑转变,学者编辑化应更加符合编辑工作的特点[6]。

(二)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化与专业化解析

1.学术化与专业化素养内涵

学术期刊编辑专业化是学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落脚点是“专业化”,强调的是编辑工作本身业务素质,除基本的业务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外,还应掌握编辑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出版业务基础知识和实务能力(包括媒体融合能力),如语言文字和出版规范、印制出版规范、出版管理、栏目策划等等。一本学术期刊的出版,从稿件原稿到出刊,其中的选题、语言文字、标注格式规范,标题概括凝练、中英文摘要及内容的整体审核等,无不体现着编辑的“专业化”,这也是编辑专业化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同时,“专业化”还包括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对与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把握,如《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

学术期刊编辑学术化是学术出版核心作用力,强调编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鉴别力(意识形态、学术语言、学术思想和论文结构等等)、对当前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学术前沿(包括热点、难点、发展趋势、价值等等)的眼光和能力对来稿选题进行更加专业的筛选,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论文进行更加精准的把握,以利于对论文的学术理论、观点和有无创新有针对性的判定,决定将其交给什么专家审稿,使论文能发挥其真实的学术价值和应运价值。

学者们认为学术期刊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成长期,新时期的学术期刊编辑,“文字工”已远远滞后于发展需要,“专业化”也满足不了时代发展对编辑的要求,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中,编辑学术素养的提升是关键,只有通过培养和提升编辑的学术素养,激发编辑学术创新能力,使编辑成为学术共同体才能更好地提升期刊质量[7-11]。加强编辑的学术素养培养已形成共识,有学者认为在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疏离的状态下,外在于学术共同体的主编和编辑已很难做到坚持在学术前沿,确定选题难免闭门造车,即使选题有意义,也未必能拿到合适作者的论文,这是告别“编研一体”必须付出的代价[5]。编辑学者化作为我国出版界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获得了较高的认同率,对其进行探索、求证及辩论很有必要”[12]。

2.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化与学术化双向发展探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媒体时代为编辑身份建构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契机,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期刊质量的把关人,不仅要有编辑学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一是要有与编辑业务有关的学科(如编辑学、出版学、传播学、营销学、阅读学等)知识和运用能力 ,还要对自己业务领域的学科(如哲学、文学、史学、教育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理论与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积累和学术研判能力。二是除了编辑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还必须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了解研究过程和方法、学术观点论证论述、数据的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甄别稿件学术价值、学术创新、文稿质量,同时还要有市场和经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做出用稿与否的判断和修正。

编辑学术化和专业化双向发展更符合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融合发展时代学术编辑更要回归编辑和学者的本真,既要秉承学术编辑的优良传统,又要面对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适时调整知识结构、 思维模式、 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拓展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专业学术能力、创意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媒介传播能力等编辑力”[13-15]。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与时俱进,勇于自我革新,打破固有模式与角色桎梏,积极投身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

二、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化与学术化培养理念新论

(一)“编研一体”理念

“编研一体”根据不同工作性质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认为“编研一体”是“编辑在编中研、在研中编,编以研为基础、研以编为旨归,编研相融相契、互助互促的一种专业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16]。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坚持“编研一体,学术立社”,并于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办公,编辑工作集教材研究、教材编写、教材编辑、培训、出版于一体。研究所成立70年来,致力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及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出版和发行,并先后承担了三十余项国家级课题,已成为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出版的国家队、主力军。

这里的学术期刊编辑 “编研一体”,不同于有一定主旨的编辑工作和写作实践,主要指向学术期刊编辑的出版专业通识性专业特征(专业化)和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性特征(学术化)的二重性,这里的“编”,泛指出版专业通识性的编辑专业能力(包括编辑领域相关学术研究能力),“研”区别于一般狭义的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泛指学术研究素养能力。这里“编研一体”主要是从以上“编”和“研”两种意义上说的一种编辑队伍建设新理念,即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化与学术化的一体化培养理念。

(二)“一专多能”理念

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化与学术化二重性特征,“专业化”强调编辑能力的“专深”,即“一专”;“学术化”强调在相应的大学科领域学术前沿和学术素养的“通识能力”,即“多能”。“一专多能”是指学术编辑既要有精深的编辑专业通识能力,又要有多学科学术研究论文采编的多元学术素养,能胜任学术期刊出版多方面工作的综合能力,即“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编辑人才。“多能”要基于期刊的定位,实行差异性培养,像《编辑学报》《汉语学报》《中国翻译》《当代法学》《体育科学》等专业性、指向性强的学术期刊编辑,要求更专业更精深的学科学术素养,做到“厚基础”,甚至可以成为该领域的“内行”或专家,像《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软科学》及专业指向性比较宽的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各高校学报类期刊,这类学术期刊编辑强调“宽口径,高素质”,在“宽口径”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博而精”。

三、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化与学术化双向发展培养路径

(一)职前教育机构与职后培训相对接培养专业素养

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和传媒专业是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出版和媒体形式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除了传统的编辑人才培养体系外,还加强了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出版现代技术方面的教育,培养输送了大批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编辑人员职后培训的基本举措就是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90学时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在编辑队伍建设中,面对年龄结构、教育背景、专业结构多元化的编辑人员,职后教育的培训显得非常重要。学术期刊大多数是高校的学报,加强职前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和传媒专业)与职后培训相对接,利用每年的暑假形成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的又一举措,根据专业发展和市场发展需要设置课程(包括“新媒体”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送培3-4周的专业培训,不断探索编辑人才培养融合发展路径。

编辑是学术期刊质量的把关人,编辑专业素养可以在实践工作中积累,但是专业素养的学科学术素养的获得与充实要紧跟时代发展,使学术期刊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从转变编辑思维和创新培养模式入手,加强职前教育机构与职后培训相对接的模式培养,激活高质量的培训力量,与时俱进加快编辑队伍建设步伐。

(二)编辑学术会议与学科学术会议的双途径分类培养学术素养

学术会议是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汇集地,可以开拓编辑的视野,并能与学者(作者)互动打开思路,更有助于选题组稿。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科研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编辑学术会议是培养编辑学术素养的传统途径,而学科学术会议则是编辑队伍建设中拓展编辑其他学科领域学术化水平的新途径。编辑工作分工有相应的分类(如社会科类或自然科类),参加与分工相对应的学科学术会议,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有利于学术素养培养的同步,更有利于编辑的选题和组稿。参加一些高水平的专业学术会议,一是密切关注国内外学科学术动态,获得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组稿,特别是主动对接近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持人及著名学者或研究团队,了解高水平的前沿的研究动态。向专家学者当面约稿组稿,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三)根据编辑专业化与学术化素养异同分层分段多阶培养

学术期刊编辑作为一个有专业和学术双重特征的职业,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杂志编辑和学者的独立性质而言,其学术化与专业化的内涵与外延谋求的并不限于某一方面的扩展,更是指向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系统本身、与学科和学术共同体融合的专业化水平,与时俱进定位其要具备的基本条件范围和发展路径,通过调整与学科发展配套的体系化思路,加强协同能力来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养。

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全知全能,根据不同级别学术编辑工作内容,分析编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程度,如选题、组稿、审稿、文字加工、校对、版面设计、美工、网站建设、专题策划、学术鉴别能力等,按不同分工对编辑素养要求的异同,分层次、分阶段形成阶梯式的培养过程。

四、结语

学术期刊产生于学术研究的需要,高品质的期刊依赖于高水平的编辑人才队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学术期刊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决定了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专业化与学术化双向发展,学术期刊编辑是书稿质量的把关人,离开了专业化也就没有了根本,离开了学术化的发展也就缺失了学术鉴别力的来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编辑素养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与必要,而且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专业化方面会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新时期对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新要求与市场需求,转变学术期刊编辑 “文字工”的固有角色定位与传统工作模式,创新发展新时期编辑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培养的保障体系,以“编研一体化”为导向,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与时俱进提高专业技能与学术素养,提升学术期刊质量,使文稿转化为规范化、符合传播出版要求的学术成果,实现学术价值、专业知识和学术思想的高质量传播,促进我国学术繁荣和文化昌盛。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https://www.pep.com.cn/ 。

猜你喜欢
编研学术期刊专业化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对传统档案编研与数字档案编研融合的思考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