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共党史的解构及其应对

2022-11-24 19:55陈德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党史马克思主义

陈 乡,陈德祥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进入我国,并在我国社会思潮领域和学术派别中占得一席之地。这一思潮将人类历史的规律、本质和主流置于解构、消解、否定的叙事逻辑中,以虚无人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方式来颠倒历史的是非曲直、扰乱民众思想观念。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以“重叙历史”“反思历史”等口号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理性反思”“重新评价”“还原真相”等,肆意解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否定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诋毁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人们历史观和价值观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逐渐消解人们对共产党的认同和对党史的正确认知,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对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共党史领域中甚嚣尘上的蔓延趋势和基本样态做全面而科学的探析,研究其解构中共党史的方式和本质,并思考纠正这一趋势的现实路径,有利于维护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治安全,亦是新时代加强党史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三重样态: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中共党史的现实表征

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共党史的虚无和解构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事件的碎片化叙事、对党史人物的主观化诠释,以及对党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认知。这一反动的政治思潮采取多种方式消解人们对党史的正确认知、对党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以达到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潮的真实政治意图。

(一)碎片化叙事党的历史事件,遮蔽党的历史主流和本质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由各个时期前后接续的历史事件和活动组成的整体历史,历史的整体性体现着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审视”党史为名诋毁和否定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和社会建设史,反对以整体的视角来对党史予以“宏大叙事”,而是采取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叙事方式,对中共历史事件进行肆意解读,以微观解释宏观,以事件的局部解释各类复杂的社会现象。用局部历史否定党的整体历史,割裂历史的整体性,导致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不能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

历史虚无主义主张“还原历史真实”,以历史细节歪曲党史的主要脉络和内在实质。在谈论抗日战争两党贡献的时候,历史虚无主义学者总会拿出一些所谓的“客观资料”,诋毁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是“游而不击”。在抗战问题上,国民党常以此来诋毁共产党斗争策略,历史虚无主义者便借此来质疑抗战时期共产党的抗战动机,试图歪曲历史事实。就事实本身而言,共产党的绝大部分根据地都是反扫荡、反清乡和反蚕食斗争中坚实的“敌后”力量,而非消极避战的“游而不击”队伍。历史虚无主义以肆意解读和拼接历史细节来蒙蔽和欺骗人们,企图诱导人们对党史产生错误认知,试图瓦解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

历史虚无主义主张“重新评价历史”,以局部历史否定党的整体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任务,党的奋斗史即是依循着这一主题主线而展开的。而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把党史分割为革命和建设两个孤立部分,否认革命历史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无视党的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历史虚无主义学者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割裂开来,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误夸大为整个改革开放前的错误,或是否定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的社会主义性质,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对党某一时期的错误进行片面的、过度的甚至歪曲性的阐释和评价,破坏了党的历史的整体性和真实性。

(二)主观化诠释党的历史人物,消解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合法性

在党的建设和奋斗史上,诸多党的领袖和革命英烈做出了不可抹灭的历史贡献,其中也有一部分背叛国家和民族的叛徒和反革命分子,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党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在于此。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对各类党史人物进行颠覆式的解读,以主观情感和观念先行来假设和编造历史,对相关历史事件以偏概全,肆意谈论历史人物的历史功过;或根据偶然性因素臆想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党史人物在历史上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予以质疑。

历史虚无主义采取“以偏概全”的方式主观臆断党史人物的历史功过。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资料的运用通常以偏概全,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经常把文献的历史和现实的历史当作意义相同的东西混淆起来”[2],以历史细节的真实性掩盖全局的真实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根据毛泽东发表的“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论断,抨击毛泽东“孤陋寡闻、轻视美国”,抹黑他的个人品格;在长征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者指出毛泽东的“抬轿子论”导致了中央纵队行动迟缓,最终湘江战役以惨败告终,丑化毛泽东的个人形象。显然,历史虚无论者罔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的科学合理评价,贬低和丑化毛泽东的伟大历史人物形象,并以他晚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为由,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作用。邓小平曾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3]历史虚无主义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和虚无即是否定和虚无我们党和新中国的整个历史,否定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虚无党的领袖人物在党史、国史中的领导地位和历史功绩。此外,历史虚无主义仅凭蒋介石的日记就下了蒋介石可以改写中国近代史的论断,并认为中国近代史是“土匪史观”[4],以此极力美化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这无疑是以妄断历史人物的功过来虚无中国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合法性。

历史虚无主义采取“重新考释”的形式否认党史人物的理论创造贡献。历史事件的客观性不容人的主观臆测和判定,而历史虚无论者则以主观主义为立场、以个人主观目的和偶然因素为前提“重新考释”历史事件。毛泽东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史上和党的执政史上具有开辟性的地位。而别有用心的历史虚无主义者“针对毛泽东的理论成果,提出他的《实践论》《矛盾论》是抄袭的”[5],将《矛盾论》视为苏联教科书和国内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版,甚至是根据个别人的回忆录进一步武断地提出其初稿很有可能由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所撰写[6]。事实上,毛泽东在撰写《矛盾论》初稿时,陈伯达尚未抵达毛泽东当时所在之处——延安。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毛泽东同志的理论贡献的评价完全罔顾历史事件的客观真实性,伪造和虚构党史人物的理论创造,挑战党的领袖的权威。另外,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更是历史虚无论者用以抨击毛泽东思想的“武器”。究其根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党的领袖人物的诋毁实质上反映了其在政治上的诉求就是否定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合法性,从否定毛泽东个人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群体,从质疑党的历史的真实性到质疑党在现实中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合法性。

(三)“理性”化认知党的意识形态,动摇党的指导思想的主导性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理性思考”“解放思想”的旗号,在思想理论领域提出了所谓“告别乌托邦”“告别主流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化”等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主张,其实际上就是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西方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观和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同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本质一脉相承[7],威胁党的指导思想的主导性。

历史虚无主义以“理性思考”为名否定社会主义。在我国史学界,部分学者对历史研究冠以“理性思考”的名义,对党的历史进行“重新评价”。在他们的言论中,“五四”以来中国因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离开了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8]。中国革命是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历史虚无主义论者则拼命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美化历史中的反动势力和反面人物,发出只有改良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言论。显然,以上历史虚无主义论断是对党在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极大否定。

历史虚无主义以“解放思想”之名质疑党的理想目标。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解放思想”等幌子,有意模糊不同性质、不同时期的问题,质疑或否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销蚀瓦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9]。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割裂和对立,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允许并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私有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人便将《共产党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的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对立,甚至将消灭私有制当作是“旧共产党”的主张,维护私有制才是与时俱进的“新共产党”的主张。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制定的,并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悖。历史虚无论者的目的是要否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针政策,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以假乱真: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中共党史的基本套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究其根本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具体表现为社会意识本体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历史思维、价值中立的基本立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对立,使人们无法正确认知党史的主流和本质、无法把握党史发展规律、无法坚守正确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对中共党史的学习和研究造成了实质性的思想动荡,最终给人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自信心造成一定的冲击。所以,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中共党史的理论逻辑,理清这一思潮理论本质,能够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一)以意识本体的唯心主义误导人民的党史认知和民族认同

一是从主观认知出发判定党的历史,无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对既定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进行任意“打扮”“虚构”,他们虽然接纳史实的科学性和史料的合理性,但是却对其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以个人主观意志来肆意篡改历史事件,这是对历史发展逻辑的无视,也是对历史客体本身的不尊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以主观代替客观、将社会意识视为本体的唯心史观,构建了“社会意识形态本体论—历史偶然论—历史假设论”的理论框架,众多个体意志合力的结果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无规律性,人民群众只能通过细节来了解历史,无法真正认识到党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者所制造的历史“假象”。

二是用当下的认知来判定党的历史,无视历史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和现实等同起来,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中国近现代史,对历史展现出“为我所用”的姿态,对现实和历史做简单的比附,这显然丧失了评判历史事件的历史科学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探求历史本质的原貌和历史规律的真实,而不是以当下的认知水平或所谓“人之常情”“世之常理”来臆想推测历史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10]历史虚无论者对革命领袖人物的评判大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这完全背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使得人们无法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在中华民族奋斗历史中的地位,消解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二)以形而上学的历史思维扭曲党史发展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一是以偏概全,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党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中,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历史以时间的发展而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但是历史事件前后相继,同一时期的不同事件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贯以碎片化历史的方式来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将历史细节无限放大甚至否定其他历史事件,颠倒历史的主流和支流的关系,瓦解历史的整体逻辑,以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来看待历史,这必然会扭曲党史发展的整体性。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整体性被历史细节所虚无,使一部分人在夸大、臆测和捏造某些非主流的历史事件的舆论下,无法真正认知历史的主流和支流,更无法对历史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也随之下降。

二是凝固不变,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党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静止的思维考察历史,将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从其所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单独抽离,脱离相应的历史背景对它们进行评判和分析,割裂历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歪曲、虚无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比如在对改革开放的前后历史做评论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将前后两个时期割裂开来,或前期否定后期,或后期否定前期,无视这两个时期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是对党领导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成就的扭曲和虚无。就实际而言,改革开放是一个整体历史过程,前后期相互衔接才使得党和人民逐渐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考察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有将其置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予以辩证的科学判断。

(三)以价值中立的基本立场解构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

一是以“价值中立”为原则,消解党的政治立场。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价值观中,历史研究必须以“价值中立”为原则,要摒弃历史研究者的个人价值立场才能够将历史真正的面貌予以展示,亦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的干预和影响,以客观态度来看待、考察历史发展是否正确、科学。在这种价值原则的指导下,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的重新“考证”,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中出现失误是因为这两个历史抉择根本就与我国社会建设不相适宜,若没有进行改造和改革,选择了“另一种可能”,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便不会有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在这一思潮的思想主张中,“另一种可能”成为了所谓“价值中立”原则下的选择结果,任何历史选择出现问题即会被否定。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所当然被历史虚无主义者放大,成为其歪曲和否定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理由,而作为这一道路对立面的资本主义道路间接地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政治立场。

二是以“普遍价值”为准绳,消解党的价值追求。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图以“真实”的价值观和立场来剖析历史,探索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力——“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中,将“抽象的人性论”作为出发点,以此作为探析“人”的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先后向人性论”的基础上,“人”的“普遍价值”即“自由”“平等”“人权”等成为衡量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标准,而这些价值观念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反封建和神学的过程中提炼而来的,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显然,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主张背后掩藏着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其通过对中国党史和国史的歪曲和亵渎来消解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归属,在多领域将自己的思想渗透给民众,意图煽动人民将资本主义作为价值追求。

三、强基固本: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中共党史的治理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非常重视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教育,对社会中的各种错误思潮做了强有力的抵制。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和平渗透和隐晦传播的方式持续对我国国民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一思潮的政治意图鲜明地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对此高度关注和坚决抵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政治任务”[11],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从党史研究、党史教育、党史传播、制度建设等维度建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防线。

(一)加强党史研究,筑牢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逻辑

党史工作者进行党史叙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党史研究方法客观呈现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以科学的党史研究思维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此才能在党史研究领域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叙事逻辑,廓清其消极影响。

其一,树立唯物史观的大历史观,在党史研究工作中辨析历史虚无主义。党史研究首先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来解读和运用历史,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叙事逻辑,让其在思想学术界无所遁形。其次要树立大历史观,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运动特征及其规律,同时要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置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中来分析党的领导特征和历史的发展逻辑,而不是忽视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科学探究党史的发展规律,提出具有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的工作战略策略。

其二,培育历史思维,科学把握党史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一方面,党史研究要从全局视野来分析和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本就是一个复杂且厚重的统一体,是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的统一,既不能因为某个历史细节而否定某个历史事件,不能因为某一历史成就回避历史进程中的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某些失误和曲折而否定历史成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另一方面,党史研究要从发展的视野来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历史的发展需要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进行考究,但是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可被忽略,所以要用历史思维来考察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综合性过程。

(二)加强党史教育,提升认知水平,防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2]10。党史学习教育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的重要途径,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和党史故事对人民进行宣传引导和思想教育,保持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其一,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党史教育,强化中共党史的价值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2]10。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党史教育,首先要揭示党史背后蕴藏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人民的头脑,提升人民的理论思维。在对党史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和传授的过程中,要阐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及中国社会特殊背景,从原著中悟原理,从实践中悟真知,增强党史的学理性,引导人们深入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次,党史教育要强化讲政治的理论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引导人们的理论思辨和行动自觉。党史教育要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循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的指示,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其二,改进党史教育方式,强化中共党史的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党史的宣传话语体系建设。在重大历史节点和重要的历史纪念日要对重大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进行理论宣讲、知识竞赛,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在伟人故里、革命圣地、党史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等地方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学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增强党史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史育人队伍建设。党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广泛推进党史教育的基础,要重视以中国特色党史学科体系对党史人才的培育,壮大党史研究、教育和宣传队伍,要联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大中小学党史教育的衔接递进,确保党史知识循序进入教材、课堂和学生头脑。

(三)搞好党史传播,扩大党的影响,压缩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空间

党史传播是新时代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和领导权的重要途径,传播党史知识和理论旨在使人们认识和理解的党的核心价值观和光辉历史,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史传播关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社会思潮领域滋长蔓延的有力武器,必须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新党史传播手段,扩大党史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其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党的思想的统摄力。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方法和价值立场上是根本对立的,要用其压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必须使其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人民解决问题,维护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落实民生政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原则为人民的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党和政府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要贴合群众实际,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向人民群众讲述事实和道理。马克思主义只有成为党和政府切实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思想武器,才能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实践力量和精神信仰,才能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占得意识形态领导地位、以党的思想的崇高权威统摄人民群众的思想。

其二,创新党史传播手段,拓展党史传播空间。党史传播要发挥新媒体存史育人的作用,以当下广大受众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来对传播内容和形态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一是传播内容的分众化、差异化。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更有效地学习党的历史,就要打造内容多样的党史文化作品,迎合不同群体的需求,令人坐得住、看得懂、悟得通。二是传播形态的多样化。党史传播场域越来越广泛,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广大人民群众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党史逐渐成为趋势,因此党史传播要创新传播形态,如“党史微课”、《党史日历》、“学习强国”等新媒体产品,可以满足人们“轻阅读”的需求,有效提高党史知识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

(四)强化制度建设,用好法律武器,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违法行为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社会思潮领域引发的负面影响直接有损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关注重点,利用法律法规等国家力量对历史虚无论者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极为必要,尤其是网络舆论环境治理亟需国家制度的维护。

第一,强化意识形态安全防护,完善法律约束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3]。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在加强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之外,还要以法律进行约束,以此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党和政府要严格贯彻落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工作机制,对一切歪曲、否定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党的路线的言行都要追究法律责任、党纪责任。各级组织应该增强法治思维,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工作机制。同时,党员干部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锤炼党性,增强纪律意识,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中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第二,强化互联网媒体监管,完善网络舆论机制。当前,互联网已然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潮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因此,对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阵地的肆意妄为必须加强监管和治理。一是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督和管控机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依法整治各大网络平台,建立清晰的网络治理标准,对任何散播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博主和公众号进行责任追求,充分发挥法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指导性和规范性[14]。二是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思想引领功能和道德规范功能”[15]。在网络平台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发扬榜样和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要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作品来充盈网络文化内容,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和主旋律,让历史虚无主义无处滋生,营造风正清朗的网络空间。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共党史与党和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共党史的解构和虚无对党的领导、国家的基本路线、国民的思想信念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侵扰社会和谐秩序、意识形态安全。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势必要将党百年来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积蓄的立国兴国的智慧和力量倾注于意识形态领域,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强大的精神力量、理性的心理状态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肩负起实现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历史重任。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党史马克思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