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革命道路形成的三重逻辑

2022-11-24 19:55李文轩陈益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

李文轩,陈益元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中国革命道路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革命实践过程中的艰辛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道路,是中华民族迎来新生的关键一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是中华民族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开端,因此对于身处新时代的我们而言,探析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导向作用。

一、在现实逻辑中把握中国革命道路形成的依据

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内则各处烽烟四起、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人民生活难以为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特点,是中国革命道路形成的现实依据。深受“帝、官、封”三重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仅特别强大,而且主要盘踞在中心城市,决定了中国革命没有和平的道路可走,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帝国主义的入侵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向外进行野蛮的扩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起,老牌帝国主义通过武力威胁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从政治和经济上对中国实行了全方位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割地的方式不断侵占中国领土,还强行划定租界,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帝国主义通过‘租界’内的统治机构,就完全享有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警察权和财政权。实际上‘租界’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也就等于‘国中之国’”[2];在经济上,帝国主义通过建立银行、投资基础工业以及利用在华特权输出商品等侵略手段,对中国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百姓破产、工业停滞、政府负债,整个中华大地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华民族也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

(二)封建主义的剥削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老百姓受剥削和压迫的地位亦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虽在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主要构成,国家政权仍掌握在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各封建军阀手中。他们跟帝国主义沆瀣一气,在国内建立联合统治,变本加厉地吸中国人民的血。为了维持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庞大的军队开支,封建军阀设立了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如川内的“进城税”、穿鞋的“穿鞋税”、光脚的“赤脚税”等等。封建地主阶级也紧跟其步伐,不断提高田租地赋,进一步压榨广大的劳苦农民,整个社会民不聊生。

(三)官僚资本主义的作恶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为了确保其商品和资本能与中国经济“无缝衔接”,在中国逐步培养起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即买办阶级,且通过此阶级实现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买办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个社会阶级。它是侵入这个社会的外来资本主义势力和中国封建社会势力相结合的产物。”[3]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经济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成其原料来源地和产品销售地,买办阶级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勾结官府和乡绅,采取政治高压、经济欺诈等手段,强行向国内倾销工业产品,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跟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官僚资产阶级无疑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近代中国农村的极端贫困。

综上,自1840年起,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国急需要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来摆脱头顶的“三座大山”,解放苦难中的中国人民。

二、在理论逻辑中把握中国革命道路形成的脉络

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但没有磨灭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志。无数的仁人志士不断找寻救亡图存的药方,社会上也涌现出许多新思潮,但这些新思潮,都没有起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思想上极度迷茫的中国人,亟需一个能够指引中国前进方向的科学理论。“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共一大、二大上对党的各项决议进行完善,中国革命从此逐步步入正轨。但由于在党成立初期,一切都还在摸索阶段,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中国国情的了解还不够清晰,导致中国革命也走了一些弯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苦苦思索、积极尝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分析和指引中国的革命道路选择。

(一)党成立之初理论的初步探索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已经彻底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并初步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他完全接受并认同了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更是中华民族实现救亡图存的有力武器。他开始努力尝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分析中国和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客观分析了当时国内几大阶级的情况以及他们到革命之时会做何选择;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探讨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目的等问题;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中国农民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等等。这些著作都为在大革命失败后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二)土地革命时期理论的孕育初生

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从南昌起义开始,仅仅一年左右,党就独立领导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来次武装斗争与罢工运动。但当时党对于革命道路的探索,仍是以发动城市武装斗争为主,而大部分的武装斗争都由于敌我力量上的差距等原因影响而先后宣告失败。如此一来,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就成为了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发动秋收起义时,毛泽东根据进攻长沙失败之后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了转兵井冈山的重要战略决策,率领部队转入广阔的农村继续作战,在实践上开始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在井冈山的那段日子,毛泽东就已经开始从革命战略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问题。当时,针对党内出现对革命前景的悲观和对红色政权的怀疑问题,他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从理论上初步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论证了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明确指出了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片或几小片红色政权长期地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4]。之后,毛泽东还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文章,进一步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全局视野论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他的一系列著作在思想上逐步打破了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禁锢,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农村革命新道路的可行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要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时,他还就这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一步讨论了关于党的建设和发动土地革命等一系列路线方针,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抗日战争时期理论的发展完善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在此新的实践中,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党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分析,再一次提出了在当前历史条件下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1938年5月,针对党内部分同志对游击战争与抗日根据地抱有轻视之心,毛泽东撰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指出根据地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根据地也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5]418从1936年12月到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中,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进行了系统阐述,特别是在《战争和战略问题》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5]542这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构想已然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并成为了全党的共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飞速前进,这也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发挥出了它巨大的威力。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的思索和尝试,都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稳步前行的不竭动力,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三、在实践逻辑中把握中国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身处“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6]。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曾登上历史舞台,力图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却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老百姓的悲惨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1]近代中国历史表明,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作基础,未能提出正确的纲领,旧式农民战争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更不可能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最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一)在工农运动中展现革命道路的大道初成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为了给国民革命以支持、埋下革命的火种,领导了席卷全国的工农运动。我们党在城市工人中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设立工人夜校、成立工人俱乐部、建立工会,带领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工人运动。与此同时,党还在农村兴办起各种各样的农业讲习所,一方面教授农民阶级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传授给农民阶级先进的耕种理念,通过教与学的方式将农民阶级团结在一起,这不仅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能反抗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迫。我们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最具有革命性的两个阶级的思想觉悟,随着一次又一次工农运动的开展,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初步形成,工农阶级也开始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其所蕴含的庞大力量。

(二)在土地革命中展现革命道路的星火燎原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党认识到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那么斗争方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军队为主要单位,靠武装斗争解决革命问题。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吸取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领导权不够重视的经验,通过武装斗争开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在整个土地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虽有挫折,但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壮大的局面,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显现出燎原之势。虽然在长征途中工农红军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被我们党的信仰和所开辟的革命道路所吸引,成为了我们党的新鲜血液,与我们一同举起了革命的大旗。这股势头极大地震撼了国内的反动势力与国外的帝国主义势力,并且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道路所爆发出的磅礴伟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在抗日战争中展现革命道路的磅礴伟力

从1937年进入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所领导的武装力量不仅仅要与日本侵略者及其汉奸走狗进行对抗,更要与国民党的顽固势力作斗争。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寇的进攻由大规模的正面战场,转为对人民解放军所开辟的敌后战场进行扫荡,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两次大型的反共摩擦,制造出了“皖南事变”这样的惨案。但面对这样的行为,我们党依然牢记初心,坚持以抗日为主,坚守着民族大义,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竭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日寇宣布投降。中华民族赢得了这一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役,中国也成功地从亡国灭种的边缘被拉了回来,洗雪了近代百年以来反侵略战争不断失败的耻辱,这无疑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的磅礴伟力。

(四)在解放战争中展现革命道路的光明未来

在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中,我们党所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国际社会包括苏联领袖斯大林在内都不太看好的情况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有着美帝国主义当靠山、飞机加坦克的蒋介石反革命势力。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所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成果,它标志着帝国主义与其所扶持的傀儡统统被扫除,帝国主义列强以前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彻底被废除,中华大地被殖民、中国百姓被鱼肉的日子结束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中国又一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又一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迸发出的磅礴力量,是摧毁旧世界的利器,是中华民族迎来重生的关键,这股力量结束了近代以来的黑暗时光,带来了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希望。

(五)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展现革命道路的耀眼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革命道路的指引下,从当时极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剿匪肃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

四、结语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的自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探索出了中国革命道路,夺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又有了新的历史坐标。中国人民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万里征程”,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新时代新征程,要在学习党史中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坚定道路自信,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机械革命Code01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