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措施浅析

2022-11-27 00:47徐丽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榜样行为习惯校园

徐丽娟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凤凰城小学 安徽合肥 230031)

养成教育具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就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在论述年龄幼小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如同人的天性一般自然而稳固。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普遍为7—8 岁,正值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此阶段,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让学生学到做人的道理,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教师结合素质教育目标以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的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思维和语言等方面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一向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而学生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养成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做好此阶段的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品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作为养成教育基本对象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尚小,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很难做到一步到位。而且,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他们在语言、行为和思维方面形成的惯性需要不断加强和巩固。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此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良好习惯的形成特点,将学生作为养成教育中的主体,将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遵循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对养成教育理论和知识掌握、内化和执行,让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二)生活化原则

陶行知:“教育即生活。”教育和生活之间具有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生活脱离了教育则会失去智慧,变得粗俗而野蛮;而教育一旦脱离了客观生活则会失去基础和支撑,成为不完整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中需要遵循生活化原则。一方面,要让教育的内容成为生活的延伸,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拓展到哪里,养成教育的内容就要随之延伸到哪里;另一方面,养成教育的开展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低年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场景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让“教育即生活”理念在养成教育中真正得以体现。

(三)渗透性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效的养成教育是一种影响学生内心的教育,绝非强加给学生的指令。因此,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中需要遵循渗透性原则,“润物细无声”,让孩子感觉不到教师给予自己的压力,却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教育的发生,教师的教育手段能够潜移默化地、稳定而持久地影响每个低年级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的细微之处体会到人生的道理,规范自身行为,在形成优秀的道德品格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打造校园文化,创造养成教育环境

1.室内外环境的构建

陶行知:“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天性,通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的大门。”首先,校园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校园内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不仅能够彰显校园的办学特色,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和谐之美。学校和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构建充满生机的校园自然环境,让校园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体现出学校中“人与自然”的整体美感,让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为养成教育创设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其次,校园要营造出浓郁的教育和文化氛围。学校和教师通过对校园、教室的整体规划以及合理布局,让学生在踏入校园、步入教室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卷气息。在校园、教室醒目的位置粘贴具有激励性的标语,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在学校、班级的宣传栏中宣传品学兼优学生的优秀事迹,帮助学生树立心目中的榜样;在“名人轶事”专栏中介绍名人严于律己的经典故事,比如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许衡和许多人在炎热的夏季一起出行,路过一片梨园,大家争相爬上树摘梨吃,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梨,他说道:“人贵律己,非吾之梨,岂可乱摘!”校园优美整洁的外部环境和浓郁的文化环境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园室内外环境的构建能够强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净化和美化学生心灵,影响到小学生的心境,从而为开展养成教育提供环境上的支持。

2.校园的目视化管理

目视化管理指的是利用形象化和直观化的视觉信息提醒和管控人员行为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这些视觉信息包括实物、图例或文字等,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日本,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旨在培养员工正确的操作意识,做好生产现场的5S 管理。教师可以将“目视化管理”引入到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普遍在6—8 岁之间,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弱,而且天性活泼好动,受此天性使然,他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感性判断而忽视了对自己行为方面的约束和管控,进而产生违反校规校纪、班规班训的行为。教师可以利用“目视化管理”手段在关键和重要场所给学生必要的提醒,让学生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例如,学校走廊、通道或楼梯的地面和台阶上,可以粘贴具有荧光效果的“小脚丫”表示,让学生看到地上的标志就能够立刻想到“靠右行走”的通行规则,强化学生的秩序意识;在校园花坛或草地上树立起“小草依依,踏之可惜”的文字和拼音对照牌,提醒低年级学生爱惜校园的一草一木;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可以粘贴“课上安静些,课后大声些”的标语,让学生能够在有意无意中牢记课上和课余时间的行为规范;在学校和班级垃圾投放处粘贴垃圾分类表示等。通过这种目视化管理,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我管理意识,纠正自身的失范行为,经过一段时间意识的强化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

(二)教师有效引领,加快养成教育进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其中所谓“传道”意为传授人生的道理。“道”并非先天而来,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涉世未深,领悟尚浅,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予以启发和点拨,进而加快和加深学生对“道”的领悟,加快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进程。

1.感染陶冶法

感染陶冶法是运用情感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养成教育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要让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情感刺激,促进学生身心体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的养成。例如,学校每周的周一都要例行组织开展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中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有的低年级学生在私下里与身边的同学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教师及时订正了学生的行为。回到教室后,教师利用专门时间向学生讲述了“升国旗、奏国歌”的意义,讲述了国旗和国歌的含义。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在日军铁蹄下开始觉醒,大批中国百姓拿起武器抗击侵略者,为保卫祖国牺牲。五星红旗的红色象征着革命,象征着革命将士的满腔热血,五星红旗的大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四颗小星则代表了工、农、商、士四大阶级。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升起,意味着中华民族红色革命的胜利。教师语重心长的讲解将唤醒小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对国旗和国歌肃然起敬。教师利用感染陶冶法,让学生懂得行为活动背后的深刻道理,丰富学生对活动的情感,学生会自然而然对自己的失范行为进行反思,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自觉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引导法

低年级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大部分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是通过模仿而来。教师可以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这一成长特点帮助学生确立各种学习榜样。有了榜样,学生便具备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赶超榜样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有了明确的优化和改进自我的方向。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在班级中选出“助人为乐标兵”“遵纪守规先进个人”“文明礼貌优秀生”“劳动小模范”等,对这些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在班级宣传栏中宣传他们的事迹。这种榜样引导法的养成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号召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进行反思和自查,将自己与“榜样”进行比较,仿效“榜样”的言谈举止,模仿“榜样”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自然会让学生的有意识行为变成良好的无意识行为,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教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自带“榜样”的光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面前需要展示出“谦虚、文明、宽厚、包容”的教师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发挥出自身为人师表的作用,必然能够起到较好的“榜样示范”效果,提升养成教育的最终效果。

3.事例启迪法

事例启迪法是利用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生活化故事和案例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让学生从事例中受到启发,觉醒和改进自身行为的教育方式。例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讲,积极发言,和教师、同学进行良性互动;养成课前预习、课中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完成教师交给的作业任务的习惯。教师在培养学生此类习惯时,可以采用事例启迪法,比如,某学生课前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教材中做好了标记,这样,在课上时间,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实质性问题,化解了预习中存在的疑问,进而在学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沟通了解这名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找到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快速提升的原因,在班会或课余时间,让这名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对这名同学的良好的学习行为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生在同龄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件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提高学生对具体事例的信任度,在教师和同学所讲述的事例中,其他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启发,有意识改掉自身处在的不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构建班级制度,营造民主管理氛围

班级是小学低年级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通过班级管理制度构建和实施,能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提升学生的合规意识。在以往的班级制度构建中,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他们会根据校规校纪制定班级中的各项规则,明确学生违规、违纪的奖罚措施,学生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形成了一种强制性的管理,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还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逆反情绪。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需要融入民主管理意识,突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

教师做好了班级管理制度的整体规划,可以通过召开专题班会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和实践经验,完善制度的管理细则,围绕管理细则,说出违规违纪的奖罚措施。低年级学生通过民主的方式,在自觉、自愿、自悟情况下制定的管理制度更具执行力,学生也会更加积极遵守,这样不仅能够营造班级民主管理氛围,还能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养成教育效果。

(四)构建三位体系,强化养成教育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以学校作为主导、家庭和社会支持和辅助的全方位教育。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性,积极与学生家长和社区协调、沟通。一方面,让每个小学生家长都要了解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进程,赢得家长对学校养成教育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监督和引导,做好自身行为示范,强化养成教育的成果,为学生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增进与社区的沟通,让社区参与到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中来,积极开展公益性活动,比如文明礼貌月、文明出行等活动,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养成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小学生养成教育效果。

结语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塑造学生优秀道德品格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对养成教育的认知,充分了解养成教育基本原则,从多方面优化养成教育措施和手段,努力实现养成教育生活化和无痕化,从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榜样行为习惯校园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