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研究

2022-11-27 00:4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思政音乐教育

王 倩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小学 湖北武汉 430000)

作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主要通过音乐艺术手段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以表现音乐、聆听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音乐审美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使其感知到作家所构建的真善美理想世界,从而获得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的过程。然而,就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只注重美育而忽视了思政教育,未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也抑制了音乐课程价值的发挥。在本文中,笔者依据音乐教学规律以及思政教育目标就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分享几点拙见。

一、小学音乐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第一,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教育根本任务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即“立德树人”。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即每一位教师都要采取“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形式,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加强思政建设。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音乐课程更要做好表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地融入思政教育,这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不二选择。

第二,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有着一致目标。音乐课程是一门与“美”为伍的学科,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通过对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关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传统文化、人物精神等主题很多,这些都是美育资源,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真善美的世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而思政教育有着同样目的,旨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方式让学生主动践行真善美而规避假恶丑。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能够彰显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挖掘音乐教材,把握音乐思政教育目的性

笔者作为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小学德育主任兼音乐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将思政教育目标与音乐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音乐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维度,其中应着重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找到它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契合点。音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常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音乐审美能力、良好行为习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应坚持两者协同发展的原则,指向立德树人审视音乐教材,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2]

纵观小学音乐教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意志品质、生态文明、集体主义。作为教学指导者,教师在指向思政教育的音乐课上要有意识地挖掘这些内容,以此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就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唢呐配喇叭》《甘洒热血写春秋》《学锄地》等地方民歌、国粹京剧、河南豫剧等均是有价值的素材,通过学习这些歌曲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对于儿童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有《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歌唱祖国》等歌曲,这些音乐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比较直观,直接歌唱了对国旗、国歌以及祖国的赞美与热爱。就个人道德品质来说,音乐教材中也有丰富的内容,如关于心理品质方面的歌曲有《蜗牛与黄鹂鸟》,歌词中蕴含了努力向前、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而《阳光下的孩子》,通过歌词可以感受孩子在阳光下开朗乐观的心态等;如关于人生观与理想方面的有《小巴郎,童年的太阳》,通过歌词可以看出小巴郎从小对人生就有明确的态度,树立不虚度一生的抱负,每天都积极向上。通过这样的学习教育,奠定了学生的思想基础。在珞狮路小学举行的“童心向党,致敬百年”红歌传唱比赛中,笔者教授的四年级(1)班用坚定有力、积极向上的声音和表现,获得第一名,同学们表示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加以诠释,才能够取得好成绩,这与平常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这些素材,为两者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提升音乐思政教育的目的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音乐思政教育实效性

音乐不单纯是娱乐,但在很多小学生眼中,音乐课就是放松身心的课,因为他们在课上可以放松自我、快乐玩耍,这背后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偏差,所以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有待商榷。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作用学生的情感世界塑造他们的灵魂,使其生命更加完善,在渗透思政教育的环境下,这一点更为突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入思政教育,要让音乐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具有思想教育性、音乐性,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理解能力与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优良美德,实现思政教育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4]

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小学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才能使他们产生情感与心理上的共鸣。[5]以《草原就是我家》《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等歌曲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大草原的视频,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歌词中所描绘的“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牧场青青牛羊肥”等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对话文本对话作者,深刻地感受到歌曲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热爱家乡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教师可以由此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又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嘎达梅林》一课为例,这是一首乐曲悲壮的民族歌曲,蕴含了蒙古族的地域文化,是马头琴五重奏。指导学生聆听这一作品是为了让他们认识马头琴,感受其高亢、浑厚、深沉的音色,能够分辨音乐作品中各要素的作用,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在欣赏完这首歌曲后,教师可以再引进一些同类型的歌曲,或是用马头琴演奏的歌曲,或是关于蒙古族风土人情的民歌,或是关于歌颂民族英雄的音乐作品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欣赏。这不仅可以增进他们的学习深度,还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音乐鉴赏能力,尤其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于无形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三)开展音乐实践,提升音乐思政教育导向性

“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那么我会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变得高尚起来”,这是音乐家亨德尔曾经说过的话。通过他的描述可以看出,在育人方面音乐有着重要和独特的功能。小学生年龄小,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性格好动活泼,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契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深受儿童的喜爱。在以渗透思政教育为导向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音乐实践活动包括了课外音乐活动、课堂音乐活动两类,其中课堂音乐活动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信息转化与传递,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美、表现美,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可以用来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他们的兴趣。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内含于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沉浸式学习受到同化、感染与熏陶,从而形成对人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6]

小学音乐课外实践活动形式有主题音乐活动、合奏、合唱等,这些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等。现如今,“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小学生提供了更加充裕的课外活动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时间组织他们开展形式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以合唱活动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它的本质就是统一的训练与表现,包括声部、节奏、音准等方面的均衡性、和谐性,追求整体艺术效果,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上有突出优势。首先,教师要选择好合唱曲目如《歌唱祖国》《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这些歌曲适合用于合唱,可以彰显出音乐的气势美。其次,在合唱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而且要有时间观念,组织他们在固定的场合与时间排练。接着,根据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制定阶段性目标,建立规范性的合唱规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学会融合与控制,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达到均衡、和谐、统一的合成效果。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结果表明,合唱活动能够增强学生音乐表达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品格修养,将思政认知转化为行为。总而言之,在指向思政教育融入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精彩、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设计音乐作业,保持音乐思政教育持续性

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音乐作业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小学音乐作业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还能促进他们个性才能发挥,增强其审美能力。在音乐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体验型作业。音乐是情感艺术,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应注重他们的音乐体验,而体验型作业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有助于加深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感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演出、红歌献唱、红歌对抗赛等各种音乐活动,或者组织他们听音乐会。诸如此类的音乐体验型作业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一类型的作业与音乐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此拓宽学生音乐视野,增强他们各方面能力。第二,创造型作业。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表现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美,这样才会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践行真善美,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要设计创造型作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矿泉水瓶子、石子以及废弃材料制作乐器,譬如通过卡纸卷制作纸筒,通过长短不一的排列制作排箫,利用水位高低不同的瓶子制作水杯琴。除了这种创造形式的作业外,还有绘画、创编舞蹈等形式的作业,如上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一课后,让学生根据歌词去绘画,画挂在天上的太阳,画春天里的小草,画鲜艳的五星红旗,画出自己心中的祖国美景,也可以根据歌词和旋律创编舞蹈。这些作业形式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深度,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品格。

(五)完善音乐评价,保证音乐思政教育协同性

思政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是育人理念的回归,其核心是协同育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完善的评价机制使技能教学与价值引领相协同,真正达到育人与育才和谐统一的最终目标。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这里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方法的多样化、内容的多维化与主体的多元化等。就评价内容多元化来说,包括演唱成绩评价、乐理成绩评价、表演成绩评价、创编成绩评价,此外还包括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评价,比如学习态度是否认真、遇到困难时是否努力克服、近期进步情况等,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个人品德修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就评价方式而言,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以此培养他们的独立个性、自我反思意识等。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音乐教学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职责,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审美教育特征,将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程价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融思政教育于每一节音乐课”的方针,根据学生特点、认知水平等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展开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也让音乐教育事业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获得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音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