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产阶层女性的母职实践研究
——以宁波为例

2022-11-26 23:26毛艳华张诗雨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赋权受访者

毛艳华 张诗雨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语境与家庭生活的时代更新,母亲角色随之发生改变,母职研究得到更多关注。

在西方母职研究中,美国女性主义者里奇曾对母职进行了概念划分:“母职经验”和“母性制度”。[1]里奇认为,父权社会所建制的“贤妻良母”形象,通过强调母性的天然性与无私性,构成了母职行为的外在束缚。美国社会学者海斯指出“密集型母职”[2]是当今社会母职的新样态,其特点为以孩子为中心、专家导引、高度情感贯注、密集劳务投入,以及大笔支出等。乔多罗在《母职的再生产》一书中指出,母职通过家庭和社会习惯养成,在女性身上进行自我复制,母职既是性别分工的主要因素,也成为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再生产。[3]

在国内已有的关于母职研究中,陈蒙指出社会阶层在母职研究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思考面向,女性在大多数家庭中仍是孩子的核心养育者,而中产阶层女性渴望达到个人与家庭之间平衡,并且在履行母职的同时能保持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空间。[4]陶艳兰认为城市女性“好妈妈”身份呈现出两种不同方向的策略类型:一是城市女性会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以符合“好妈妈”的母职期待;二是城市女性也会逾越传统母职规范,将母职视为一种团队工作,让母职和职场工作达成平衡和相容的状态。[5]可见,国内外母职研究的落脚点仍多集中在母职实践的束缚性,少有审视其带给女性/母亲的赋权力量。由此,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城市中产阶层的女性展开母职实践的研究,通过对宁波中产阶层母亲群体进行研究,重点剖析考察母职之于母亲群体束缚与赋权两方面的具体影响,以期为当今社会母职重构提供更为辩证与全面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聚焦中产阶层女性的母职实践研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相较之其他阶层,中产阶层女性面对的母性焦虑与困境更为明显。二是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实现了中产阶层自身的身份、地位、收入等向上发展和阶层流动。[6]由此,中产阶层家庭会更为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于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由于国内外国情的不同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一直在动态变化之中。综述发现,国外一般将中产阶级、中间阶层和中产阶层等概念与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等同,普遍适用Middle Class一词。[7]而国内学者在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是以职业或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特征为划分依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普遍接受以家庭收入来直接划分中产阶层。由此,本文对中产阶层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从经济因素出发,把拥有一套产权房和一份稳定的收入视为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

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个案的深度访谈对宁波市中产阶层女性展开了母职经验研究,从社会学角度用量化的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所采用的经验材料主要来自对10位常住宁波、普遍育有1-2个孩子和其中1位正在备孕中的中产阶层女性所展开的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共收集了13份问卷调查,经后期考察,有效问卷为10份,3份为无效问卷,无效问卷已作废且后续均不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10位受访者年龄在30-44岁之间,文化程度皆为大专以上。从职业及配偶职业收入来看,皆为城市中产阶层,且都居住在市区。此外,研究者还收集了受访者配偶的相关信息。除2位受访者为全职妈妈无个人收入以外,其余10位受访者个人收入在10-28万元,加上配偶收入后家庭税后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研究之所以选择10位3-14岁孩子的母亲和一位正在备孕中的女性,是因为这个年龄范围段大体覆盖了目前宁波儿童从入托到小学毕业的年龄范围。选择一位备孕中的女性是因为其有效回答可作为未婚未育女性的一个参考。问卷调查主要通过问卷星收集,多数受访者通过微信展开访谈交流。在进行问卷收集、访谈前,研究者均已获得受访者同意,且受访者也已被告知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中止或者延后问卷填写和访谈,所幸,除个别受访者放弃了个别问题外,所有问卷收集和访谈得以顺利完成。研究者已对收集的问卷、访谈转换成文字,并对文稿进行整理与量化分析。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本研究将受访女性的母职实践作为分析材料,重点分析母职实践带给中产阶层女性的具体影响,审视其兼具束缚与赋权的双重特性。分析发现,中产阶层女性仍会切身体会到职场工作与养育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大多数受访者也认为母亲身份也是其实现自我赋权,引导子女成长发展的重要场域。

1.母职的束缚性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在受访女性群体中,90%的女性都认为目前社会对于女性尤其母亲角色的期待带给她们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多来自能力方面,因为女性既被要求赚钱养家,又要承担家务劳动。在受访者家庭中,女性表示即便自己有工作,但家务劳动主要还是由自己承担,少数几位表示家务劳动由丈夫负责,或者谁有空谁负责,又或者长辈帮衬居多。此外,女性对家庭的付出通常被认为是义务所在,是理所当然的。“超人妈妈”“完美母亲”等过高的期待所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小觑。且受访女性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职母亲,有自己的工作,因此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压力会来源于职场晋升。

通过进一步分析,80%的受访女性表示生养孩子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明显有所限制,对自我提升的焦虑会转嫁到子女教育之上。从访谈中发现,中产阶层母亲的焦虑感与挫折感明显,其原因在于很大部分的中产阶层都是通过自身教育经历实现阶层流动的,由此会格外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了缓解或彻底解决这种焦虑的办法在这些受访者看来就是投资于孩子的教育,这就是很多中产阶层家庭朴素的想法。[8]通过对受访者女性的深度访谈,发现母职的束缚性依然存在,且原因各异,形态多样,还具有隐秘性。

2.母职的赋权性

受访女性也认为母亲身份是宝贵的,使她们的人生更为完整,而且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收获幸福,感受母爱的伟大。此外,在母职实践中,她们还获取了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这些皆是母职赋权的具体表征。

Maria是位大学教师,去年刚刚博士毕业,孩子目前11岁。她提到自己博士的顺利毕业也是为了告诉孩子人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有勇气去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履行母职的过程中,她表示引导教育孩子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时常也能感受到母职与自身发展之间的抵牾关系,但还是觉得母身份让她的人生更加完整,孩子的成长也带来了快乐与成就感,且赋予其自我反思的机会,比如,作为母亲,该如何控制自己对子女的干涉欲等。

Candy是名检察官,目前孩子10岁。她表示:“目前社会有很多类似于《超人妈妈》此类的综艺节目,无形中拔高了母亲形象,给普通妈妈们带来一定压力,因为大家会觉得妈妈好像是无所不能的。”遭遇同样困惑的还有Joanna, Jessica 和Lisa,她们都时常会感到来自家庭与外界的压力,担心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做得不够优秀,然而,也正是对子女教育的忧虑让妈妈们经常交流经验,彼此倾诉,化解压力,母职实践成为其融入社区,结交朋友,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依托点。

Nancy和 Lily 也是职业女性,都育有两个孩子,母职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且在教育理念与丈夫常有分歧,家庭生活备受影响,但她们表示会努力克服困难,以有效沟通的方式达成夫妻间的和谐关系,进而给予子女健康积极的家庭影响,毕竟家庭教育对于子女成长而言至关重要。此外,两位妈妈都表示出在子女面前,不从掩饰自己的沮丧,但又从不失信心,因为她们希望给子女正常且健康的引导。

与在职母亲相比,受访者中的两位全职妈妈Audrey 和Odin在日常时间安排上比较自由,灵活,但她们把70%的时间都用在养育和照顾子女之上,自我考虑较少,因为感受到社会对全职妈妈的期待更高一些。然而,她们也表示不会刻意成为“完美妈妈”,而完全放弃自我主体,相反,会积极利用空暇时间放松身心,或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提升自身能力,丰富人生。

3.关于母职双重性的思考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母爱是天生的,母职是天然的,生育与照顾孩子被视为是母亲的天职所在,男女性别角色分工也正是建立在这种母职生物决定论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所调研的9位受访者女性均自己亲自带娃,且要负责家务劳动。一位备孕女性也明确表示会牺牲一些职业追求来亲自养育孩子。母职的束缚性是显现的,普遍的。然而,多位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和成长,并且对人生也有了新的领悟,母职同时也具有赋权性。这种赋权性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也是继续深入思考母职话题的切口。

母职研究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始终受女性主义运动思考的影响,曾出现过一些极端做法,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所出现的“反母亲”思潮,抵制母亲身份,认为生育阻碍了女性的自身发展,要实现自我,必须放弃成为母亲的机会。这种做法显然完全否认了母职的赋权特质,属于以牺牲女性生理属性而实现男女平等的不明智行为。

后来,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不少母职研究学者开始反思母职话题,肯定其兼具束缚与赋权的双重属性,并把重心转向其赋权性研究。拉迪克的“母性思维”[9]和吉列根的“关怀理论”[10]都肯定女性在私人空间内以母爱和关爱为基础建立的价值观,认为母职是值得追求和享受的人生经验,女性在母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与能力是实现自我赋权的重要基点。而本研究立足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母职实践,总结出母职赋权的具体表征,包括引导子女成长发展,促进母亲自我反思,融入社区生活等等,可视为与理论一次简单对话,也是拓宽国内母职研究的一次尝试。

四、结论

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展开城市中产阶层母职实践的现实分析,得出三点重要结论:首先,由来已久的性别观念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完全淡化,社会期待带给母亲群体一定压力,且母职实践构成母亲自身职业发展的显性阻碍,母职的束缚性仍然存在,且极为普遍。其次,对于受访者而言,母职实践具有赋权性,是母亲成就自我,引导子女成长发展,融入社区以及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丰富生命经验,增强成就感与幸福感的重要经历。最后,研究认为母职话题涉及面广,差异性大,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任何单向度的分析都不能总结出其丰富内涵,由此,本次调研分析也仅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学者展开对母职话题的多维度审视,进而丰富与深化母职研究。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赋权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赋权增能与边界拓展: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建构与路径选择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认识亚健康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影响
发挥女性智慧 共建绿色地球 清洁能源教育、赋权(C3E)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被中产”?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