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浸润传统文化教育

2022-11-24 10:20李彩虹
幸福家庭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七巧板汉字笔者

■文/李彩虹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沉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以民间活动、手工技艺、传统节日、传说故事、文字习俗等形式展现出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精神命脉,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深刻的内涵。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教师应在幼儿活动中,浸润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传统文化信念,提升幼儿的人文综合素养。本文基于“游戏化”教育视角,分析借助幼儿游戏活动,浸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并从选材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出建议。

一、选材:适应3~6岁儿童特点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沉淀在悠久的历史中,多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需要人们跨越时代的鸿沟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对幼儿来说,难度无疑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借助幼儿游戏活动浸润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合理选材。笔者基于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梳理了适合3~6岁儿童的传统文化,如神话故事、汉字、民间游戏、节日文化、手工艺文化等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资源,有意识地避免了文言文等高难度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合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开展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打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门。

二、实践: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浸润

(一)区角游戏活动结合传统文化

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要求指出,每班应有三个及以上能为幼儿提供多种经验的活动区。幼儿在游戏中成长,多以区角游戏活动为载体,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区角游戏活动相融合。

1.益智区:在智力游戏中发掘传统文化智慧

开展益智区活动,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方式。传统益智游戏和民间益智游戏均隐含着传统文化信息,如华容道、七巧板、九连环、迷宫等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此类游戏活动,这既能在玩的过程中开发幼儿智力,又能引导幼儿自主发掘传统文化智慧。

以中班游戏活动“会魔法的七巧板”为例,笔者将益智玩具七巧板投放在班级益智区内。在活动中,笔者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辨认七巧板拼成的图案,并询问他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新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接着,笔者出示装有七巧板的整理箱,引导幼儿认识七巧板,并询问他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百宝箱,你们想知道宝箱里有什么吗?”最后,笔者启发幼儿:“漂亮的新伙伴就是宝箱里的这七种图形拼成的,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七巧板,是古人发明的。你们能用它们拼出其他有趣的图案吗?想不想试一试呀?”

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拿起七巧板开始拼装。有的幼儿用七巧板拼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小兔子,有的幼儿拼出了一棵造型独特的大树,有的幼儿拼出了一所小房子,……幼儿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在七巧板搭建的“桥梁”上,幼儿实现了与古人智慧的交流。在活动中,笔者给幼儿介绍了七巧板的传统文化背景,并鼓励幼儿去发掘七巧板更多的奥秘。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纷纷议论起来。“我们的古人可真聪明,发明了七巧板,我可得向他们学习”“我要谢谢我们的古人,七巧板可真好玩”“我要保护好七巧板,让弟弟妹妹也能玩”。这些话语虽是童言童语,略显稚气,但也能显示出幼儿对七巧板传统文化的思考。在活动中幼儿对传统文化智慧的了解逐渐增加。

2.语言区:在汉字游戏中感知中华语言魅力

幼儿园语言区活动,直接关系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3~6岁儿童的特点,对语言区汉字游戏进行创新设计,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渗透在语言区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大班游戏活动“汉字的演变”,准备《汉字变身》电脑动画,借助日、月、天、山、水、火、土等汉字卡片,以及对应的象形文字卡片开展汉字游戏。

首先,笔者与幼儿一同欣赏电脑动画《汉字变身》,动画中的象形文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过程中,笔者会询问幼儿看到了哪个汉字宝宝的变身,汉字是怎么演变的,并根据幼儿的答案,给出相应的解释,激发幼儿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其次,笔者会给幼儿分发汉字与象形文字卡片,开展“汉字找朋友”配对游戏,使其通过形象化的对比给卡片配对。最后,笔者根据幼儿在游戏中成功配对的汉字,引导他们说出配对的理由。

认识汉字、了解象形文字、配对卡片、说出理由,游戏活动每进行一步,幼儿对汉字的感知就加深一层,就越能发现汉字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3.角色区:在角色游戏中理解传统文化故事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故事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听故事的热情,激发他们演故事的兴趣。基于此,在角色游戏区活动中,笔者设计了角色丰富的扮演游戏,尊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故事演绎出来,希望增加幼儿对传统文化故事内涵的理解,传承故事中的民族精神。

以中班游戏活动“女娲补天”为例。笔者根据幼儿的角色意愿,向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民族服饰,让他们扮演来自不同民族的“女娲”,合作完成“补天”。游戏结束后,笔者先引导幼儿说出游戏体验,如,“女娲好勇敢,天柱断裂了,她去把天补起来”“女娲保护我们,我也要保护别人”“女娲真厉害,这么危险她都不害怕,以后我也要勇敢一点”等,再对游戏活动作出总结,加深幼儿对传统故事中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等民族精神的理解。

(二)户外游戏活动结合传统文化

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户外体育游戏、户外民间游戏等。在户外开阔的游戏空间中,教师能更加多元地设计游戏、增加游戏情节、扩大活动范围,使幼儿能更加自由地体验游戏。因此,教师可以聚焦户外游戏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合在户外游戏中。

例如,“中国功夫”户外体育游戏。南拳北腿、武当武术、太极拳、八卦连环掌等中国功夫都归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武术范畴,时至今日,仍在当代社会传承。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功夫设计户外体育游戏,带领幼儿探索武术传统文化,这既能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低难度的太极拳入手,设计“太极切西瓜”游戏活动。首先,教师在班级播放太极拳的视频,激发幼儿对太极拳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将幼儿带到户外,给幼儿演示太极拳的基础动作,同时,在表演中念出太极动作顺口溜,如一个西瓜圆又圆(双手在胸前作太极抱球动作),一刀下去成两半(一只手作扶西瓜状,另一只手慢慢地向下劈),你一半来(双手向左捋)他一半(向右捋),给你你不要(双掌蓄劲慢慢向左前推),给他他不收(双掌蓄劲慢慢向右前推),那我怎么办(双掌微快收回)。像这种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幼儿很快地记住太极拳动作。最后,教师根据顺口溜内容,向幼儿发出“一个大西瓜”“一刀切两半”等游戏口令,引导他们按照顺口溜练习太极拳动作。

从一点一点地扎马步,到“切西瓜”,太极拳与游戏活动合二为一,幼儿自此成为“中国功夫”的小小传承人。

(三)主题游戏活动结合传统文化

幼儿游戏活动还包括主题游戏,即教师根据某些特定的主题与目标设计的游戏,这些游戏通常能发挥特别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将主题游戏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先打造丰富的主题游戏,再融合多元的传统文化。

1.在手工艺主题游戏中走进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从不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手工艺活动,幼儿自主参与手工艺活动能让手工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因此,在幼儿游戏活动浸润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基于手工艺传统文化视角,适当简化复杂的手工艺制作过程,保留其精髓,鼓励幼儿自主设计、完成手工游戏。

例如,在小班“妙手中国结”游戏中,由于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处于初级发展水平,在说明中国结寓意的基础上,笔者没有过多在意幼儿编中国结的成果,而是鼓励他们进行“编绳”手工活动,并让他们对编织的中国结进行描述,说明自己在中国结中融入的美好祝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既体验了手工的乐趣,也感受了中国结传达心愿、表现祝福的内涵,自然地感知蕴含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古老的情致与智慧。

在中班“毛笔大变身”游戏中,笔者通过PPT给幼儿演示毛笔的制作过程,讲述书法历史,并准备了充足的毛笔制作材料,鼓励他们融入自己的创意制作一支独特的毛笔。在制作完成后,笔者拓展了“写毛笔字”游戏环节,鼓励幼儿拿起制作的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感受书法的意蕴,以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2.在节日主题游戏中传承传统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中华民族的浪漫,是每逢传统佳节的美好祝愿,是饱含寓意的传统习俗。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与习俗的文化底蕴,在节日主题游戏活动中浸润传统文化。春节、中秋、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到来,教师都可以设计主题游戏活动,带领幼儿感受节日气氛,让幼儿在游戏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以大班游戏活动“元宵喜乐会”为例。随着元宵节的到来,笔者设计了“元宵喜乐会”主题活动,安排了“滚元宵”“做灯笼”“猜灯谜”等游戏活动。活动开始前,笔者请幼儿表述了自己对元宵节文化的认知。活动开始后,笔者组织幼儿自主参与游戏的不同环节,并鼓励他们动手制作汤圆、红灯笼,同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设计灯谜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感受元宵佳节的传统习俗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一定意识。

借助游戏活动浸润传统文化,开发“小游戏”的“大教育”功能,让幼儿在快乐玩耍的同时接触、认识、了解、传承传统文化,并形成文化意识,能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七巧板汉字笔者
奇的七巧板
有趣的七巧板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炫彩七巧板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NO.1 七巧板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