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现状与展望

2022-11-27 02:27陈德辉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展望

陈德辉

摘要:大数据具有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等特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我国非常重视大数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基于此,以下对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现状与展望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现状;展望

引言:由于保护生态环境所涉及到的水陆空多方面、多位点的变化,工作内容非常复杂且涉及到的范围又广,如此庞大的数据处理与工作者的欠缺使工作存在较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寻求一种高质量、快速性的管理办法。在满足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作要求的同时还能通过互联网对问题进行预警和处理,使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历程

中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环境统计和排污收费管理等业务,开始了省级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由此进入数据库和单机应用时代。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提出了“信息强化环保”的战略,确立了“数字环保”的总体目标。2012年“气十条”的发布,催生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向天地空一体化、网格化、智能化监管发展。2015年“水十条”发布后,水质自动站开始大规模建设,生态环境数据量得到爆炸式的增长。2015年《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印发,提出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该纲要成为中国促进大数据发展的第一份系统性、权威性文件,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2016年《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建设总体方案》出台,提出要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推进环境管理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自此生态环境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此基础上,2018年出台了《2018-2020年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提出要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形成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由分散建设逐步向集成化发展。

2自然生态环境中大数据应用概述以及现状

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以地面监测、卫星监测、社会统计、传感系统、红外扫描、微波探测、射频识别系统以及移动平台等一系列的技术方式采集来自环保、社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再运用大数据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处理分析,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去治理和保护不同的区域。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势很明显,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应用情况来看,由于起步较晚,起点也比较低,发展还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近些年我国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比如在相关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数据集成分析方面都还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一是目前我国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在数据的统一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对自然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分析速度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二是由于收集数据的组织、机构不同数据收集口径存在差异,且共享程度不一等问题,使数据的兼容集成受到阻碍,影响数据的整合利用。

3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展望策略

3.1创新生态文明大数据的应用模式

建成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贵州省生态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系统,排污企业、环保技术服务机构、相关环保专业人员的环境信用信息与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状况直接与执法监管挂钩,实行差别管理,将违法企业和个人列入生态环境保护失信黑名单进行惩戒。将企业环境信用监管、重点企业大数据自动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形成新型监管模式。

3.2建立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库

众所周知,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以及领域比较多。我们的专业人士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数据库进行科学的比对进行整理,比如说在水与土两大类资源中建立不同的完整数据库。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保护的数据体系区分开来,在不同类型之间寻找相应的联系,可以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以及效率。

3.3技术研发

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针对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开展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遥感、环境信息等现代技术的生态环境大数据理论与方法研究,如基于物联网和分布式数据库的生态环境大数据采集与处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警、基于多元数据同化的污染过程模拟与生态环境评估、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性分析等,构建面向我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数据理论方法体系,为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奠定理论方法基础。

3.4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

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已基本建成,制定了相关数据标准,汇聚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风险源自动监控、环境应急、环境执法、环评审批等生态环境数据。同时,启动建设各市州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旨在打通省、市两级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渠道,梳理数据资源目录清单,摸清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现状,促进全省各类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的整合互联和开放共享。

3.5积极推进多部门合作共建与资源共享

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加快制定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强化生态环境大数据战略的顶层指引作用。推动观念革新、树立大数据战略整体化意识,加快跨部门、跨行业协议标准的建立和服务系统的设计,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汇集与业务支撑流程规定;明确各部门协调职责、量化工作指标体系,制定绩效评估制度。基于大数据标准化、多源化的特性,逐步建立横纵交互、层级明晰的多部门大数据协同策略,切实推动大数据技术集群协同支撑国家治理,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支撑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管理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在战略制定、标准确立和争端处理等方面的支撑机制。

结束语

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机制、数据挖掘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智慧化决策能力不断提升,有力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龙凤.大数据赋能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径[N].佛山日报,2022-06-01(A05).

[2]贾先文,刘智勇.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初探[J].现代农业,2020(11):8-10.

[3]刘涛,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甘肃省,中电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20-07-06.

猜你喜欢
展望
中国银行体系改革创新的设想和中外对比
海参人工育苗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剖析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实践及展望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流域水文模型综述
“展望” ——阿伦德