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阐释和时代价值

2022-11-24 19:55曾天雄张晴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曾天雄,张晴晴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411100)

治国之道,富民为本。共同富裕理想寄托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诠释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崇高使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世界价值,是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涵,在新时代更加彰显其现实价值和时代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今天,我们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更加充分的思想准备,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然而,立足新发展阶段,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更加凸显。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制约共同富裕的障碍也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跨越。为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形成发展的逻辑样态,准确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科学部署共同富裕的实践方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阐释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创新发展,它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浸润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衍生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境遇,科学擘画了人民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美好蓝图,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文化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文化逻辑:共同富裕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文化底蕴

共同富裕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渊源,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始终深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辩证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特征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社会愿景,诠释了一脉相承的崇高价值追求。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共同富裕思想就开始绵延。诸子百家争鸣,儒家之“天下大同”,道家之“小国寡民”,墨家之“兼爱非攻”,法家之“缘法而治”,无不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向往人人为公、民康物阜、河清海晏、法治严明的理想盛世。孔子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述社会安定、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孟子传承其“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构建了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治世;《礼记·礼运》中更是描绘了“小康”“大同”的理想社会图景,表明了对盛世之治的无限憧憬。古人不断追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这样的理想盛世,渴望“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经济繁荣,物阜民丰;追求“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的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封建社会时期,“诗圣”杜甫胸怀家国天下,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代呼唤;近代农民运动中,太平天国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政治倡议;近代革命运动中,李大钊先生提出了“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到最大的幸福”[2]的社会愿景;孙中山先生以“振兴中华”为目标,渴望救人民于水火,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富裕。

这些思想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许,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社会理想。“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一方面,传承了建设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目标指引,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建设热情,成为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动力。

(二)理论逻辑:共同富裕萌芽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是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石,它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理论武器,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批判中,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共同富裕理论。

人民立场是共同富裕的根本立场。在唯物史观叙事中,“现实的人”是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他们不断强调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形态更替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指出人民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主体,同时也是建设主体和享受主体,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要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而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需要人民群众勤劳创新、共同建设,通过不断奋斗创造出来的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将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批判资本主义,解决共同富裕的阶段性难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理论武器,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即通过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阶级局限和固有弊端,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社会财富,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公平完善的分配制度,由此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进而引发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便成为必然规律。同时,长期的两极分化也会导致社会动荡,社会治理体系崩溃,传统文化衰落,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伺机作乱,这些极端主义思潮将摧毁整个社会运行基础,最终走向家国沦丧的悲惨境地。有鉴于此,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富裕”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共同”体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公平,“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念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协调和辩证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未来社会理论蕴含着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他们指出未来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同时,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5]。在未来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显著特征,同时在公有制前提下,每个人都能获得满足自身发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真正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真正创建了“自由人联合体”,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和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实践逻辑:共同富裕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历程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我们党炙热的赤子初心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6]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共同富裕理想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独特的时代内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主张“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其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促进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在这一理想目标的驱使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突破了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现实梗阻,奠定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7],这是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普遍繁荣”[8],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推行农业合作社,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但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建设规律认识仍不清晰,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显得艰难曲折。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盛行,实质上是“共同贫穷”。发展问题要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制约共同富裕的因素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化解。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了纠正。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系统总结和归纳了在共同富裕探索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此,突破以往整齐划一的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开始实行分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此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邓小平同志结合当时独特的时代条件和实践特征,科学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时代目标和具体路径,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现代产业基础,使共同富裕思想趋于系统化、理论化。1983年,他在《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强调:“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9]1986年,他在天津视察工作时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0]152在“先富”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打破平衡,形成反差,创造经济发展势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分化政策在带来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长此以往将危害社会信任和人民团结,影响国家稳定。因此,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分配正义刻不容缓。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应当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11],与时俱进地指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12],进一步完善了共同富裕的激励系统和保障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多次提到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绝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1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4]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念和坚决信心,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解决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以更加昂扬自信的姿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扎实迈进。

(四)现实逻辑:共同富裕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境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发展阶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在新征程的开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民主政治建设持续推进,精神文明生活充分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都迈向了更高阶段,这也意味着我们有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更好满足人民期待,更好推进社会进步。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新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征更加显著,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行业差距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差距。社会主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内需,影响经济畅通循环和人民劳动热情,因此提升发展协调性,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我们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同时,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性新冠疫情的持续催化下,西方国家的根本制度性弊端和固有矛盾逐渐显现,经济下滑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挑战加剧。而中国对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对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援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展现出一片风景独好的良好发展态势。新发展阶段也是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更好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立场,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独特的时代内涵。其一,全民富裕。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没有人落队的共同富裕,一个人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同富裕之所以具有强大感召力和生动吸引力,是因为它惠及全体人民,让改革发展的阳光照到每一个人身上。其二,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高度和谐的社会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着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特别是精神文明,它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尺度,是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体现了共富过程中更高阶段的发展要求。其三,共建富裕。人民是共同富裕的价值主体,也是建设主体。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每个人勤劳创新致富,鼓励人们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和技能扩散,逐步提高致富能力和创富水平。其四,渐进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需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到达质的飞跃,要求我们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我国采取“先富带后富”的措施在特殊历史阶段能够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力,但基于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进一步要求我们消除分化,弥合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普遍富裕,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劳动、知识、能力、城乡区域发展等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也不可能是平均分配。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现实情况分阶段设立目标要求和战略部署,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不得也慢不得,逐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共享水平。

二、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提高发展协调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点更加显著。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成为“世界工厂”,但参与世界分工水平不高;我国教育科技水平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也应看到,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上,因此有重点、有计划地解决这些发展差距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科学擘画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促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发达地区带动和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社会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分配正义,逐步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合机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的积极作用,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分配公平体系现代化,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如期实现。

(二)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赋予了新发展阶段独特的目标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14]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共同富裕成为回应人民更高期待,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战略部署。

实现共同富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引领性、根本性、可持续性的战略导向。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完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共享水平,加快农民农村现代化,开辟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共同富裕道路。

(三)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升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否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础上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局限和固有弊端,如新自由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思维局限,公平分配思想的理论局限,解决政府失灵的实践盲区以及对国有资产所有制的偏见等,这些内在矛盾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实现共同富裕。而中国式现代化在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弊端,以强大的国有资本为坚实保障,实现了分配的公平正义和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机结合,因而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行稳致远。

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6]共同富裕思想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中,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共同富裕提供目标指引和发展路径,共同富裕的实现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二者彼此增益,互为前提。

共同富裕理想升华了民族复兴的时代意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一脉相承的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16]。面向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实现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发展奇迹。实现共同富裕理想,是面向更高阶段的发展目标,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注入强劲动力。

(四)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共享人民美好生活

共同富裕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它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索中,辩证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奔走呼告,上下求索。“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6]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共享水平,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大普惠性、兜底性社会保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协调并进的共同富裕格局。全方位保障人民权益,让人民有更多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彰显了我国治理体系和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助于获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五)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创世界大同的华彩乐章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独特的历史特点。纵观人类文明历史,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生产生活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自然地理条件,因而只有采取公有制才能尽可能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处于“公而不富”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为了维护奴隶主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固有利益,不得不采取私有制,残酷剥削广大劳动人们,处于“不富不公”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采取资本主义私有制,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处于“富而不公”阶段;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期,才能真正保障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生产积极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共同富裕”。因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人类文明达到了更高阶段,孕育着新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4]共同富裕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邃认识和准确把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崭新境界,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表明社会主义发展在理论水平和实践探索中迈出了坚实步伐,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为解决人类共同富裕问题提供了中国示范和中国智慧。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和空间的局限,日益走向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发展局面。中国梦和世界梦日益呈现出相互交织的互嵌情景,共同富裕成为具有世界价值的美好愿景和崇高追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下,共同富裕的实现也需要世界人民的通力合作,折射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理想同构。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力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此必须有针对、有重点地制定相关政策方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方略

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思想准备和制度保障,但面临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境遇,必须科学制定和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的实践方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科学协调效率与公平,久久为功,坚定前行。

第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人民至上立场。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最高命题,也是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和价值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宣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7],体现了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切实解决人民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凝聚人民智慧,激发人民活力。首先,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为中等收入群体地逐步扩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迅速扩张,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人数占比较低,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地区差异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针对特定目标群体实施“精准扩中”策略。一方面,要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就业稳定和分配公平,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稳定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性优化,逐步缩小低收入群体规模,扩大中间层比重,弥合发展差距。其次,畅通向上流通渠道。本质上就是要打破既得利益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束缚,给社会成员创造公平合理的创富环境,鼓励社会成员人人奋斗力争上游,防止财富的积累构筑成护城河,打压或变相剥削后富群体,形成阶级、财富固化[18]。畅通向上流通渠道要努力营造能力平等、机会平等的发展环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教育公平,降低代际流动的相关性,着力破除社会流动的现实壁垒。

第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如期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自觉地将自己认定为人民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共同富裕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我们党根据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先富带后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现实需要,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0]3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表现出了独特的制度优势,成为共同富裕的前进动力和制度保障,为共同富裕的如期实现保驾护航。不同于奉行福利主义的北欧模式和莱茵模式导致的福利滞涨和模式僵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活力和积极生命力,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激发人民创富活力。

第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稳中有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仍面临一些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等,因而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发展协调性。首先,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一体建设。共同富裕是一个整体概念,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和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更可持续。其次,合理利用数字经济等技术手段。推动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必须将现代科技融入新发展格局,激发共同富裕建设的强劲动力。进入数字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共享特征更加显著,让广大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逐步缩小“数字鸿沟”,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第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科学协调效率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科学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共同”体现公平,“富裕”突出效率,二者本质上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生动反映,集中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人民能否掌握社会物质财富的关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仅仅将提升效率作为增加社会财富的工具和手段,是财富积累和资本压迫的合理化途径,具有鲜明的服务色彩和压迫性质,由此导致两极分化,社会矛盾频发。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的积极作用,旨在消除分化,弥合差距,实现分配正义。从“兼顾效率与公平”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更注重社会公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体现了我们党科学结合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调整社会分配关系的科学实践。推动社会分配体系现代化,需要市场、政府和社会三方联动,综合发力。首先是调动“有效市场”在初次分配中的发展活力,在竞争性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做大蛋糕”,奠定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市场竞争遵循“利己先利人”原则,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社会价值的促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次是发挥“有为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依照强制性原则进行“矫正性调节”,以政策调整为主要手段切实地“分好蛋糕”,这一环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突出了共同富裕的共享性。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来调节分配起点和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最后是激发“有爱社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奉献精神,按照自愿性原则呼唤人们“奉献蛋糕”,第三次分配是由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主导的资源配置活动,是共同富裕的长期渐进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内生动力,以慈善捐赠为主要方式,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享有,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历经百年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在新时代更加焕发蓬勃生机,彰显崇高价值,并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逐步成为现实。新时代共同富裕理想的如期实现,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界碑,充分展现了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如今,我们更有能力也更有信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共享美好生活的盛世华章。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