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2-11-27 00:47张宇晨袁洁瑶唐彩宁廖家翊卢诗君刘姗姗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职教中等职业校企

张宇晨 袁洁瑶 唐彩宁 廖家翊 卢诗君 刘姗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0)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1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在表明我国持续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到2025 年,我国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基本搭建完成。到2035 年,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需要进入世界前列,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1]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先将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相关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初步进行理论构建,通过对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省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因素,再进行成因分析,并且依据当代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观念、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正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在职业教育的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大多数人悉知的技校、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中专层次都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范畴,这类学校同时兼顾了传授初、高中基础教育知识与不断输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三)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指明晰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形成更加开放的教育观,进一步将“面向人人,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深化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改革,构建现代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发展。[1]

二、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不断夯实基础,深化改革,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模式。虽然我省的中职教育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但现状仍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中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有待强化。受政府重视程度、财政投入、产业发展等因素影响,我省中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整体高于粤东西北地区。我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还有待加强,专业特色不明显,产教融合体制不够完善。[2]

三、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从各地市2020 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来看,基本上都存在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校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不足,教学仪器设备落后等方面。例如,惠州市有12 所学校生均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8 所学校占地面积不足4 公顷;东莞市中职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仍低于教育部规定的设置标准;揭阳市用于职业教育投入资金的比例远远低于国省标准,专业实训设备设施落后,教育教学信息化等方面欠账较大。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办学条件的现象几乎各地市都存在,缺少这样的硬性条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

(二)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有待强化

在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归纳我国特色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规律和制度体系,但我省的职业教育特色在“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职教发展道路上仍有一段很长的历程。[1]

我省职教特色问题主要存在于部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同质化导致缺乏明显的职业特色,不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都大相径庭,专业同质化不仅大大浪费教育资源,而且造成“结构性失业”,加剧就业难题,阻碍职教的高质量发展。此外职教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主要表现在部分专业仍旧套用简单的教学模式,缺乏对产业链和岗位链结构与特色的深入调研分析,产教融合的教学体制不完善。

方案一:使用单独的逻辑器件来构建驱动程序模块。该解决方案成本低,但相对比较麻烦而且性能很不稳定,并且很容易在硬件上发生故障。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弱

对企业来说,市场和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是根本目的。企业虽求贤若渴,但于校企合作并非唯一选择。校企合作之初,企业大多都是在无足够把握下为此投入大量的资源,缺乏一定远见的企业,面对的回本获利而顾虑,自然会降低其合作意愿。其次,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认知较狭隘,认为职教不能真正提拔高质的技术人才,它们之所以选择合作大多是希望通过学校这一具有特殊性质的媒介对外为自身进行宣传,提高大众对其信任度和知名度。对于校企间存在的问题,企业并不关心,往往是投资后进程就迟滞不前。培养的人才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这将会进一步降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3]

四、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国家政策方针对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1)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性

职业教育与政府体制机制和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它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它的经济服务更为直接。因此,广东政府部门会针对职业教育制订行动计划,这与国家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息息相关,同时影响着广东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但是,职教院校因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校企合作机制,广东省职教资源管理并未规范成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总体形势有待改善,其方案和形式亟须革新。

(2)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差异性

国家政策与地方落实之间存在两种表象——“两张皮”现象。国家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虽然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进程中,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但是国家政策对地方政策并没有直接影响。因为地方的政策培养不出高质量、全面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这就导致向社会输送的技术技能人才也难以达到预期。

2.社会经济对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1)社会经济体制改革

在经济体制还未开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工作性质差异小,且中专毕业生待遇往往会更好,职业教育反而是人们最优的选择。在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的猛烈冲击下,劳动力供需受市场影响较大,“铁饭碗”时代过去,技术人才地位随之下降,加上高校扩招,人们更希望能接受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有更好的平台为进入大学本科层次的学习奠基。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区域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需要足够的物质条件支撑,如政府拨款、社会人士捐助和企业的投资等。物质经济投入的失衡,让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加严峻。

近年来,中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也表现在中职学校教师学历结构的地区差异较大。在珠三角,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比非珠三角地区多很多。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省内各地市,也体现在部分地市内部中。从各地市2020 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来看,在各地市范围内,主要存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民办中职学校与公办中职学校各项资金投入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中职教育难以持续地呈良好势态发展。

(二)微观因素

1.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在部分人眼里是贬义词,是差生的代名词,在“学而优则仕”“重理论、轻技能”等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都不愿选择职校。更有甚者认为,只有成绩差,无心向学,或是中考失利的学生才被迫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学生选择职校大多数是迫于无奈。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自暴自弃,逐渐荒废学业,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不但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还在走下坡路,这样直接造成产业人才缺口大。[4]

2.师资力量匮乏的影响

(1)教师素养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大部分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部分教师甚至认为中职的学生就是考不上高中的差生,对他们存在偏见,不重视教学效果。

(2)教师待遇问题

教师工资不高,造成能力超群的人才流失。虽然近几年国家积极发布政策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但是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教师工资未能很好地落实,不同地区教师工资存在巨大的差异。此外,由于教师的收入和物价并不是同比增长的,使教师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

3.成长环境的影响

家庭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大多没考上高中的学生是因为过于叛逆,家长对他们缺少关心,没有给他们正确的指导,导致他们沉迷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特别是相对落后的三四线城市,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就读的中职学校的学费普遍比公办学校高,以至于家长反对花大钱让孩子读中职学校,所以大多数孩子就会选择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乡村教育水平与城镇教育水平差距悬殊,导致更多乡村的学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后不愿意继续读书,更不会选择中职教育。[5]

五、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问题之策

(一)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

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机制,落实相关政策,同时也要加强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强化职教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联性。于此,中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校企合作方案和多样化的形式为导向,以解决企业创新与高质量人才需求为目标。其次,职教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形式为主,让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向社会继续输送创新技术型和实干型人才,这是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主方向。

(二)增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向宣传

通过新媒体对中等职业教育优化报道,消除大众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片面认知,减少家长们对中职院校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错误偏见,因而需采取恰当的措施去宣传中职教育。首先,保持中职教育的根本地位,这是国家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脱贫攻坚战略中,教育扶贫是“五个一批”之一,而职业教育由于鲜明的就业导向性,贫困山区和农村地区的孩子选读职业学校,能直接就业,进一步体现“一人职教、脱贫一家”,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其次,要鼓励知名企业参与中职学生的联合培养,减少人们对接收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荒废青春的偏见,提升人们对中职教育的认同感。

(三)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环境

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对职业教育提供物质经济支持,解决经济发展影响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的问题。学校应该建设教师实训中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建立绩效薪酬动态调整机制,关注教师对教学的贡献和教师的能力水平,定期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绩效越高的教师能获得更加丰厚的薪酬,留住优秀的教师,减少教师跳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6]此外,父母也需为他们自己的孩子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多关心他们的需求和身心健康,增强孩子的信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

深入调研产业链与岗位链的构造和特点,在专业领域上做到“因材施教”,分化各个专业之间的知识,做到“力往一处使”,让学生在专业邻域里发挥特长,避免兼顾太多知识导致“技多但不精”的问题。此外,更新部分专业简单老套的应试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型学习,让学生的专业知识走出试卷,走进工程项目。与当地企业共建学生的实习基地,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让学生了解行情,走出“纸上谈兵”的困局。[7]

猜你喜欢
职教中等职业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