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新艺术课程标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22-11-27 00:47姚玉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美术理论

姚玉霞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基础教育教研室 河南周口 466000)

艺术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给美术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以教学实际为导向,而且还要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能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实施有计划性的教学工作。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与育人目标相联系,从多个维度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发挥小学美术学科的审美作用,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基于新艺术新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能够给教师提供准确的教育方向,让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准定位,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正是因为有了理论的指引,才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能够步入正轨并且日益创新。[1]2022 年义务教育与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教师可以在研究理论的过程中找准新的方向。因此,笔者对于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基于这种思想,围绕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展开研讨。美术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在教育活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落实学生的核心思想为关键,积极地开展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丰富体验来创造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美的艺术形式也较为多元。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应该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切入点,发挥美术课程的审美作用。与此同时,要特别强化学生的主观体验,让学生能够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还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联动,只有协同发挥各学科的育人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之中汲取有效的养分,将审美元素应用在自己的发展之中,让自己获得更加美好的体验。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根本出发点,聚焦现实问题,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去参与实践活动,创造艺术成果。[2]对此,教师要注重多元驱动的方式,让儿童可以了解美术的魅力,在吸收优秀艺术资源的同时,发扬传统美术形式的成果,让自身的成长能够在文化艺术中找到新的方向。课程标准中还强调了评价机制这一主要的观念。因为学生在体验的时候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所以鼓励教师将学习的时间、活动与效果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改革,让学生在感受艺术审美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判断力和选择力。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校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形式的选取。[3]比如,在低学段应该以感觉美为出发点,让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而在中学段则需要引导学生在欣赏评价的同时,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探究各种问题的本源,强化对艺术的理解。在高学段应该发挥现代技术的水平,通过采用不同的媒介和材料实现美术学科的发展,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艺术的内涵。

二、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认知不足

只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获取理论的价值,并且能够依从这些理论指导进行授课,确保教学的有效性。[4]针对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研讨性学习,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实践创新。只有教师将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实现课程的优质发展。但是对于多数教师来说,他们只是单纯地依靠教材和教师用书设计课程,没有广泛地吸纳新的教学理论,对于一些课程设置认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服务。对于多数教师来说,他们在认知理论的时候常会认为理论对于美术学科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画画、欣赏、创作等,就已经达成了课程的目标。[5]这种想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教师自身对课程认知不足,就会使得教师在选取教学手段时避重就轻,使用一些得心应手或是习以为常的方式,不去考虑这些方式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长此以往,美术课程仍旧处于一种单一化的呈现方式上,缺少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对于教师个人成长来说,如果缺乏一定的理论认知,也会阻碍教师的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积累经验,也要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够不断成长,成为学科内的优秀教师。如果教师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就会阻碍自己前进的脚步,让自己在工作中陷入科研水平提升的瓶颈。

(二)教学形式陈旧

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强化学生的体验过程,让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形成一种有效的感知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在现今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虽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但是却难以做到一种泛在性的教学,在互动的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6]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画动物的时候,多数教师可能只是在PPT 上呈现画作的绘画过程,或是教师在黑板上展示这一绘画的过程,但是学生则需要在实践的时候试错,并且一次次地调整自己的画作,才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这使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只是一种示范者的作用,很难与学生达成一种互动的效应。学生也只是模仿教师的行为,无法进行更进一步的创作。那么,如果教师想将更多的美术内容分享给学生就会限于一种理论教学过重的困境。由于学生审美能力不足,他们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无法达到理论的高度。理论对于他们来说,不仅空泛而且枯燥难懂。教师该如何将专业的美术知识和有效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则显得极为重要。[7]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因此,教师很难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促进自己与学生的及时互动,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地把握审美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三)实践评价不足

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在检验学生艺术成果的时候,常常只是寥寥数语,用“好、很好、可能还会更好”等词语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这种评价方式无法给儿童带来有效的指导,甚至会降低儿童的创作积极性。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创作成果不符合教师的标准,自己的作品并不被人欣赏。[8]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被严重地打击。其实教师本意并非如此,只不过他们在评价的时候不知道该选取哪些恰当的方式进行点评,既怕自己的点评过于深奥,学生听不懂,又怕自己没有点评,让学生无法获得指导。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美术教师需要想到新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性,以此来奠定他们的审美基础,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引。基于此,教师要进一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确理论指导的价值,尝试在实践中采取新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实现美术教育发展的方法

(一)重视理论,适切教学

首先,教师必须要重视理论学习,明确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美术学科应该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尤其是要特别重视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文化目标、审美目标等。文化目标对于各学科来说都显得极为重要,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落实人文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则体现出一种新的创新意识。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重视理论学习,并且在理论学习中总结方法和经验,找准课程实施的目标,将具体的课程教学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结合,把握教学的基本方向。[9]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剪纸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剪纸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可以体会到剪纸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应该将民间文化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在剪纸技能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特点和智慧,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共情力,让学生在感知美术艺术形式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对文化产生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基于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教学的适切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课程学习中享受美术与文化的融合,达成多学科相互配合的具体要求。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以此作为提高思想认识的材料,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科学。

(二)创设情境,促进互动

美术教学不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创作和绘画就可以了。换言之,美术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艺术情境的过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从而发散思维,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10]比如,在欣赏绘画作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多带来一些挂图,将这些图布置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然后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激活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他们就可以勾连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所得,来欣赏这些绘画作品。良好的情境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正所谓情绪的感染力是极强的。如果学生已经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就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完成艺术创作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通过自己的画笔去绘制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引领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选取互动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必只拘泥于师生间的问答,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各个小组,让他们通过集体讨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激发教师的思想,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有激情和活力。

(三)以生为本,做好评价

以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是每个教师都应该遵从的基本原则。在小学美术课堂,由于学生本身的审美能力不足,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能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要重视激活学生的鉴赏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同时了解艺术作品的魅力。体验式教学是美术教师常会使用的一种方法。[11]比如,围绕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创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泥塑是一种基本的艺术形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大多数都会将一些现成的作品展现给学生,然后说一说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来进行泥塑创作。此时,学生的兴趣是较为浓厚的,他们喜欢可以自主动手的过程,但是如果此时学生就开始自主创作,那么就缺乏有效的思考。对此,教师可以加入一个环节,就是引发思考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泥塑有什么特点、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可能有怎样的心情。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开始从泥塑这种艺术形式的表层进入到深层的思考,认为泥塑可以呈现的不仅是造型,还可以是一种情绪。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画草图,然后说一说这个泥塑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你想要传达的情感是怎样的,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在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后,教师就要予以相应的评价。那么,在评价的时候怎样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呢?教师可以将一部分的评价权利交给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作品,然后说一说自己之所以选择这个作品的原因。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思考进行最后的总结,从而选定出表现更好的学生。用这种公平的评价方式,既可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知道欣赏他人的艺术成果,珍惜他人的劳动过程。由此可见,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既要评价学生实践的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行为特点或是品格修养,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12]

结语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于各学科的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创新教育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以美育人,引领学生在审美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水平。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学会倾听和交流,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和表达,利用多元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课程内容。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美术理论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美术篇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